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權威的轉型是政治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政治權威只有從傳統型權威、超凡魅力型權威向法理型權威轉型,才能實現權威理性化的目標。為了推動政治權威的轉型,鄧小平采取了三項舉措:全面評價毛澤東,把領袖從神變成人;重申集體領導原則的權威;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市場化、民主化進程。這些舉措的深遠影響已經日益顯現。
[關鍵詞]鄧小平;當代中國;政治權威;轉型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45-03
一、政治權威轉型的涵義
政治權威的轉型是政治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研究現代化理論的鼻祖馬克斯,韋伯的理解,權威的轉型是指由法理型的權威取代各種傳統型的權威或超凡魅力型(又譯卡里斯瑪型)的權威,實現權威理性化的目標:韋伯根據合法性基礎的不同,把政治統治分為三種理想類型:傳統性質的統治、魅力性質的統治和合理性質的統治。與此相對應,政治權威也有三種類型:傳統型權威、超凡魅力型權威和法理型權威:
傳統型權威實行的是傳統型統治,這種“統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遺傳下來的(歷來就存在的)制度和統治權力的神圣的基礎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這樣的”。對于傳統型權威而言,他獲得權力的方式是根據沿襲下來的慣例,比如家長制、世襲制。他對“你憑什么統治眾人”的回答是:“歷來如此”。他的統治被說成是“奉天承運”,因而他把眾人視為臣民,要求他們絕對效忠于他一個人:在傳統型統治之下,盡管也可能出現一些“盛世”,如中國歷史上的“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但是由于其制度結構與生俱來的缺陷,傳統型統治最終都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
超凡魅力型權威實行的是魅力型統治,這種統治的合法性建立在“非凡的獻身于一個人以及由它所默示和創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氣概,或者楷模樣板之上”。超凡魅力型權威因其“天賦”的特殊品質和非凡才能而具有把人們吸引在他周圍而成為其忠誠追隨者的能力。他往往出現在社會危機時刻,能在極其復雜的形勢下找到問題的答案,為渴望擺脫困境的民眾指明前進方向,使其樹立起新的價值觀念和信仰。在這些特殊的才能被認識之后,大眾就會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和集體亢奮的心態將自己交付給超凡魅力型權威,欣然服從超凡魅力型權威的統治。
但魅力型統治也是一種最不穩定的非常態的統治。第一,它缺少理性的穩定的組織結構;第二,它天然地具有反經濟性:“純粹的魅力對經濟尤其陌生?!薄皬囊环N合理的經濟角度看,它是一種‘非經濟性’的典型政權。因為它拒絕卷入任何平凡的日常生活?!钡谌捎邝攘哂胁豢衫^承性,魅力型統治的持續化往往會成為難題,接班人間題經常會導致重大的政治危機。
與上述兩類權威不同,法理型權威實行的是法理型統治。在法理型統治下,法律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法治是法理型權威的基本治國理念。在堅持法律程序正當性的前提條件下,法理型統治包括以下含義:第一,任何規范都可以由立法制定為法律,并要求或期待所有的人和政治勢力都服從它;第二,法律作為一個整體的規則系統,是理性立法的結果。而執法的任務則是把這些規則應用于具體的案件,政府行政也同樣受法律規則的限制;第三,占據權力位置的人并不是統治者本人,而是暫時任職的官員,由于職務的關系他們才享受有限的權力;第四,人們是作為公民而不是臣民來服從依法設立的權威,他們服從的是法律,而不是執法的官員。
法理型權威的權力來源于法律、制度、組織的授權,因而不具有強烈的人格化色彩。人們對法理型權威的服從,實質上是對法律、制度、組織的服從。以法理型權威出現的國家領導人,在公眾心目中不再具有神秘化色彩,不再具有絕對正確、道德完善的圣人品格。在法律面前,他們與公眾是平等的。他們只能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權力,沒有超乎法律的特權。
三種權威類型相比,顯然法理型權威更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于政治權威的要求,其合法性基礎更為牢固:因此,要實現政治現代化,就必須推動政治權威從傳統型權威或者超凡魅力型權威向法理型權威的轉型,逐步實現權威理性化的目標:
二、鄧小平推動政治權威轉型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皇帝是典型的傳統型權威。幾千年來,皇帝的權威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实垡蕴煊?、龍種自居,以“奉天承運”作為自己的合法性基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实鄣奈恢檬鞘酪u的,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就是希望其一家之天下能夠流傳百世乃至萬世:后世的帝王們也紛紛效仿始皇帝,將皇位傳給子孫。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歷經風云變幻,皇帝的權威始終是“風動云動天不動,江中水流石不動”,表現出驚人的穩固性。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這一傳統型權威,為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公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成為一種時代意識”。梁啟超先生說得好:“任憑你象堯舜那么賢圣,象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強暴,象曹操、司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辛亥革命瓦解了傳統型權威,卻未能同時樹立起現代法理型權威,由此形成了權威真空。在傳統的政治秩序已毀,現代法理秩序未立的條件下,能夠填補權威真空的只能是超凡魅力型權威,正所謂“時勢喚英雄”。毛澤東正是超凡魅力型權威的典型,在歷史的緊要關頭,他屢次表現出超越常人的膽識與遠見,表現出挽救危局的非凡才能。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有了毛澤東的領導,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難,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順利完成了秩序重建的歷史使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如鄧小平所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毛澤東作為開國領袖,受到全黨和人民的衷心擁戴,被稱作“人民救星”,有效填補了權威真空。
