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和教育體制的轉變,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高等教育投入體制正在逐步形成,但隨之也出現了諸多矛盾和問題: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認識問題、體制問題,也有觀念問題和制度問題。高校融資問題的解決對策是要從原來的單純依靠政府投資逐漸向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市場化籌資方向發展。
[關鍵詞l高等學校;高?;I資;教育成本;高教體制
[中圖分類號]G40-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80-03
高校辦學活動是一項耗資巨大的事業,沒有一定的資金投入,高校就難以得到應有的發展。有關研究表明,高校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因而,高校要求得更大的發展,在積極主動地爭取政府對高校辦學支持的同時,更需要完善多渠道的高?;I資機制:目前我國高校籌資的現狀是以各級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為輔,財政補助收入仍是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主渠道,而教育事業收入(學費)則是自籌收入部分的主要來源。同時,近幾年銀行貸款在各。高等院校資金來源中的比重也迅速提高,作用越來越大,而其他籌資渠道對高?;I資的貢獻仍然十分有限。隨之而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正日益顯現,亟待各方其加以探討和解決。
一、高校辦學籌資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看,國內目前這種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為輔的教育投資體制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但其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幾年來教育投入欠帳太多,多渠道籌資有時出現“有渠無水”,如財政撥款資金增長緩慢、撥款方式不盡合理、地區差異難以平衡、收費方式不合理,亂收費現象較為嚴重以及高校改擴建上項目不切實際、貸款不計成本、不考慮自身償債能力等等,這些問題若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解決,將嚴重影響到國內高校的長期健康發展。
1、財政撥款比例下降,增長速度緩慢:近年,國家財政撥款的總額雖呈上升的趨勢,但是占大學收入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教育學者郭海的統計表明:1990-2002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來源的比重從93.5%下降到50%。從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看,該比例的增長也極為緩慢,一直在2%—3%之間徘徊,這與國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設定的20世紀末達到4%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2、教育成本核算模糊,教育收費狀況混亂。按照1996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學費標準根據生均年教育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但從實際收費情況看,由于高校成本核算體系不完善,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計算至今也無一個清晰的標準,更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認證;某些教育環節費用分攤并未形成標準:盡管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眾多教育專家一直潛心研究大學教育成本,但大多尚處于“毛估”核算階段;此外,學生應承擔的學費占全部教育經費的比例和不同學校之間學費的差別一直也無從確定。正是教育成本核算模糊,收費標準缺乏依據,造成有些學校乘機亂收費,引起社會的嚴重不滿。根據國家審計署2006年3月公布的對18所部屬高校2003年度財務收支審計公告,2003年,18所高校收取未經批準的進修費、MBA學費等64427萬元,收取國家明令禁止的費用6010萬元,自行設立并收取輔修費、旁聽費等7351萬元,超標準、超范圍收取學費、住宿費等5219萬元,強制收取服務性、代辦性收費3284萬元,重修費、專升本學費等554萬元,共計8.68億元。高校亂收費的情況可見一斑。
3、高校擴建、不惜代價,過度融資、蘊藏風險,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對校園進行適當的改擴建十分必要,但是眾多高校不考慮自身條件和長遠規劃,過分樂觀地估計生源增長速度,盲目建設新校區,追求教學設施的檔次和標準,給高校的長遠發展留下隱患?;I資方面,高校在教育經費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合理使用銀行貸款彌補經費不足,改善辦學條件十分必要。但是,部分高校對貸款的風險認識不夠;還貸的責任意識不強;許多高校貸款論證不充分,貸款規模大大超出經濟承受能力,不切實際地依靠貸款鋪攤子、上項目;盲目追求高標準;甚至將貸款資金用于對外投資或對校辦企業投資。不切實際,盲目融資已使一些高校逐漸陷入了深深的還款陷阱,不僅本金,每年的利息已足以讓其不堪重負,財務風險日漸顯現:國家審計署關于18所部屬高校2003年度財務收支的審計報告顯示,部分高校大規模進行基本建設,已經形成沉重債務負擔,至2003年末,18所高校債務總額72.75億元,比2002年末增長45%,其中,基本建設形成的債務占82%。
