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有符合開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等自組織條件的農村社區合作組織才具有活力并能夠可持續發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合作組織應該是按照新的經濟關系從事市場經濟活動,是農民社員自己所有的企業性質的組織。確立社區成員在社區合作組織中的主體地位可以提高社區成員的自治能力,有利于農村社區的整合。
[關鍵詞]自組織;農村社區合作組織;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66-03
一、自組織的視角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兩種組織形式:自組織和他組織。不同的組織形式在形成過程、管理及組織功能方面有明顯的區別。自組織系統無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而他組織恰好與自組織系統相對砬,是指那些不能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即不能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而只能在外界指令的推動下組織和演化,從而被動地從無序走向有序。一般而言,自組織系統的演化要優于他組織系統的演化:自組織系統的演化動力在、系統內部,是系統內部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推動了系統的演化,因此,系統整體和內部各個于系統都具有活力。而他組織系統的動力來自于系統外部,系統整體的活力依賴于外部的控制參量,外部控制參量如果是個“拉普拉斯妖”(即全能的神),那么系統可以向理想狀態靠近。但如果外部控制參量做不到這一點,那么系統的運轉就會失靈。無論是哪種情況,他組織系統的于系統都是缺乏活力的,都是被動的,很難形成活的有序結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農村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合理的社區合作組織形式是獲得高效率發展的重要條件。從1979年“政社分設”開始建立鄉政府、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到近些年一些地方涌現出一批社區土地股份合作制.和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以;及新的供銷與金融互助合作組織,都是對農村社區合作組織的積極有益的探索。社會發展到今天,曾經作為一種優化組織形式的家庭經營模式出現了許多弊端: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分散的小農生產其交易成本隨著競爭的加劇而迅速上升,單個農戶經營給農村的產業調整帶來困難,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在眾多對策中,人們,普遍認同的解決途徑之一就是完善農村合作組織。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尋找一條適合農村社會發展的合作組織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根據自組織的原理,農村合作組織的建立不是根據人的主觀愿望和意圖設計出來的,而是根據時代背景由農民自主發展和建立,弗蘭西斯·福山認為;自發秩序的形成需要固定的人群,在二個規模比較小、人員比較固定的社會圈子里,人們居住比較固定,大家來往比較密切,彼此相識,信息交流頻繁,人們彼此相互了解,使人們之間容易產生信任并建立合作關系,因此,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們會自覺地遵守一些規則,自發地控制行為,從而形成自我管理的秩序:農村社區往往依靠地域這個自然條件,左鄰右舍,經久相處,友好往來,逐步形成一個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社區共同體。盡管工業的高度發展、社會都市化進程的加快加速了農村社區成員的流動,傳統的街坊鄰里關系正在遭到淡化和破壞,但經過漫長歷史積淀形成的“經久相處,友好往來”,“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傳統文化特點仍然存在。這些傳統成為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和農村社區秩序形成的基礎。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農村自發組織的程度低,甚至是一片散沙。其實中國農村是個組織化形式特殊的社會,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個高度組織化的封閉社會,家庭、家族對農民個體的控制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隨著家族的解體,農村的社會秩序除了正式組織影響外,仍然受到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組織和農村傳統文化的影響。實踐證明,遵循農村文化特點和農業發展規律成長起來的農民合作組織不僅具有生命力,也是農村社區穩定的重要力量。
二、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存在的條件
目前農村社區合作組織是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解體后的產物。一般是在村民委員會所轄村落范圍內,以集體所有土地為基礎組建,轄區內的農戶均為其成員,實行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和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利用原有的集體經濟資源發展起來的。由于未能及時完善社區合作制,大部分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實際上徒有虛名。不少地區這類組織是與村民委員會合為一體,帶有濃厚的行政機構色彩,作為經濟組織的職能作用很不明顯。農村合作組織的產生與發展需要具備二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依賴于農民的愿望與需求,也受制于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根據自組織理論,從社區合作組織內部特性來分析,社區合作組織的活力和良性運行發展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農村社區合作組織的開放性。傳統的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在組建形式和功能方面始終定位在本社區內。只要農民耕種社區的土地,他就必然要屬于擁有及管理這份土地的集體,別無選擇地成為社區合作組織的成員,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強制性的合作,不存在自由加入和退出。這種合作以村為單位,一切活動都從本社區的利益出發,排斥外社區的人員。由于這樣的特點,往往使這種合作組織成為一個只在內部運行的相對封閉的系統,缺乏對外的交流。自組織理論證明一個孤立的社會系統往往會隨時間的推移,而使系統變成一個死寂的自我循環,這種循環因為缺乏足夠的對外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成為一種平衡的穩定態,這種穩定態是沒有發展的活力的。同時,在系統內務要素不能從外界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物資和能量而使系統的無序增加,所以作為孤立系統的社區合作組織難以出現有序結構,這不僅是傳統農村社區的典型特征,也是目前社區合作組織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社區合作組織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打破這種封閉狀態,使農村社區合作組織逐漸走向開放,這種開放不僅表現在縱向的交流,也表現在社區合作社之間的合作。