然而,超凡魅力型權威是一把雙刃劍。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危機時刻,它能夠使人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為人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統一人們的思想,協調人們的行動,喚起人們的革命激情,激勵人們為革命而奉獻一切:但進入現代化建設期以后,它的負面效應便日益顯現。超凡魅力型權威的統治從本質上講是權威政治而非民主政治。超凡魅力型權威的行使沒有確定的制度程序和法律程序,與現代化建設期規范化的社會管理方式格格不入。它固然可以挾革命之余威,雷厲風行地組織和領導現代化建設,但同時也使現代化進程充滿不確定性和震蕩性,“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
隨著負面效應的日益凸現,超凡魅力型權威逐漸失去了往日享有的神圣光環。1976年爆發的四五運動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走進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從歷史的慘痛教訓中,他深刻地認識到,超凡魅力型權威在現代化建設期的消極作用要遠遠大于其積極作用。為了使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鄧小平下決心推動政治權威向法理型權威的轉型。
三、鄧小平推動政治權威轉型的舉措
為了推動政治權威向法理型權威的轉型,實現權威理性化的目標,鄧小平采取了三項重大舉措:
1、全面評價毛澤東,把領袖從神變成人。
鄧小平選擇的突破口是批判“兩個凡是”。1978年朗2日,鄧小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詳細闡述了毛澤東關于實事求是的觀點,批評了在對待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問題上“兩個凡是”的錯誤態度。他尖銳地指出:“一些同志天天講毛澤東思想,卻往往忘記、拋棄甚至反對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還認為誰要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誰就是犯了彌天大罪。他們的觀點,實質上是主張只要照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的原話,照抄照轉照搬就行了。”哪小平強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并號召“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一度受到壓制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最后發展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有力地批判了“兩個凡是”,批判了個人崇拜,揭去了領袖身上的神圣光環,促使人們逐漸擺脫對于超凡魅力型權威的精神依附。
真理標準大討論實質上是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的一個“祛魅”運動。它對于推動中國政治權威的理性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鄧小平在1978年1明有一段話實際上對此做了最好的注解:他說:“‘領袖’這個詞,中國人把它神化了。要把領袖變成人,不要把領袖變成神。按照不正常的辦法去做,就會損害毛主席的形象?!?/p>
隨后,鄧小平又親自主持制定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在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的前提下,打破毛澤東一貫正確的神話,從政治上否定了毛澤東晚年的“左”傾理論,將其從“毛澤東思想”中剔除,并且強調毛澤東思想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從而既在形式上維護了意識形態的連續性,又在實質上拋棄了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路線。《決議》既高度贊揚了毛澤東對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做出的卓越貢獻,指出“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多次從危機中挽救中國革命,如果沒有以他為首的黨中央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和人民軍隊指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黨和人民可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又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毛澤東在現代化建設時期犯下的過失,從而客觀全面地評價了超凡魅力型權威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為告別超凡魅力型權威統治時代奠定了思想基礎。
2、重申集體領導原則的權威:
從1978年底成為新一代中共中央的實際掌舵人起,鄧小平就把加強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崇拜作為推進權威轉型的重要步驟。1980年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供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于堅持集體領導做出了原則規定,明確指出:集體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之一。對領導人的宣傳要實事求是,禁止無原則的歌功頌德。