4、募集捐贈數量有限,社會捐助未成氣候。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對高校的捐贈很少:在美國,社會捐資成為.高等教育辦學經費的重要來源,最多的達數十億美元;在歐洲和日本,他們的國立大學的學費很低,但學校的經濟實力卻非常雄厚,除了政府的財政撥款外,更多地來自于校友及社會捐助: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贊助可達高校經費總收入的5%。而我國高校這一項收人很低,目前即便教育部屬高校的此項比例也僅為2%左右。
5、校辦產業效益低下,難當高?;I資重任,作為高校資金來源的輔助渠道之一,校辦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紅火后,正日漸衰弱。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校辦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小、人力和資金分散、效益低下等問題,在經濟上并沒有給學校做出貢獻,有些還拖了學校的后腿,給學校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甚至出現大量違法違規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的聲譽。據審計署對18所部羼高校2003年度財務收支情況的審計報告顯示,部分高校校辦企業存在嚴重的違法違規問題,如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私設“小金庫”2138萬元,以發放獎金、對外投資等方式支取大量現金。
二、高校辦學籌資問題成因
高等學校在籌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認識問題、體制問題,也有觀念問題和制度問題。
1、各級政府對教育事業戰略地位重要性的認識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國經濟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雙軌制經濟、市場經濟的漸進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對教育,特別是對高等教育的戰略性地位的認識還存在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各級政府中教育投資決策者認識上仍然存在“短期行為”,總以為教育投資是“軟”的、投資周期太長,搞項目、上大建筑,工程事業費的比重越來越高,有的高達87%,影響了各級財政對高等教育事業投入的增加。
2、重“硬”輕“軟”,源于高等教育體制之患: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是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但是相比下,高校更愿意將大把資金投向一輪又一輪的大規?;椖可希科涓词歉呓腆w制隱含的問題。中國的大學并不是獨立的教育機構,而是隸屬于寵大的行政體系,往往帶有中國官僚結構的“特色”。目前,國內高校的主要領導遵從的是由上而下的委任制,在這種體制下,高校的領導者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官僚人格”: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但是這些“軟件”因素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積累和維持,見效慢,而且不能都在直觀上被察覺,這對于追求“立竿見影”的高校領導者,顯然不是最優選擇。在現行的機制下,在有限的任期內,高校領導盲目追求數量上的增長,而忽視質量上的提高也就成為必然,高校走上“粗放型發展”之路,大興土木,圈地造樓,不惜成本,盲目貸款,財務風險日漸增大:
3、高?;I資觀念和制度約束了高校捐贈數量的增加。國內高校捐贈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這不僅表現在高?;I措資金數量上,更主要表現在人們的籌資觀念和籌資制度保障上的差距:在美國,社會不僅有捐資興學的傳統,而且政策上的優惠也是對高?;I資的一個重要促進因素,美國的稅種名目繁多,人們也有很強的納稅意識,同時,法律也鼓勵人們對教育事業或其它社會公益事業的捐贈或成立各種非營利的基金會,規定對這部分資金實行減免稅政策,因而,籌集資金不僅成為大學重要的資金來源,而且對于捐助人,捐助有時還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理財方式。目前,國內還未建立完善的優惠政策和法律保障,加之高校對吸引社會捐贈的觀念還未改變,態度還不夠積極,社會捐贈這一資金來源還有待政府和高校從主觀上積極爭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相應鼓勵政策的制定,社會捐資存在較大的開拓空間。
4、校辦企業定位失準,管理不嚴,導致經營效益低下。校辦企業效益低,既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如稅收優惠的取消等,但更多是自身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校辦企業開辦時的定位存在問題,不是著眼于發揮高校的綜合科技優勢,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而是把眼光盯在短期經濟效益上,缺乏長遠規劃,使得校辦企業難以充分發揮所在學校的自身優勢;其次,校辦企業普遍存在產權不清,管理不嚴的問題,也是造成校企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辦學籌資問題對策
