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教育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的基礎性概念,教育成本在不同學者之間并未達成共識,關于教育成本的分類也是說法不一。筆者將教育成本界定為教育活動中所不可缺少的,隨著產權關系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的,表現為一定要素形式因而會產生相應費用的稀缺性資源。教育成本可分為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
[關鍵詞]教育成本;界定;分類
[中圖分類號]G409-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77-03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成本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伴隨著教育經濟學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個概念。約翰·維澤(JohnVaizy)是最早研究教育成本的學者之一。1958年出版了名為(教育成本) (TheCostsofEducation)的專著,該書計量分析了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英國教育經費的變化情況,雖然以教育成本為書名;但遺憾地是他并沒有明確給出教育成本的定義。事實上這時的維澤是將教育經費視同于教育成本的。1962年在其(教育經濟學)一書中,他對教育成本概念的內容進行了擴展,提出不僅要計量教育的直接成本,還應計量教育的間接成本。舒爾茨(Theodore W.Schulte)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經濟價值)一書是教育經濟學的奠基性文獻。他在該書中專辟一章論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他認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務的成本,二是學生上學時間的機會成本。舒爾茨的論述是此后幾十年教育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不過他同樣未提出教育成本的定義,也未對教育成本的分類進行闡述。科思1990年在(教育經濟學)一書中用一章討論教育成本。像舒爾茨一樣,他也未直接給出教育成本的定義,而是采用列示的方式表述他認為屬于教育成本的內容。他提出教育成本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學校提供教育服務的成本,間接成本主要有學生上學放棄的收入,學校享受的稅款減免,用于教育的建筑物、土地等資產損失的收入(利息或租金)。但舒爾茨認為,將學校享受的減免稅款全部作為教育成本的依據不充分。不過貝克爾(GaryS.Becker)在計算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時,已將上述的三項間接成本都計人了教育成本。在我國,萊文和曾滿超認為,教育投入成本的最合適的定義是它的機會成本,因此,教育的實際成本不僅包括公共教育經費,也包括私人成本。蓋浙生認為,教育成本分為教育生產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費者的成本。王善邁認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養學生所耗費的教育資源的價值,或者說是以貨幣形態表現的,培養學生時由社會和受教育者個人或家庭直接或間接支付的全部費用。從以上介紹的中外學者對教育成本的有關論述中可以看出,作為這一研究領域中的基礎性概念,教育成本在不同學者之間并未達成共識。鑒此,筆者擬從經濟分析的角度出發,以對成本和成本問題的新的認識作為理論前提和方法論依托,重新界定教育成本的本質和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對教育成本的類別進行分類。
二、成本和成本問題的新認識
經濟活動為人類生存所必需。人類為生存和發展的目的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往往表現為以一定的成本為代價獲得一定收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成本作為投入先于收益而存在。經濟活動作為物質利益活動是以一定的稀缺性資源作為投入的,而這些稀缺性資源又以要素和費用的形式表現出采,在一個經濟性活動中,究竟使用了哪些稀缺性資源,這些資源到底產生了多少費用,這一點往往會因為產權關系的不同而不同、隨著產權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我們把成本界定為經濟活動中所不可缺少的、隨著產權關系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的、表現為一定要素形式因而會產生相應費用的稀缺性資源。在這一概念中,我們把成本的本質看作是具有稀缺性的資源,作為稀缺性資源,成本首先表現為要素和費用兩個方面,可稱之為成本的形式結構;其次,由于人們的經濟活動通常是在社會意義上進行的,所以必然產生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這一角度上所有的成本可以概括為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兩個方面,可稱之為成本的內容結構。在不同的經濟學家那里,正是由于他們對成本的認識和界定各不相同,相應地對要素的性質和看法各異,對不同要素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也各不相同,所以提出的學說和理論觀點便互有差異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成本問題是經濟學的首要問題,在經濟學史上每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家都對成本問題做出了自己獨特的回答,而經濟學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表現為成本問題的發展。