2、社區合作組織內構成要素的非平衡性。傳統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基本的特征是:建立在雙層經營合作制基礎上的合作制,每個社區成員在合作組織內沒有很大的差別,集體經濟內每個成員對財產都擁有完全平等、無差異的權利,把農村社區合作組織人為地變成一個近乎于平衡態的同質系統。這種組合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不會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滿足不了作為序參量的農民的需求,也違背了建立合作組織的初衷:盡管合作組織的出現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但沒有活力的合作組織是沒有競爭力的。改革開放后的農村系統開始出現差異,并且這種差異會自然的鑲嵌在合作組織中。因此,農戶作為合作組織中各自獨立的要素,伴隨著社會發展和市場競爭出現的非平衡性就成為系統的有序之源。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成立100周年代表大會上,對傳統的合作社原則做出新的規定。認為合作社應是包括了自然人和法人的組員聯合,這是合作社能夠實現與企業的聯合和對企業的包容。此外,還要求合作社在保持自立的前提下,多方籌集資金,要實現地方的、全國的、區域性的和國際性的合作社之間的合作。這說明合作社最初的羅虛代爾標志性原則,即一人一票和利潤返還的原則,已經做了偏向現代公司制度的根本性修改。這種變化無疑有利于非平衡體系的建立。
3、社區合作組織系統要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系統構成要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是系統有序的動力之源。村民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依靠一定的基礎設施在土地上耕種,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非線性作用體系。對于現代農村社區來說,城鄉間的頻繁交流已經使大多數農村打破了原來的封閉性。產業多元化的經營,也使農民自主合作成為可能:同時,社區要素包括村民、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和土地利用等,相互之間的作用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非線性關系呈現出的非獨立相干性:即村民的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不是完全獨立的行為,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下,參與社區合作的村民通過行為的相互制約、相互干擾、相互耦合顯現出整體的相干效應。社區合作組織系統要素之間的非線性關系還呈現出時空的非均勻性,即社區合作組織系統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與效應或結果會隨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此外,社區合作組織系統要素的非線性呈現出多體間的非對稱性:這種非線性關系還表現在社區合作組織各要素之間的互助不是簡單的互惠,通過交往互惠形成的社會效益是非常復雜的,它構建了社區的潛資源。拉扎斯菲爾德認為,社會成員是相互影響的,信息正是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傳播井產生作用的。社區合作組織在村民伺結成了一個社會結構的網絡,而在這個網絡中,信息可以以最短的距離傳播。通過這種傳播(包括技術信息、社會信仰、規范和價值觀念等)來凝聚村莊的方方面面,從而增加了組織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而這種信任所形成的社會資本,有效地降低了流通中的交易成本:這種非線性作用是產生自組織現象的重要動力源,而合作組織就是在這種自發秩序基礎上為適應外界的變化而形成的。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有活力的現代農村社區合作組織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系統必須是開放的,以保證系統與外界有持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二是系統要處在非平衡狀態,非平衡態是系統形成有序結構的源泉;三是系統要素之間要具有非線性聯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社區合作組織建設不能忽視自組織規律。
三、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建設的定位
當前農民合作組織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如正式組織的權威下降、組織形式過于行政化,政府成為“代理人”、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的定位偏差,即是完全由農民自己組建合’作組織還是由政府或其他外部組織構建。對社區合作組織發展有兩種看法:一些學者認為,社區合作是人民公社的遺物,不應該保留,應該由農民自由發展家庭經營,或自愿重新組合。另一些人認為,應該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使社區合作的集體經濟上升到新階段。我們認為,農村社區合作組織既不能推倒重來,自愿重新組合,也不是在集體經濟基礎上的所謂壯大和提升,應該是對傳統集體經濟的改造:具體說,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建設具有以下特點:
1、農村社區合作組織要有新結構:這里的新結構不僅指社區合作組織經營的產業結構要更新,更主要的指要有新的產權結構、組織結構和管理結構。傳統的集體所有制經濟是難以使廣大農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型農村社區合作組織應該是按照新的經濟關系從事市場經濟活動,是農民社員自己所有的企業性質的組織。
2、農村社區合作組織要有新主體。農村社區合作組織是由農民自己構建的相對獨立的組織,它不再是政府的次級結構,而是根據個體的利益需求和市場的要求作為目標開展活動的。外部控制參量不再直接參與、干預合作組織的活動和過程,這符合自組織科學理論對于系統自組織演化的“作為系統的外部控制參量不能向系統內部輸入特定‘指令”’的基本要求,社區成員作為獨立自主資源的所有者,在社會活動中可以通過自由決策與行動分配,資源;作為外部控制參量的政府或其他部門,勿需成為一個“萬能的神”——即掌握全部信息,節省了運作過程中的制度成本。確立社區成員在社區合作組織中的主體地位可以提高社區成員的自治能力,有利于農村社區的整合。
3、農村社區合作組織要有新功能:這種新的功能突出表現為對社區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在社區內部它發揮著重要的協調功能,是農村社區穩定的重要基礎。合作社是農戶進入市場的橋梁,也應該成為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型的重要力量。發展社區合作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保證,也是農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和與公司平等對話的基礎。農村社區合作組織的建設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只有在社區合作組織發達前提下,政府職能才能順利實現由管理向服務與管理結合的轉變。當然,新的農村社區合作組織要有新的制度、法律作保障。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