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近年來對現代視覺文化的研究情況看,對其進一步探討需要弄清現代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內在歷史動因,把握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的區別,并對現代視覺文化的內在品格與“附加”品格嚴格區分,避免將許多非視覺文化固有品格之低級、庸俗視為視覺文化本身的缺陷。在這樣的視界下,我們就會發現,現代視覺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巨大進步,對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和大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視覺文化;影視文化;影視藝術;反思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51-03
現代視覺文化標志著人類文化的進步,還是退步?它給人類帶來的是福音,還是災禍?面對這個問題,一些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和文化大眾表現出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前者主要從各種理論視角出發對視覺文化提出了種種非議,后者則以行為態度上的積極接受表現出對視覺文化的空前狂熱。如何評價視覺文化,是當下文化研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對現代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內在動因的再思考
關于視覺文化的興起,國內外許多學者把原因歸結為肇始于近代、興盛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以及市場經濟導向下的消費社會傾向這三種最強大的現代社會力量。主要理論依據有:(1)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的消費社會理論。(2)美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弗·杰姆遜的《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3)法國哲學家德波在《景象社會》中闡述的“景象即商品”的景象社會理論。(4)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與阿多爾諾在其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中對文化工業中的大眾文化危機所做的理論批判。應該說,以上理論評介,確實使我們認識到近現代以來的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以及消費至上的社會傾向對現代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重大影響和推動力量,并使我們看清了傳統文化經歷現代而發生蛻變的內在機制以及對現代社會所產生的廣泛、深遠的影響。
但是,筆者認為,近現代以來的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以及消費社會傾向僅僅是現代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物質層面的推動力量,現代視覺文化的產生發展還有隱藏于物質層面背后的更為深層的人類自身發展及其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因。
視覺文化是一種主要訴諸于視覺器官的文化形態:現代視覺文化的產生發展,從根本上看是由人類對視覺文化的需求所決定的,而人類對視覺文化需求的最深層的動因,首先是由感覺經驗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所決定的。人的感性存在方式以及人相對于宇宙萬物的直觀面對式的存在特點,決定了人的生存和發展寸步不能離開感性世界。否則,人類既無以得生,也無以得存,更無以發展。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在特定時間內剝奪被試者的一切感覺刺激來源,讓他處于一種人為的與外界隔離的狀態。實驗結果是,幾乎每一個被試者都有一種難以忍受的恐懼,不少人中途放棄了實驗,逃回現實世界。該實驗表明,當一個人被剝奪了與世界的感官聯系時,他的生存便受到了威脅。實驗所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虛擬的生存環境,雖然暫時割斷了人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但被試者也清楚這并不會對他們的生存構成真正的威脅;然而他們還是無法忍受或排除恐懼感。原因何在?因為人與感性世界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由于億萬年的實踐經驗及其在人類意識中的長期積淀,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心理慣性,以至于人們即使在有充分生存保障的虛擬環境中也難以忍受有限時間內所作的“感覺剝奪”的實驗。
其次,從人類的一般生存要求對不同感覺器官的依賴程度看,視覺在整個感覺器官中居于主導和基礎地位。這不僅因為“看”的感受和方式是人衡量現有生存環境,尋找新的生存環境的主要標準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而且從認知活動的角度看,視覺也有許多超越聽覺的優越性。實驗表明,人對世界的把握和理解,主要是通過視覺通道。有關這方面的實驗結果巳被人們廣泛認同。視覺對聽覺以及其它感覺器官的優越性,必然使人們對視覺的需求成為所有感官需求中最迫切、最旺盛的需求,必然使人們將視覺認知功能總是置于其它感覺認知功能之前,從而對視覺的需求、對圖像的依賴成為人類把握世界的永恒方式和途徑。
再次,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美就是生活。”以此作為美的定義,不一定人人茍同,但它所包含的感受生活、擁有生活、享受生活就是人生存的最大目的、最大奢望的思想,則是頗具洞見力的。感受、擁有、享受生活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從直接的角度看,視覺是最主要的感受、擁有、享受生活酌方式;從間接的角度看,視覺則是唯一的感受、擁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間接感受、擁有、享受生活中,視覺經驗可以涵概、替代其它一切感覺經驗,而其它一切感覺經驗都無法涵概、替代視覺經驗。總之,感受、擁有、享受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徑、最廣闊的空間、最廉價的方式就是直觀生活。所以,凡是能引領人們直觀生活的事物或替代品,都會吸引人們的興趣和注意力。人類對欲表現的一切事物,欲傳達的一切信息,只要它們適宜于用圖像媒介加以表現、傳達,就會想方設法使之視覺化,原因就在這里。
總之,人類的生存發展對視覺的永恒需求、對圖像的永恒依賴才是視覺文化成為現代文化主導形態的終扳動因。而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和現代消費社會傾向只是推動現代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外因而已。出于對科學的異化、技術的暴政以及消費社會的物欲橫流等現象的痛心疾首,于是,一些人尤其是精英知識分子對當下盛行的視覺媒介、視覺文化(大眾文化)大加鞭笞,奮力抨擊。然而,當我們對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必然性作了以上分析以后,我們不禁要提問:這些鞭笞、抨擊是否選錯了對象呢?