三、教育成本的性質和內涵
成本是?個經濟學的概念,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種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教育成本是在用經濟性的概念和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教育活動時提出來的,所以應當首先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認識和界定,而且,在界定這一概念時,應當以經濟學中對成本和成本問題的認識作為理論前提和方法論依托。因此,根據前文所述對成本和成本問題的新認識,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教育成本這一概念。
首先,教育成本是指教育活動中的投入。那么,一般地說,投入的究竟是什么呢?應該肯定地說投入的是資源,是物質性的資源。承擔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是人力資本,用作校園的土地是自然資本,學校的辦公用房、生活用房屋、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是人造資本。而這三部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都是資源,都具有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所以,—我們說教育成本首先表現為一定量的資源。而且,和經濟學中所說的資源一樣,教育成本作為資源,同樣具有稀缺性的特征。
其次,教育活動中投入的資源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是以要素的形式存在并表現出來的。由于產權關系的存在及作用,不向的資源和權利可能歸不同的人所有,這樣,對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的教育活動來說,當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試圖把屬于別人的資源和權利以要素的形式拿來作為教育活動的投入時,則他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和犧牲,這一代價和犧牲就是這些要素所產生的費用。因此,教育成本進一步表現為:隨著產權關系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的、表現為一定要素形式因而會產生相應費用的稀缺性資源。這一層含義構成教育成本的形式結構。應該注意的是這里所謂的要素是在成本意義上所說的教育成本結構中的要素而不是教育的構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所組成的教育的構成要素與教育成本結構中的要素并不是同一個概念。
第三,教育活動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典型的社會活動的性質。因為是一個社會性的活動,所以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就存在著不同社會主體對成本的負擔問題。從世界各國教育成本負擔的基本狀況來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演化,各國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負擔為主的教育成本負擔結構。概括地說,大多數國家教育成本負擔結構基本相同的方面有兩個:一是全部教育成本中,政府負擔占主要部分;二是政府負擔的比例與教育級別呈反向關系,即教育級別越低,政府負擔比例越高,教育級別越高,政府負擔比例越低。在這一世界性的教育成本負擔結構中,政府負擔的是教育成本中的社會成本,個人負擔的是教育成本中的個人成本。這兩部分構成了教育成本的內容結構。另外,從數量關系的角度看,在教育成本中,社會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個人成本所占的比例小,這一點與經濟活動中的成本結構明顯不同,之所以如此我以為與教育活動的性質有關,這一成本特點也再一次體現了教育活動與經濟活動在本質上的差別,而對于這一點的進一步分析需要從教育活動所帶來的收益著手,因為主題的原因本文不再過多涉及。
第四,既然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把教育活動拿來作為經濟分析的對象進行成本收益分析,那么,與此相類似,我們也便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教育活動進行生產消費分析。當我們從生產消費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動時,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教育的產品?在教育經濟學研究中,對這一問題有多種不同的看法;學生成畢業生,知識、能力和價值準則、行為規范,知識、能力的提高和價值準則、行為規范的形成,文憑,學分,教育服務等等。比較而言,我們傾向于這樣一個觀點:教育服務是學校提供的直接產品,學生知識、能力等的提高是學生接受教育服務后與別的因素結合所形成的產品,是教育的間接產品。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可以看到圍繞著教育服務這一教育活動的真正產品和教育成本的對象,教師、學校構成了生產方,學生則是消費方,在生產方中,教師、學校是直接主體,在其背后是作為間接主體而存在的社會,社會上的許多行業和部門在教育活動中都可以作為間接主體來看待,在消費方中,學生是直接主體,在其背后則是作為間接主體而存在的家庭。在成本意義上,教育活動和經濟活動一樣,生產是有成本的,消費也是有成本的,因此,以政府為代表性主體承擔的社會成本也就是教育活動中的生產成本,以學生、家庭為主體承擔的個人成本也就是消費成本。
