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皮搗蛋、飛揚跋扈、厭學、說謊、打架斗毆、逃課、成績差、迷戀網(wǎng)絡(luò)、徹夜不歸……,如果有人把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用在孩子身上,你的頭腦或許會很快浮現(xiàn)出一個詞——“壞孩子”。的確,這些帶著強烈感情色彩的貶義詞,作為“壞孩子”的標簽,在我們的觀念中存在太久,以至于說到這些,我們就會很自然的想到那些大人說起來就搖頭嘆息的“壞”孩子。很少有幾個人會冷靜的想一想:壞孩子真的“壞”嗎?
背景新聞:“壞孩子”媽媽聯(lián)盟
日前,新疆烏魯木齊市13個“壞孩子”媽媽組成“壞孩子媽媽聯(lián)盟”,僅僅用了6個月,他們幫助“壞孩子”們脫胎換骨!這件事情引起了全國教育工作者的關(guān)注。
到2006年7月23日,“壞孩子媽媽聯(lián)盟”的成員已由成立之初的13個增加到107個,全國數(shù)萬名“壞孩子”的媽媽要求加入該聯(lián)盟……。
“壞”孩子真的“壞”嗎?
聽話的肖海和任性的肖濤
哥哥肖海和弟弟肖濤是一對雙胞胎,這哥倆出生時前后相差不過十幾分鐘,性格卻是截然不同。哥哥肖海聽話懂事,家人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的東西收拾的干凈整齊,學習刻苦認真,對人有禮貌,親朋好友都喜歡他,老師也總夸他是個好孩子。
弟弟肖濤貪玩、不聽話,還固執(zhí)的很,用媽媽的話來說“小時候從來沒坐著吃過一頓飯,總是他跑我追,圍著飯桌跑著吃。長大點了,讓他往東他往西,做什么事不撞墻,不吃點苦頭,不回頭”。肖濤的玩具總是殘缺不全,因為他要看看它(玩具)是怎么動的。學習吊兒郎當成績最差,因為他總是不認真聽講。跟哥哥比,肖濤實在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家人和老師總說:你看你哥多棒,跟肖海學一學,聽話懂事點!從小聽這句話長大的肖濤“臉皮也夠厚”,總是不屑一顧的一扭頭甩出一句:“我才不學他呢,沒出息。”對此媽媽感嘆:這倆孩子差別太大,老二要是有老大的一半好,我也就省心了。
專家分析:拿“聽話”與否作為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qū)分標準難免偏頗
孩子沒有“好”“壞”之分。這位媽媽拿“聽話”與否作為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qū)分標準難免偏頗。父母讓做什么肖海就做什么,事事依從父母,也容易形成對父母的依賴性,時間久了就會有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差的問題。肖濤看起來有些固執(zhí)任性,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意味著孩子有主見,自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比較執(zhí)著。許多名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在“不聽話”中度過的,像丘吉爾。事實上,勇于探索、敢于犯錯的精神就是在“不聽話中”慢慢孕育起來的。
專家支招:
1、 父母要反省一下自己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是否得當:聽話的不一定是好孩子,不聽話的也不一定是壞孩子。不要小瞧了孩子,他雖然小,但是他也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不能事事都依你。
2、 檢閱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妥當:孩子“不聽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不要對孩子盲目比較,要針對孩子的個性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對肖海,父母應(yīng)該鼓勵他多思考,培養(yǎng)他的獨立見解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對肖濤,父母要多些尊重和寬容,尊重他的個性,寬容他的調(diào)皮。在肯定的基礎(chǔ)上,給予更多的愛。和他一起分析缺點和不足,圍繞他的興趣點一起觀察世界、體驗生活,培養(yǎng)他的耐力和對事物的持久關(guān)注力等。
一意孤行的小琿
談起兒子,小琿媽媽的激動一覽無遺的寫在生氣的臉上,揮動的胳膊和越來越高的聲調(diào)顯露了她對孩子的憤怒。“我都讓他氣死了。給他鋪好的路不走,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往西他偏往東,我有什么辦法?”父母讓小琿練鋼琴,他不去,偷著跑出去跟人家學變魔術(shù)。媽媽說“鋼琴家和變戲法賣藝的能一樣嗎?”父母想讓他課余多用點功看點書,他卻整天下了課不是去學吉他就是去打臺球。媽媽說:“不是我看不起,好孩子有幾個打臺球的?”結(jié)果一意孤行的小暉總是讓父母一次次失望生氣,以至于父母一說起他,就只有“嘆氣”的份。
專家點評:堅持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意孤行的“壞”孩子。
小琿尊重自己的興趣,抱著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正是我們應(yīng)該鼓勵和培養(yǎng)的好孩子啊!小琿的父母應(yīng)該靜下心來考慮一下:究竟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希望他獨立負責、快樂健康的成長呢,還是要把孩子變成自己的附屬品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是父母,也不應(yīng)該強迫孩子。父母不能把孩子當作資本來炫耀,讓孩子走自己設(shè)計的理想道路,來實現(xiàn)自己未曾達到的目標。現(xiàn)在都是一個孩子,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很迫切。父母這種有條件的愛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失望、恐懼、不信任。孩子會覺得父母看重的是成績而不是自己。一旦孩子失去對父母愛的信任,就會造成逆反心理或心理失衡。
專家支招:
1、 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和選擇的權(quán)利:對孩子的未來走向可以參與討論,幫孩子分析利弊得失,但不能代替他拿主意。
2、 告訴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只要父母不把孩子當作資本來炫耀,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會放下功利心,找回平常心,給孩子最完整、最真誠的愛,這種無條件的愛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
人見人厭的鐘亮
小學階段,鐘亮還是所謂的“好孩子”。在大人們的眼中,鐘亮雖然比較內(nèi)向,資質(zhì)一般,倒也刻苦努力,追求上進,成績也說的過去。街坊鄰里教育自己調(diào)皮的孩子時候都喜歡拿他做榜樣。可是升入初中后,鐘亮在學習上越來越吃力,幾次考試成績總在下降。他開始自暴自棄,跟幾個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抽煙喝酒打撲克,逃課上網(wǎng)打游戲。以前乖巧的好孩子儼然成了一個小混混。老師找他談心、親戚朋友規(guī)勸都見起色,鐘亮的父親為此大打出手,下手最重的一次連皮帶都打斷了。每次挨打,鐘亮不哭也不逃,下次錯誤照犯,而且越來越“壞”:沉溺網(wǎng)吧夜不歸宿,偷錢離家出走……。老師沒有辦法了,直接找到鐘亮父母說“你把孩子領(lǐng)回去吧,他這樣搞得我們?nèi)喽疾幌!N业脤ζ渌⒆拥呢撠煱 薄g娏粮改缚嗫喟螅K于老師答應(yīng)再給次機會。人暫時是留下了,可下面該怎么教育這個已經(jīng)人見人厭的孩子,鐘亮父母是一點主意都沒有。
專家點評:成績好壞也不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
成績不好不一定品德差,品德有問題也是我們的社會、學校、家長客觀促成的。像鐘亮,他的變化是因為成績差讓他喪失了自信心。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出現(xiàn)了“成績好就什么都好,成績不好就什么都不好的”的學生評價怪現(xiàn)象和“學生教育不好就推向社會”的不負責任的行為。“一考定終身”、“分流”也剝奪了很多孩子受優(yōu)質(zhì)教育的權(quán)利,
專家支招:
1、 父母要幫助孩子重塑信心,走出逆境:“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學校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但父母可以做到。所以孩子成績不好,切忌把孩子當成“壞孩子”來看,那樣只會讓親子關(guān)系越來越糟。父母可以想像一下孩子成績不好天天要面臨的是什么: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同學朋友的疏遠。孩子小小交際圈的這些關(guān)鍵人物如果給他們的都是冷眼和責備,孩子可能只好索性破罐子破摔。
2、 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接納孩子:孩子越是成績不好,父母越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接納他,全心愛孩子,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平等的跟他對話。跟孩子交朋友,多交流溝通、幫助引導,問題就會逐漸解決。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融洽的親子關(guān)系是解決眾多問題的靈丹妙藥。
家長圓桌:到底是我們“壞”還是孩子“壞了”?
程秋杰夫婦:“壞孩子媽媽聯(lián)盟”的發(fā)起者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壞”標簽
兒子小龍總是不斷犯錯,不斷受老師批評。轉(zhuǎn)學、打罵,我們?yōu)榻逃⒆涌芍^操透了心,孩子卻越來越“壞”。傷心絕望的我們曾經(jīng)“萬念俱灰”。然而有一天,發(fā)現(xiàn)兒子與十幾個和他一樣“壞”的孩子收留了一個流浪兒彭小軍,幫他找住處,輪流帶食物給他吃,并打零工掙錢養(yǎng)活他。為防止他被人販子拐賣或者被壞人教唆,大家輪流陪他過夜,還找來用過的課本和試卷給彭小軍“上課”。驚訝之余我們被觸動了,我們相信,這些“壞”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只是還沒有被激發(fā)出來。于是我們決心幫助被社會和學校、家庭拋棄的“壞孩子”健康成長。我們的想法得到了20多位“壞孩子”媽媽的支持。今年3月,我們成立了“心康少兒興趣研究開發(fā)中心”,我們稱自己的組織為“壞孩子媽媽聯(lián)盟”。我們自己編寫教材,以尊重孩子天性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養(yǎng)、鍛煉他們的生活能力。從不同角度去接觸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后來,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越來越“好”了。
陳敏夫婦:不是孩子是我們自己“壞”
孩子成績不好,每次開家長會,我們都覺得臉上無光,在學校丟了臉,回家就訓孩子,打孩子,結(jié)果我們和孩子的感情越來越糟糕,直到有一天,又一次家長會之后,他爸爸情緒很過激,動手猛打孩子,沒想到這時孩子突然跑向窗戶邊說要跳樓,把我嚇得死死抱住他的腿不撒手。事后,我跟他爸爸都嚇出一身冷汗,心想要是今天孩子跳下去了會是什么樣子,難道他的成績比生命還重要嗎?第一次我們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從那以后,我們不再打罵孩子,和他平等溝通交流,我們也接受了他成績不好這個現(xiàn)實,心想只要他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結(jié)果孩子卻越變越好,脾氣變好了不說,成績也有所提高。現(xiàn)在我們真正意識到了其實不是孩子“壞”,而是我們家長“壞”,因為家長們總是在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卻根本不顧孩子心里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