從我國近幾年高校資金籌集的實踐和國外發達國家籌集資金的經驗看,高?;I資目標是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大學籌資模式,形成以自籌資金為主體的事業發展格局,完善以多渠道為內容的全社會高等教育投入機制。解決思路是從原來的單純依靠政府投資逐漸向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市場化籌資方向發展。
1、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對教育事業戰略地位重要性的認識,加快財政撥款增長速度。各級政府對教育地位的認識要盡快實現從一般認識到戰略重點的轉變。著力改革財政撥款方式,增加財政撥款增長速度。在財政撥款的方式方面,各級政府應從長遠改革的方向著想,本著兼顧公平和扶持重點領域的原則,建立多政策參數的高教經費撥款模式,同時應成立專門的社會中介機構,幫助政府進行財政撥款的具體運作,并對高校資金的使用進行評估和監督:
2、加快教育成本核算研究,增強學費收費標準的合理性。高校須切實加強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準確核算教育成本;收費標準要以學生培養的真實成本為出發點,以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培養成本為基礎,充分考慮政府的財政撥款情況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各學校晶牌知名度、市場供求和學生就業及社會、學生家庭承受能力等因素后,確定合理的學費征收比例和標準;政府還需通過合理收費調整高校發展的布局,促進高校的發展,真正達到兼顧效率和公平的目的。
3、校區擴建,量力而行,適度融資,防范風險。高等教育管理部門要從體制上解決大學的考核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創新考核體系科學考核大學領導者的業績,引導高校轉變到通過提高教學質量、科研能力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的道路上來。高校校區改擴建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按照長遠規劃,逐步實施,以免影響到學校的長遠發展。高校貸款的管理需要從貸款的指導思想、貸款項目的合理規劃、貸款使用方向以及貸款資金的有效監督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有效防范高校財務風險、確保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堅持在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基礎上,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和高校的實際償還能力確定貸款項目及適度的貸款額度;加強貸款項目及資金管理、嚴控貸款用途,貸款資金只能用于解決制約高校當前和未來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對高校事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必須通過招投標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對貸款項目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監控。
4、采取多種形式,想方設法吸引社會捐贈。從國外經驗看,國內高校對吸引社會捐贈這種籌資方式應予以高度重視。吸引社會捐贈不僅能獲得資金上的支持,同時能有效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促進社會各界和學校的聯系。各高校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積極推介自己,爭取社會各界的各種支持。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經過多年,很多人功成名就,甚至創辦了自己的企業。這些畢業生往往對母校很有感情,應加強聯系,爭取得到他們對學校的資金支持和幫助。此外,通過加強與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高等學??梢园凑諊业挠媱澟囵B人才,也可以按照企事業單位和市場的需求培養人才,學校應努力爭取企事業單位直接投資:高校擁有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的優勢,但辦學資金短缺,而企事業單位資金雄厚、又迫切需要人才。二者結合取長補短,既可以補充高校辦學資金的不足,又為這些單位培養了急需的人才。
5、加大校辦產業科技開發能力,盡快提高校辦產業經營水平。高校開辦校辦企業必須找準定位,注重實現高??萍汲晒蛯@霓D化,而不是辦實體產業;若開辦校辦企業,也應是能充分發揮所在高校的科研和人才的獨特優勢; 校辦企業同時需要在改善管理、完善機制上下功夫。首先需要正確處理校辦企業的產權問題,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進一步明晰產權,強化所有者責任,提高校辦企業的市場化程度;其次是在政策上調動經營者和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產業的活力,促進校辦企業的健康發展:
6、調整學科、擴大生源,加強聯合辦學,開拓資金來源。各高校有必要在強化自身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因時而變,不斷改善和調整原有學科和專業,開辟新的學科和專業,擴大生源,在謀求長遠發展的同時,也獲得新的資金來源;加強聯合辦學的力度,開拓資金來源;高校辦學經費有限,與其他高校聯合辦學可以彌補自身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不足,做到資源共享、共同獲益,在保證原有生源的同時擴大新生源,為學校開辟籌資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