第五,教育成本應該被看作是資源還是價值?根據前述對成本和成本問題的新認識,我認為應該把成本看作是資源。當把成本看作資源時,另一個與此相關聯的問題是:是所用的資源還是所耗費的資源?我以為是所用的資源。當我們討論價值問題,面對價值的形成、價值的決定時可能涉及到的是耗費的資源,但是,如果面對的是成本問題,討論的是活動過程的投入,投入了哪些要素、這些要素產生了多少費用,什么是這個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這時,可能涉及到的應該是所用的資源。成本是一種投入,它首先反映的是一種占用關系而不僅僅是耗費關系。譬如,在教育活動中,計算一個高等院校的成本時,應該用它的圖書館的藏書量而不是讀書量,儀器設備應該用擁有量而不是用使用量等。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成本觀中,很多學者都主張用所耗費的教育資源的價值,如閻達五、王耕(1989)、王善邁(1996)等,在我看來這種觀點似乎太過狹小了一些。
第六,關于機會成本的問題。教育成本中應當包含機會成本,這已經是一個共識。我想提出討論的只有一個問題,自然資本、人造資本都有機會成本,對于教育活動中的人員來說,學生也有機會成本,那么,為什么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沒有機會成本?為什么在考慮機會成本的時候把教師排除在外?難道教師除了從事教育活動之外不能(不會)從事其他的事情?或者說教師從事其他的活動不能獲得收入?很顯然問題并不是這樣: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我估計可能因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已經獲得了收入,他是教育活動的受益者,他并沒有放棄(損失)什么:但這個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教師固然在教育活動中獲得了收入,但收入是計在收益項下的,計在收益項下的收入的存在并不影響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工作性質(況且社會、學生也同樣從教育活動中獲得了收益),眾所周知,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付出者,教師是園丁,在辛勤地養護花朵,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既如此,他怎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放棄(損失)什么呢?因此,我認為,在教育活動中,當我們從教育成本的角度進行分析時,不僅存在著教師的教育機會成本,而且這一機會成本在數量上可能還是很大的一個部分。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把教育成本界定為:教育成本是教育活動中所不可缺少的、隨著產權關系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的、表現為一定要素形式因而會產生相應費用的稀缺性資源。
四、教育成本的分類
前述關于教育成本概念的認識和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如何對教育成本進行分類。不過在這里我還想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在教育成本的分類問題上,許多學者都采用這種分類方法,國外的譬如約翰·維澤(1958)、科恩(1979、1990),國內的譬如曾滿超(1988)、韓宗禮、高建民(1990)、王玉昆(1991)等,值得指出的是袁連生(2000)的分類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而且指出這一方法的使用不符合這一對概念的會計學含義。在我看來,所謂直接的用法是因為間接而來的,而所謂間接則是由于對機會成本的理解偏差而產生的。在經濟學中,所謂機會成本是指一項決策的機會成本是另一種可得到的最好決策的價值。也就是說,當你做出某一選擇的同時,放棄了其他多種選擇,在被放棄的諸多選擇中,最好的那一個選擇的價值就是你所采用的那一選擇的機會成本。在這一意義上,我認為機會成本是主觀預期中可以獲得而實際并未獲得的價值,與它相對應的應該是實際而不是直接,這樣,在教育成本的分類問題上,我們就可以用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分類,而不用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的分類。
第二,根據前文對教育成本概念的分析,個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構成教育成本的內容結構,因此,我們主要在這一認識基礎上進行分類,首先把教育成本分成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兩大類,這時的個人成本如果從生產消費的角度看也就是消費成本,主要表現為以學生、學生家庭為主體承擔的部分;社會成本從生產消費的角度看也就是生產成本,主要表現為以政府為代表性主體承擔的部分。不論是個人成本還是社會成本,都可以進一步從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的角度加以分類,或者說,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在另一種意義上應當歸屬于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中,在作為社會成本的組成部分之一的機會成本中,包含教師的機會成本,即,教育工作者因從事教育而放棄的最大收入:
根據以上認識,我們特提出如下圖所示的教育成本的分類:
總之,對教育活動來說,從教育成本的角度看,社會所承擔的生產成本遠遠大于個人所承擔的消費成本,教育者所付出的機會成本也遠大于受教育者所付出的機會成本:但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的是,在收益的角度,社會從教育活動中所獲取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在長期中,一般來說,教育活動表現為一項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動。這或許正是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公益性的活動區別于盈利性的經濟活動的原因之所在吧。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