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引導大學生的行為。態度心理作為一種和人的需要、動機、思想、行為等密切相關的復雜的心理現象,在人的思想觀念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應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予以充分重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態度心理;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104—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觸及教育對象心理的高層次——意識,以便強化教育對象的正確態度、鞏固教育對象的正確觀念,影響教育對象的消極態度和改變教育對象的錯誤觀念。但是,長期以來,高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約束和管理手段,學生成為純粹的教育客體,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動作機制、評估體系、教育內容都表現為是一種由主體到客體的單向關系,大學生的個性、需要、選擇、獨立性和主體意識被限制;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表現為單一的政治說教、課堂灌輸等方式。現階段大學生思想狀況的現實已經告訴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許多時候并沒有真正觸及大學生的意識領域的核心,沒有在大學生形成穩定、端正的態度上真正發生作用。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機制往往使每一個主體,尤其是有著強烈主體意識的大學生以自己的利益作為判斷事物的出發點,可是大學生十幾年來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卻要求個體以集體利益作為判斷事物的出發點。于是,一些大學生在面對現實與理想、個人與社會等問題時就表現得態度模糊或搖擺不定;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充滿現實感卻又缺乏人生閱歷的大學生往往把知識擁有量的多少、知識轉化為社會價值的大小作為評價事物價值的標準,這種判斷標準必將作為基本態度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思想、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態度;全球化和網絡環境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大學生接觸的信息量激增,各種各樣的信息魚龍混雜,敏感、多思的大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辨別能力非常容易出現政治觀念薄弱、人生理想淡化等問題,以致于影響一些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穩定的態度和心理。
一、態度心理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
態度是個體對于某一對象(包括人、事和物)所持有的比較穩定的評價和行為傾向。個體的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是個體社會化進程的結果。一個剛剛誕生的嬰兒只是一個生物體,但是在他后天所接受的社會教化的過程中,他受到了社會環境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對世界的態度。態度有自身的體系和特點,從體系上看,態度可以分為具體態度和深層態度。具體態度容易看得見,深層態度不容易察覺。深層態度中最主要的就是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形成了的態度會在態度體系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會在同類事物或同類對象的反復出現中表現為同樣的態度。因此,要改變一個人的態度,意味著要改變與此相關的其它態度。
態度作為一種個性傾向性,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這種影響表現在態度影響人們對人對事的認識?!拔镆灶惥?,人以群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態度的作用。其次,這種影響表現在態度對人們的行為起著驅動或制約的作用。態度影響著人們是做還是不做、影響著人們以什么方式去做,并且更為重要的是影響著人們在各種任務、多項要求中作行為選擇。其三,這種影響表現在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習、工作的效果,強烈而一貫的態度會產生出非常好的效果,敷衍了事的態度會導致糟糕的后果。
1、重視態度可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由其性質決定的。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引導他們正確的行為。端正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統一的。
首先,端正態度是指導行為的前提、基礎和關鍵。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有正確的態度才會有正確的行為。從宏觀層面上看,任何行為都是態度的反映和表現,行為是以態度為根據的。第二,正確的態度可以使行為更具有理性和更加堅定:從微觀層面看,人的行為并不都是能從正確或者錯誤上來區分的,人的有些行為其意義并不明確,那么理性的行為從何而來?如何使人的行為成為一個理性的、發展的體系?只有通過正確態度才能做到。第三,矯正錯誤行為的唯一途徑就是端正態度。錯誤行為一定存在著態度上的原因,因此需要從認識上端正態度,以糾正態度上的錯誤,防止再犯同類錯誤,引導行為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其次,從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通過內化、外化兩個環節來看,端正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表現特征,所謂內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心的意識和態度;所謂外化就是把這些內心意識和態度再次轉化為外在的行為表現。因此,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受教育者行為表現之間的橋梁和樞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形成的大學生的態度,既是內化的結果,又是外化的根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端正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表現特征。
2、重視態度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很多,如灌輸、激勵、滲透、自我教育等。但是,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灌輸忽視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激勵僅僅是在情感上做文章而沒有注意到在理論和知識教育中正面教育和宜傳才是根本;滲透淡化了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引導和導向作用;自我教育容易帶來放任自流的消極后果。當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我們所期望的態度,如何改變學生已經形成的不正確態度上時,我們關注的就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某一個階段或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如何加強認知、影響情感、固化行為這樣一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否則,在任何一個環節上出問題,都會影響態度的形成和穩定。這時,我們可以把各種方法都拿來運用,而同時又避免了單獨使用一種方法時出現的弊端。