二、對現代視覺文化內在品格的反思
現代視覺文化最遭人詬病的,一是其內容的直觀、淺白、透明、刺激;二是無限復制性的生產方式;三是與市場經濟聯姻的商業化傾向。說它過分追求娛樂性的內容,使文化的消費變成了感官的享受;說它無需費力用腦想象、回味、思考,加重了意義的喪失;說它缺乏韻味,取消了人們與觀照對象之間的距離感,使閱讀接受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不能充分展開;說它可無限復制的生產方式和標準化的制作模式導致了內容的單一化、同一化,放逐了對話交流的情感和深度;說它單向度的播出,打上了權力話語的明顯烙印,無情地褫奪了人們在藝術接受過程中的自主性、選擇性。等等,幾乎都源于此。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首先,人對文化的消費需求具有多種多樣的動機,既有功利的動機,又有精神的動機。僅就精神方面的動機而言,既有對經典高雅藝術的需求,又有對消遣娛樂性藝術的需求;既有對宇宙、人生、社會等重大問題玄思、求解的需求,又有對普通生活知識了解、掌握的需求。現代傳播學對大眾使用傳播媒介的動機作了這樣的歸納,(1)獲取信息,認識外部世界。(2)娛樂消遣,滿足精神、情感需要。(3)獲取知識:(4)滿足某種特殊心理需要,如從傳播內容中尋找生活的結合點、尋找刺激、轉移感情等;還有通過傳媒了解信息,從而增加人際交流中的共同語言及從傳播內容中尋找認同感等需要。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人或每個人在所有時間都必須接受經典高雅藝術的熏陶或鉆在圣賢名家的經典著作中尋求與他們的心靈對話,對于大多數人或一般人在大多數時間里更多的是與世俗事務和世俗文化打交道。這才是人的真實生活,真實需求。現代視覺文化正是在滿足人們的這種多樣化真實生活需求方面顯示出它在人類文化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其次,所謂影視文化的種種缺點,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影視藝術的缺點而已。而影視藝術僅僅是影視文化的一部分,將影視藝術的負面特征放大為所有影視文化的負面特征,其批評必然失之偏頗、武斷。
就內容的直觀、淺白、透明、刺激而盲,除了因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強調藝術作品應當具有含蓄蘊藉、韻味深長特點以及審美價值的實現需要對作品回味、涵詠外,幾乎其它一切形態的文化創造與接受都追求直觀、淺顯、通俗、生動的特點:不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學科,不論對問題的探討,還是對知識的介紹,不論公共領域的傳播溝通,還是私人之間的對話交流,有誰把表達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含蓄蘊藉、甚至高深莫測作為文本創造和交流溝通的理想目標而追求呢?又有誰會拒絕直觀、生動、淺顯、通俗的表達策略與接受效果呢?即使在最抽象、最深奧、最難以采用通俗、生動表達策略的哲學、科學文本中,人們不是一直把抽象具體化、深奧通俗化作為表達的理想境界嗎?莊周為什么在《莊子》一書中采取“寓言十九”的表達策略?史蒂芬·霍金為什么在撰寫高級科普讀物《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過程中遵循編輯的建議多次作不厭其煩的改寫?中國古代的圣賢為什么強調“立象以盡意”?中外修辭學為什么不約而同地強調隱喻的表達技巧?不都是追求表達的通俗淺顯、直觀形象嗎?不都是為了更有效地展開與人類廣泛的對話交流和文化的廣泛傳播嗎?現代視覺文化正是在人類數千年來難以超越語盲表達的局限性而尋求更有效的表達策略的理想之路上的一次重大超越。它使以往普通人憑借語盲文字無以感知認識、難以理解把握、無法想象探測的事物、知識、問題、深意忽然變得簡單明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拒絕通俗淺顯、直觀形象的表達與接受,就是拒絕與他人的對話交流,就是拒絕文化的傳播、普及與發展。
同理,除了藝術表現與審美價值的實現以及一些創造性的文化構建活動需要作者和讀者(觀眾)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外,對一般既已存在的文化的傳播介紹、理解把握,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具有實用價值的各種文化知識、信息的表達交流與理解接受,都不需要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相反,如果在這類文化的內容領域強調作者傳達與觀眾接受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發揮,造成對既有文化的歪曲、破壞,就將對讀者(觀眾)產生誤導,甚至損害他們的實際利益,而且,盡管電影、電視劇等影視藝術作品以及純娛樂性的影視節目在數量上和質量上越來越泛濫,但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它們在整個現代視覺文化中畢竟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以上所說的非藝術性的影視文化在整個影視文化中則占據著主導地位。
