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問題是中國面臨的巨大難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成為我國今后就業的最大壓力,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西部農村青年在就業中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以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為宗旨的職業教育,與農村貧困人口就業有著密切的聯系,應通過努力使之成為西部農村青年就業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青年;就業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75-03
中國農民就業的大趨勢是由第一產業為主轉向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和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西部農民就業具有異地性、非農性等特征。西部農民非農就業的重要障礙是農民缺乏適當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既缺少參加現代非農職業所需要的社會文化、社會技能,也缺少參加現代非農職業所需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因而,促進農民非農就業的有效手段就是對農民進行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并通過勞動力市場或者適當的勞動中介服務使他們順利就業。
一、職業教育是促進西部農村青年就業的有效手段
西部地區,屬于貧困地區,和東南部地區相比較,西部農村青年在就業中存在許多不利因素:首先是非農產業的發展緩慢。比起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地區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數量少、規模小,吸收不了多少勞動力。其次是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約束。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勞動力市場對初級勞動力的需求很有限,簡單的體力勞動者在市場上嚴重供過于求,因而農民在城市就業的空間是有限的。再次是農民的社會資本的約束:西部農村遠離市場,交通不便,使農民在就業方面所需的社會資本顯得貧乏,信息不暢,渠道單一,就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最后,在各種因素中最主要的還是貧困農民自身素質的約束: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以體力勞動為主,農民缺少從事非農產業的知識和技能,特別是無法適應新型產業結構對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以致于造成了失業與空位并存的結構性失業。因此,必須針對農民進入第二、三產業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加強對西部農村青年進行相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以滿足其就業的異地性、非農性需要。
黃炎培先生早就說過,職業教育宗旨有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為個人謀生之準備”。職業教育的具體目的就是要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以培養技能,解決就業,服務經濟建設為目的的完成性教育,對西部農村青年來說,應該是一種實惠的選擇。首先,經濟成本低,能夠負擔得起。雖然,和三年高中的學費相比,三年職業中專的費用要高一些,但高中畢業并不直接去就業。還有考大學,高中加上大學的費用要比職中高出好幾倍。一個大學本科生四年學雜費近50000元,農村家庭本身經濟貧困再加上子女多,人均教育經費貧乏,有些家庭因教育而返貧。如果用供一個大學生的費用供幾個技術工,絕對是一個高效率的投資。其次,時間短,見效快。初中畢業上職業中學需要三年時間,如果是非學歷性培訓,時間則更短。而如果升高中考大學,本科需要7-8年,何況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可能還有考研,加起來一共需要10—11年的時間,這對急欲改變貧窮面貌的農村家庭來說是艱難的選擇。第三,從農村青年的家庭社會背景來看,祖祖輩輩務農,缺乏一定的社會關系,即使花費了大量的經濟成本和時間資源,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可是要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還是相當難的。我國勞動力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現狀造成就業成本的提高,使農村子女在就業中成為弱勢群體。第四,農村青年就業的期望值相對較低,且具有吃苦耐勞精神。這樣能夠滿足那些招生困難專業的需求。另外,農村適齡青年的基數大,學校的挑選余地也很大,我國每年接近1600萬初中畢業生,其中能上高中的只有400多萬。2000年人口普查,我國初中以下人口高達71.72%,其中農村高達95.26%:2004年全國的初中畢業生約2200萬人,其中800多萬直接進入了勞動力市場。據全國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研究課題組的調查,和中東部相比,西部地區的初中畢業生有明顯增加趨勢,一方面,隨著今后大學教育規模的穩定,進入高等學府的農村青年數量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加強了職業教育方面的投貸力度,各縣都建立了職教中心,有些地方還成立了職業技術學院,給農村青年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培訓基地。和普通的學歷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對西部農村青年就業來說,應該是更加有效的手段。
二、西部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自從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2005年中職招生規模達到650萬,實現了年初提出的比2004年增加100萬的目標。高職招生人數也連年增長。但是伴隨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凸現出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西部地區職業教育來看,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
