摘 要:對于當前農村存在的弱勢群體,需要從鼓勵創業、政策扶持、培養干部、激活第三次分配等多方面給予關心和幫助,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村;弱勢群體;社會和諧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6)11—0058—02
作者簡介:成從一(1956-),男,江蘇吳江人,中共吳江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學。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社會流動不斷加劇,原來總體上呈現為二元結構的城鄉社會成員正逐步分化為多個社會利益階層。依筆者看,眼下在農村大致可分為這樣五大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打工者階層,個體勞動者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和鄉村管理者階層。由于這五大階層的經濟地位不同,其政治、社會地位乃至其后代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也存在差別。在落差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弱勢群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關注、實現和維護好不同階層尤其是其中的弱勢群體的物質利益和社會、政治訴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大階層基本狀況及訴求分析
第一,農業勞動者階層。該階層主要是由承包集體耕地、水面,以從事農副業勞動并從中獲取收入為主的農村勞動者組成的群體。如今,這個群體的大多數是老弱病殘,文化水準低,受傳統觀念影響深。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落后,收入偏低,使他們在居住、就醫、養老等方面處于絕對的弱勢。該階層成員渴望得到基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得到社會的關心和愛護,具有強烈的致富愿望。
第二,打工者階層。該階層主要由農村中的青壯年組成,大多從事工商業、建筑業的勞動。從數量上說,他們是整個社會勞動力的主體。他們大多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能,通過與外企及民營資本的結合,形成極大的社會生產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原來的農民“離土不離鄉”的觀念和格局正逐步被打破,不管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的“打工者”,都期望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待遇,更現代的生活方式;“農民工”們更希望能“脫帽加冕”,改變目前處于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邊緣人”的狀況。
第三,個體勞動者階層。該階層成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技藝或經營能力,大都從事某項專業勞動或自主經營小型的工業、商業、餐飲業、建筑業、運輸業、修理業和中介服務業等。這部分社會群體的人數不少,在發展和繁榮城鄉經濟、擴大就業門路、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智慧勤勞,忍辱負重,但社會地位不高,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經營中還會遭遇到許多制約因素。這一群體在擴大再生產及積極參與基層民主建設方面的訴求比較突出。
第四,私營企業主階層。發展私營經濟符合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因而,這些年來私營企業的發展得到了各級組織的支持,私營企業主也大都愿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大都能夠合法經營,有許多人還直接參加勞動和管理,所以,他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由于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處的特殊地位,他們中許多人已擁有較多的財富,因而也擁有較多的成就感和優越感。于是,他們開始追求發展的全面性:追求文化品位,爭取社會地位,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抱負和欲求。
第五,基層管理者階層。這個群體包括村級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領導成員,他們是農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組織者,是集體資產所有權的主要代表者,是黨和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力量,在實現農村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這些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水平因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其中大部分人的經濟境遇比普通農民和“打工者”高不了多少,與他們所肩負的責任和付出的勞動不成比例。《公務員法》實施后,他們的發展前途變得黯淡,這影響了許多人的積極性,也使得基層管理者的崗位缺乏吸引力,變得后繼乏人。
上述五個階層中,除了私營企業主階層以及一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狀況比較好、擔任主要領導的基層管理者以外,可以說,絕大部分仍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他們的經濟收入在城鎮職工的平均收入以下,社會保障程度差,社會、政治地位低下,其中一些人生活拮據,文化、政治生活近乎空白,成為最需要給予高度關注的群體。
二、關注各階層需要,促進社會和諧
滿足需要,是激勵行為的根本手段,也是各級領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今形勢下,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不斷滿足各個階層的合理需要出發,以求得各類人群在利益上的充分協調。其中,對農村的各類弱勢群體,尤其要給予特別的關注。為此,至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以“三創”精神鼓勵全民發展經濟。經濟上的弱勢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弱勢,政治、文化、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弱勢,很大程度上由它造成。因此,大力發展富民經濟,是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關鍵之舉。要營造發展的氛圍,引導和鼓勵大家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把一產做優、二產做新、三產做大,實現勤勞致富、科學致富、共同致富。要發揮行政組織、行業協會、社會中介、企業群體固有的優勢,特別是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的功能,通過土地、資金、勞動等股份合作的形式,幫助農業勞動者階層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第二,以政策導向協調群體各方利益。基層政府對于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責無旁貸,要以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定位和姿態,向社會大力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要利用政策的經濟杠桿作用,為農民的自主創業提供便利和支持。要引導企業正確處理積累與發展的關系,逐步提高職工的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關心職工的全面發展。要科學合理地處理經濟發展與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讓農民也能同“城里人”一樣共享現代文明.要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為農業勞動者、農民打工者、個體經營者等階層提供社會保障服務,最終實現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全覆蓋。
第三,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為關注弱勢群體提供組織保證。實踐證明:凡是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好的地方,必定有一支“有本事”、“靠得住”、“信得過”的干部隊伍,他們眼界寬、思路寬、心胸寬,不計個人得失,兢兢業業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相反,在那些經濟相對薄弱、矛盾比較集中的村任職的基層干部,則往往面臨著工作難度大、心理壓力大、經濟報酬少、社會地位低的困境,而這又反過來使他們的事業心、責任心大打折扣,很難確立起長遠的工作思路。所以,我們必須設法圍繞能影響農村基層干部行為的經濟、政治因素,從體制、機制上大力探索、創新,用著眼長遠、激勵先進、優勝劣退、吸引能者的思路,造就和形成一支在新形勢下能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能領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職業化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
第四,以奉獻理念促進社會共同富裕。社會的進步把經濟理論中“第三次分配”的理念推向了前臺。所謂“第三次分配”,就是要通過開掘多種形式的社會收入調節及轉移支付渠道,彌補財政轉移支付的不足,以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從國際經驗來看,第三次分配在照顧孤寡老人,幫助殘障人群,保護弱勢婦女,接濟失業者、貧困者、行為偏差者方面,都可以發揮特殊的作用。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其原因首先是體制上的,如對慈善捐助尚無免稅待遇;絕大多數慈善公益機構為“官辦”性質,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民間組織很少。此外,確有相當一部分“富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存在不愿意回報社會的思想。因此,需要花大力氣從體制(外因)和思想(內因)兩個方面人手,把第三次分配激活,讓其在關懷弱勢群體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第五,以社會協同共建和諧社會。由于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境遇的不同,農村社會各個階層各有其不同的利益訴求。要滿足其中的合理訴求,需要全社會協調配合,共同給予關注,并從中體現社會的公平公正、民主和諧。比如,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注和扶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之舉,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大事,也是全社會都應廣泛參與的善事。要讓社會各界都為發展經濟而各盡其力,讓富裕群體中有更多的人萌發出承擔社會責任、扶貧濟困的公益之心,讓社會普通成員中涌現出更多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志愿者群體,讓各種社會團體、社會組織都將濟貧救災、助弱幫殘等公益事業作為工作的重心。而政府則要在全社會倡導公益精神,對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社會成員給予合理的激勵,更廣泛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減如此,則社會差距將會逐漸縮小,社會矛盾將會日益緩解,和諧社會將早日來到。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