所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種種態度表現,分析影響端正態度形成的各種因素,找出導致態度不穩定、態度模糊或者缺乏正確態度的主要原因,最后從這些原因人手解決問題將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最佳方法。
3、重視態度心理研究有利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一直缺乏明確、穩定的自身知識系統和特定范圍,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從善與美的角度做簡單誘導,與現實的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現實中,社會風氣不良,黨和政府工作中的失誤及某些腐敗現象的存在,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真、善、美的東西存在持懷疑的態度。比如,不少學生主觀上是傾向于真、善、美的,但是卻悲觀地認為現在辦不到;也許若干年后能做到;有的學生對真、善、美的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即使聽見、看見會做出歪曲的理解,更有甚者認為這是老師為了某種宜傳目的編造出來的。可見,大學生很容易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信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其知識就要經得起現實生活的檢驗和歷史的驗證:特別是今天的大學生,眼界開闊,思想活躍,各種色彩斑斕的東西很多,再加上父兄輩所傳授的“經驗教訓”,更使得他們不易輕信別人:情緒一旦偏頗,成見一經這些都給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困難和障礙:要想掃除這些困難和障礙,就必須幫助他們克服偏見,消除疑慮;但更重要的是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期望的效果:
二、如何開展大學生態度心理的研究
1、認真研究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大學階段大學生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自我意識明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也緣于此,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特點。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存在著相當積極的方面:(1)他們有明確的自我觀念,獨立意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較高程度的發展。(2)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趨于成熟,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應該將所學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于是他們通過各種手段觀察和分析自己,評價自己的才能、品格和自己的地位、價值,并將評價結果付諸行動。但是,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中也存在這一些消極的內容,比如,他們超前的思維方式中常常帶有片面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現為一些大學生自視過高、盲目自信,自我評價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反差過大,由此產生了個體我與社會我、理想我和現實我的矛盾。以至一旦出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大學生就感到煩惱、懊喪、徘徊、抑郁,甚至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將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的消極面轉化為自我教育的積極因素,比如,在人生觀教育中,要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就要提倡和鼓勵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行為。個體思想觀念的形成和改變,只有在參與和投入的實踐中才得以發生、發展和完善。
2、認真研究“三現”形成和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三觀”在人的態度體系中,處于一個基礎的位置。“三觀”的基礎性地位成為人的思想觀念的核心。世界觀是人們對于世界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每一個大學生個體,他的世界觀一方面來自于所受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來自于實踐結果的啟發。并且,個體的世界觀一旦形成就會對他具體的對已、對人、對事的具體態度發生深刻的影響。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人生觀包括的內容是人生中必定會遇到的一系列人生重大問題,而且是經常面臨選擇和考驗的問題,因此它比世界觀更具體,也跟個體更貼近,更容易受到個體的關注。價值觀是個體對事物的是非、善惡、美丑及其重要性的判斷、評價以及行為取向。在改革開放年代,價值觀是最容易受到沖擊的、最容易發生變化的一個心理領域,原有的被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對大學生來說,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在面臨現實的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產生了許多問題,帶來了學習、工作、生活上的許多矛盾:
但是,任何態度的形成都有其一定的心理條件;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生價值問題進入一個個體的意識要同時具備三個心理前提:社會思維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社會性需要的發展。兒童,青少年雖然已經具備了一些對人生的零零星星的感性的體驗和體會,但是由于不是同時具備了這三個條件,他們的人生價值問題還提不到議事日程上來:隨著青年參與的社會生活的范圍的日益擴大,加上生活獨立性的顯著增加,而且要承擔的社會任務逐漸增多,個體對人生價值的考慮也就更加主動和經?;?,他們的人生觀也就隨之很快地得到發展。大學階段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的時期,一方面,大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的社會任務的性質已經比較確定,它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何種意義和作用,也是越來越明確的。同時,大學生學習任務的定向和專業化,也促使大學生對有關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因而更容易理解所學習的專業的社會意義和作用。在人生觀的形成和穩定過程中,家庭和個人生活經歷是影響個人人生觀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年齡的增長、學校教育、書籍等傳媒、同齡人杰出人物等都將對大學生的人生觀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并且,低年級大學生比較看重家庭、學校的影響,高年級大學生卻更強調個人經歷,中年級大學生似乎尤其看重傳媒的作用。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只有從根本上了解“三觀”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前提,了解對“三觀”的形成和發展有影響的心理因素,才有可能在課堂內外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中一步步形成穩定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觀念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