1、招生困難,缺乏規模效益。高職院校雖然招生計劃人數增加但入學率偏低、輟學人數多,補錄又造成生源質量下降;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農村的職業中學,招生困難,生源不足,有些職業學校為爭取生源而出現了非正當競爭。其原因在于:第一,高校前幾年的擴招的慣性作用。前幾年大學連續擴招,形成普高熱、本科熱,致使職業學校生源不足。第二,傳統觀念的影響。西部地區許多人對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認為職業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個層次,社會上對初中畢業生的流向的排列為一普中,二職中,三打工。有些家長不惜代價找關系上普中,實在不行也得找個私立高中上。第三,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導向不當。有些地方把發展高中段教育片面理解為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把高中升學率作為評價初中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使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不能協調發展。從2000年到2004年,全國普通高中從473萬人增加到822萬人,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僅從358人增加到550萬人,明顯滯后于普通高中的增長速度。有些從普高改制的職高,由于生源不足、資源閑置又開始招收普通高中。
2、投入不足,設備落后、缺乏實訓基地。職業教育在設備條件上要求特殊,不像普通教育那么簡單,有教室黑板粉筆即可。職業學校為培養學生的生產和實際操作技能,需要足夠的實驗場地,實習基地,相應的也需要較大的投資。據有關專家測算,同等規模的職業中學所需經費投入應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西部地區經濟普遍落后,國家、省市區對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又十分有限,即使有一部分財力也投入到國家實施“211”工程的重點大學上,無暇顧及職業教育。大部分職業學校生平均經費偏低,校舍不足,缺少實習基地,設備數量少,配置低,滿足不了教學需要:在主要依靠政府撥款辦學的管理體制下,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基礎設施落后,實踐教學基地缺乏,嚴重影響著應用性人才的培養,在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辦學規模的形勢下,無疑也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發展空間:
3、教師整體素質偏低,“雙師型”教師缺乏:職業教育除硬件要求特殊外,在軟件上也與普通教育不同,它要求的是既懂理論又懂實際操作的“雙師型”教師。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教師的整體素質偏低,專業課教師配備不足,“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教師進修渠道缺乏:西部職業學校教師學歷低于全國水平。可查到的權威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全國職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44.33%,而甘肅省只達到32.96%;1999年全國普通中專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71.49%,職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40.53%,而同期云南省普通中專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71.4%,職業高中僅為32,6%。2004年全國普通高中教師合格率為79.5%,而職業中學教師合格率為63.77%。國家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后的高職院校教師部分來源于中專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目前現有的教師有的是從普通中學轉來的,有的是近年新分來的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4、專業設置不合理,辦學機制陳舊。據調查,職業學校的輟學率大大高于普通學校,其原因在于專業設置不合理,辦學機制不靈活,造成就業困難。有些學校教學內容陳舊,專業設置不符合市場需求,有些學校盲目跟風開設所謂熱門專業,造成供求失衡;還有些學校沒有以就業為導向,而是忙于與高一級院校合辦升入學的考前培訓,重文化課的補習而輕技能培訓,這種學歷化辦學傾向造成很多畢業生就業困難。再加上評價機制問題,由于職中的學生一般文化課基礎較差,一旦考試不及格,就會產生厭學感而中途輟學。
三、加強西部職業教育改革,促進農村青年就業
面對西部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政府社會及職業學校自身要多方出面,多管齊下,加強西部職業教育改革,積極促進西部農村青年就業。
1、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西部職業教育的投入。溫家寶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國務院已決定,“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投入100億元,重點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充實教學設備,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中央政府在政策上應向西部職業教育傾斜,首先應加強對西部“國家重點”中職學校的重點扶持。中等職業學校與農村青年就業關系密切,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是經過教育部評審遴選出來的具有較高辦學水平的示范性學校,一般具有辦學歷史長,辦學經驗豐富,師資水平較高,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較強等特點,具有較強的骨干示范作用。因此必須從政策、經費、外部環境等方面對西部重點中職學校給予特別的扶持,繼續擴大其招生規模。其次,擴大對西部職業教育教改試點專業、實驗實習室和實訓基地建設的重點扶持。