至于“審美距離感”,它更是一個審美范疇,是基于藝術等審美活動而言的。距離之所以能產生美,是由于審美活動擺脫了影響美感產生的功利目的。但相對于一切非藝術的文化對象的感受、體驗、認知、理解來說,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距離感”,而是近距離甚至零距離。因為對非藝術對象的理解把握,人們追求的是看清對象的真面目,理解對象的內涵實質,而不是追求審美愉悅和想象的自由馳騁。所以,以此為標準籠統批評視覺文化自然也是不恰當的。
再次,影視文化的通俗不等于庸俗,淺顯不等于淺陋。影視文化固然以對內容表達的直觀、淺白、通俗、刺激為其顯著特征。但通俗、淺白是影視文化相對于語盲文字對同一內容的表現效果而言的,不等于它表現的內容必然是庸俗的、淺陋的:當然,現代影視文化的確有越來越庸俗化、淺陋化甚至墮落化的傾向,但這不是影視文化自身固有精神品格的必然表現,而是媒介制作者和操縱者受市場經濟導向下的消費社會傾向的影響,一味迎合社會大眾文化需求中的低級情趣,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轟動效應的結果:在這種社會趨勢下,受到沖擊影響的何止影視文化,傳統的以語言文字為表意系統的印刷文化不是同樣也制作出越來越多的庸俗書刊、黃色讀物嗎?所以,因為大量低級庸俗的影視文化現象的存在,就斷然懷疑影視文化形態本身存在的合理性、積極意義,這與“女人禍國論”的怪誕思維和陳詞濫調有何差異?
最后,許多人認為現代視覺文化的單向度的播出,打上了權力話語的明顯烙印,它無情地褫奪了人們在藝術接受過程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它的復制生產方式和標準化的制作模式導致了內容的單一化、同一化,取消了對話交流的性質。對此,筆者認為:
第一,影視文化的權力話語的形成與低級、庸俗的影視文化的存在道理一樣,即同樣不是影視文化自身固有品格的必然表現,而是媒介制作者與媒介操縱者一相情愿地強加在影視文化產品上附贅懸疣。其實,所有文化媒介包括傳統印刷媒介都是中性的,它們之所以表現出這樣那樣的權力、導向、意愿、意志,都不過是隱藏在幕后的作者、導演、媒介機構的權力、導向、意愿、意志而已。拋開現代影視文化不論,歷史上(尤其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民間文化以外,哪一種文化形態不是單向度的播出?不是打上了權力話語的烙印呢?這是一個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的文化政治或政治文化問題,而且是一個有待社會整體民主文明化進程才能解決的問題。在此我想澄清的問題是:既然對影視文化的批評建立在與傳統印刷媒介比較的意義之上,而當我們發現它們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差別時,那么建立在比較意義上的批評就失去了意義。
第二,現代媒介普遍存在的權力話語,導致讀者、觀眾在文化藝術接受過程中失去自主性、選擇性,導致億萬觀眾在同一時空背景下利用同一方式、同一視角收看同一影視節目的現代化奇觀。然而我們只要稍加拋開理論上的抽象,放眼直觀現實就會發現,即使將所有影視頻道上全部重復性內容和低級庸俗節目刪除不計,現代影視文化在素材的豐富性、文化功能的多樣性和表達形式的自由靈活性方面,均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水平,從而為人們提供了比之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更廣闊的文化消費的自主選擇空間;尤其是隨著文化傳播過程中互動、反饋功能機制的逐漸完善,影視文化更表現出所未有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的民主化的可貴品格。所以,從另一重比較的意義上看,倒是現代影視文化比之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文化傳播具有更多的異質多樣性和力圖沖破單向度文化傳播的品格與勇氣。
第三,影視文化可無限復制的生產方式,導致了大量重復性、冗余性的影視文化信息,浪費了文化大眾寶貴的時間、精力乃至生命,更使許多特定的文化形態尤其是經典名作失去了“獨一無二性”的原創品格、價值和神秘韻味而匯人大眾文化的普通行列。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影視文化的可無限復制性給文化大眾帶來的福音又是值得大加慶賀的:它使人類文化的傳播速度怠遽加快,傳播的范圍極大擴展;它使從前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擁有享受的經典高雅的文化藝術變成了幾乎人人可以擁有享受的“共有”文化財富;它使文化大眾享有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文化消費水平在質與量兩方面均獲得了空前的提高,從而必然大大推動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
總之,只要厘定現代視覺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明確設定論閾視界,弄清現代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內在歷史動因,對現代視覺文化的內在品格與“附加”品格作出嚴格的區別,我們就會發現,現代視覺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巨大進步,它具有比傳統文化形態更多的文化功能價值,對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和大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