7月30日,(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少宜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再次指出: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歌頌仍有一些過于突出個人,不夠實事求是?!@些不適當的紀念方法不但造成鋪張浪費,脫離群眾,而且本身就帶有個人創造歷史的色彩,不利于在黨內外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掃除封建主義遺毒。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等等弊端,如不認真改革,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并且特別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981年,鄧小平主持制定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明確指出:“一定要樹立黨必須由在群眾斗爭中產生的德才兼備的領袖們實行集體領導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编囆∑椒磳€人崇拜是從自身做起的。他一貫反對夸大他個人的作用,堅持把功勞歸于黨的領導集體,歸于人民群眾:比如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鄧小平把它稱作中國農民的發明,而自己不過是做了一些總結、提高和推廣的工作。談及他在中央決策層的影響力,鄧小平這樣說:“現在外國報刊都是講我在里邊起了什么作用。有作用,主意出了一點,但主要的工作,繁重的事情,是別的同志做的”。田61985年10B,美國(時代》雜志海外版編輯普拉格問鄧小平:你希望中國人將來怎樣紀念你?鄧小平明確回答說:“永遠不要過分突出我個人。我所做的事,無非反應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愿望,黨的這些政策也是由集體制定的?!?986年9月他在回答華萊士關于為什么至今未見到在中國的公眾場合掛他的照片的提問時,說:“我們不提倡這個。個人是集體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人做得出來的:”1992年7月他在審閱中共十四大報告稿時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薄皥蟾嬷兄v我的功績,一定要放在集體領導范圍內??梢泽w現以我為主體,但絕不是一個人腦筋就可以鉆出什么新東西來?!@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
事實證明,鄧小平成功地抵制了重塑超凡魅力型權威的誘惑,在世人的歌功頌德聲中難能可貴地保持了頭腦的清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很多人都希望他當總書記或國家主席,他都拒絕了。他清醒地認識到,他個人的分量太重,對國家對黨不利,有一天就會很危險。在不同的場合,他說:“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樣,只要這個人一有變動,就會出現不穩定?!薄皩ξ业脑u價,不要過分夸張,不要分量太重。有的把我的規格放在毛主席之上,這就不好了。我很怕有這樣的東西,名譽太高了是個負擔。”他明確表示:“希望自己從政治舞臺上慢慢地消失”。鄧小平從政治舞臺上的淡出顯示出他的寬廣胸懷和歷史遠見:
3、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市場化、民主化進程。
鄧小平曾經意味深長地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彼I導的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伴隨著經濟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中國逐漸由政治時代走向經濟時代,由精神時代走向物質時代,中國人漸趨理性和務實,人們更關心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和與自身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對于國家領導人,人們更關心他的決策能力與實施能力,而不太在乎他有多么迷人的個性魅力。對領袖的情感也由狂熱歸于平淡,理性的成分在逐漸增多。而開放的國門更使中國人的視野變得開闊,西方發達國家政治領袖對其選民的迎合和選民們對政治領袖過失的較真不能不讓喊慣了“萬歲”的中國人大為吃驚,吃驚之余不能不引起對自己的政治權威觀的反思。
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更為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育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經濟的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則是法理型權威最終從根本上確立的可靠保障。所以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市場化、民主化進程實際上是鄧小平推進權威轉型的一項“基本建設”。
這三項舉措的深遠影響在鄧小平逝世之后已經日益顯現。中共十五大旗幟鮮明地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次年“依法治國”又被載人憲法,這在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代中國領導人在權威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從諸多方面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已經初步具有現代法理型權威的特質??梢灶A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中國領導人的法理型權威性格將更趨突出。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鄧小平大力推動中國政治權威轉型的遠見卓識。
當然,作為轉型時期的政治領袖,鄧小平仍然留有超凡魅力型權威的痕跡,但有兩點必須看到:第一,鄧小平是具有開明的現代化導向的政治權威,在現代化啟動階段,超凡魅力的運用對于克服傳統勢力的重重阻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第二,鄧小平在主觀意識上始終是希望淡化超凡魅力的影響,除非萬不得已,他不會選擇運用超凡魅力的影響力行事。他竭力推動政治權威的轉型,最終成功地使自己成為超凡魅力型權威的終結者。對于一位長期受到權力本位政治文化熏陶的政治領袖來說,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可苛求于前人。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