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較之東部落后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拳頭專業少、實訓條件差。因此建議擴大西部職業教育的國家級、省部級教改試點專業和實驗實習室、實訓基地建設,以此帶動西部職業教育增強實踐性和應用性,向較高的水平發展:再次,要建立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助學制度。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安排經費,資助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人家庭子女,把目前在大學實行的助學貸款制度推廣到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中去。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統籌力度,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形成規模經營。撤消辦學條件較差、效益低的職業學校,合并規模小和分散的行業、部門的職業培訓機構,在縣區政府所在地建設起政府主管、部門聯辦,集教育培訓、科學試驗、技術推廣和生產示范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的縣級職教中心。在地市級城市整合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建立職業技術學院。要下大力氣調整中等教育結構,擴大職業教育規模以實現職業教育的規模經濟,加強“雙師型”職業師資隊伍建設: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拿出一定經費,制定出有關職業教師培訓的整體規劃和具體措施,加強職業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有必要在西部每個省建立一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專門為職業學校培養專業師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遠程職業教師培訓網絡;校企結合,人員互動,派專業教師去企業進行專業實習和考察,吸引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等。
2、西部職業學校要以促進農村青年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辦學機制改革與創新:首先,結合市場需求,發揮本地優勢設置特色專業,淘汰過時或供大于求的老專業。其次,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式培訓的辦學模式。西部各省市區要瞄準當地資源優勢,瞄準市場與各行各業簽訂培養合同,擴大產學結合的職業教育路子。地方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應在校企合作中牽線搭橋,制定鼓勵和支持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的政策措施,攜手培養應用性人才。再次,積極創新辦學模式,把原來的學歷教育為主的方針,轉變為學歷教育與短期職業培訓并重、以短期培訓為主的方針。取消招生年齡限制,實行彈性學制,打破三年全日制的教學設置。根據學生年齡,讓初中剛畢業的參加正規的學歷教育,年齡偏大的失業青年(18—26歲),實行免試入學,參加短期培訓。另外,在學習考核過程中,應淡化理論課而注重實際技能的提高。這樣既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又有避免了部分學生因理論課不及格而中途輟學。
3、東西聯合,城鄉結合,加強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職業教育、城市對農村的對口支援和交流。西部地區生源充足,資源短缺,就業空位很少。和西部地區比較,東部地區資源充足而生源短缺,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東西之間應加強合作,資源互補。充分利用東部地區和城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進一步推進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實行西部學習、東部實習和就業的合作模式。國家和東部地區各省市在制定支援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中,都應有對口支援西部職業教育的相應措施,從教育理念、教學改革、師資培養、財力物力等各個方面,加強東西部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西部地區各省市區和職業學校也應主動向東部發達地區學習,尋求支援,進行交流與合作,促進西部職業教育的發展。東西各省市區要盡快建立并完善勞動準人制度,凡需要技術、技能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崗位和職業,應優先聘用具有“雙證”的畢業生。對非法雇用不具備職業資格人員的企業實行嚴厲制裁。把職業教育和職業資格標準相掛鉤,使職業教育逐步規范化、法制化。
4、轉變現念、與時俱進,推動西部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變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嚴重,而另一方面在我國又出現了技能型人才的嚴重缺乏,職業學校就業率不斷攀高,2004年全國中職就業率達到95%,有些地方高職就業率超過普通本科。因此,西部地區農村青年及其家長應及時轉變觀念,積極參加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鼓勵全國的優秀大學生積極到西部職業院校任教,為西部新農村建設服務。各級勞動力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也應積極牽線搭橋,以促進西部農村青年就業。總之,只要政府、學校、社會各界齊心合力,共同支持西部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西部農村青年的就業難題就會得到解決,西部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也將會加快。
[注:本文系共青團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陜西職業教育與農村青年就業)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組長;劉宏全;成員;郭秀芬 楊娟茹 屈永鋒丁大魁高居紅王軍民鄭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