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遇是事物發展中并非必定出現而一旦出現就可能改變事物現存狀態的各種條件,具有不確定性和非常住性。抓住了機遇就能快速發展,失去機遇就是失去一次發展機會。后發優勢是后發國家所特有的優勢,這種優勢是潛在的:發揮后發優勢就能促進加快發展;這些潛在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就會變為后發劣勢,不僅不能促進發展,反而阻礙發展。當今時代,機遇與挑戰同在;必須緊緊抓住機遇,發揮我國后發優勢,加快發展。
[關鍵詞]機遇;后發優勢;發展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61-03
(一)
機遇是現代科學和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它指的是對一特定事物的發展而言并非必定出現而一旦出現就可能改變事物現存狀態的事件和條件。機遇的特點是不確定性和非常住性。它能否出現,在何時何地出現,是不確定的,這是它的非確定性。機遇并不總是存在,即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它的非常住性。機遇有大有小,有利于國家發展的事件和條件就是國家發展機遇。歷史的辯證法昭示:人類社會發展是不平衡的,先進與落后之間的轉化是經常發生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能不能把握歷史發展中的機遇。抓住歷史機遇,落后可以一躍而成先進;喪失歷史機遇,先進也會變成落后。
馬克思對于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時代條件的意義,早有明確揭示。馬克思指出,落后國家只要抓住機遇,就能實現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跨越,從落后社會進入先進社會。19世紀的俄國在世界歷史一體化的潮流中,與西方資本主義既處于同一時代,又與之有著廣泛的交往。因此,如果俄國能抓住機遇,充分利用人類交往發展所提供的巨大便利,吸收當時西歐社會創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那么,俄國就能跨越資本主義社會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列寧對于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時代條件,加快發展,以趕超先進國家的重要性,也有深刻認識:他提出,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十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社會主義;如果不能實行租讓政策,不能把外國資本吸收到租讓企業中來,那就根本談不上采取重大的、實際的措施來改善經濟狀況;貿易關系和對外聯系;俄國大工業的振興。除經濟外,列寧還強調汲取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中的優秀成果。他指出:“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是一種巨大的進步。”擺脫議會制的出路,不在于廢除代議機構和普選制。“如果沒有代議機構,那我們就很難想象什么民主,即使是無產階級民主”。
毛澤東亦重視利用外國先進成果,在中國遭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狀態下,他還多次表示,我們既要盡可能地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1964年1月,他指出,在一定時候,如果需要,可以讓日本人來開礦、辦廠,也可以讓華僑投資建廠。
20世紀70年代末,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新形勢下,以電子、宇航、新材料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且席卷全球,進一步促進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相互聯系和經濟一體化進程。鄧小平以對世界和中國的深刻了解,本著“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的精神,為我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并領導了相應的偉大實踐,以最終贏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從而不僅領導我們黨和國家從“文革”造成的深重災難中走了出來,而且啟動了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時代條件加快發展的新進程。在談到對外開放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西方社會一些不好的東西也會乘機而人時,鄧小平特別強調指出,不要怕,蒼蠅飛進來就打掉它。只要我們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我們就能解決這一問題。這為今天我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直接提供了指導。
(二)
對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現代“后發優勢”理論強調,在科技革命背景下,在重大技術突破產生的初期,由于技術的不成熟,轉換成本很高,往往使得現有技術領先的國家不重視或不愿意采用新技術。而落后國家由于在原有技術領域沒有優勢,歷史包袱輕,轉換成本低,反倒有可能抓住這樣的歷史機遇,并由此成為新一輪競爭的領先者。比如,科技革命意味著一系列科技的重大突破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無論是先進還是落后國家對此都是陌生和不熟悉的,都有一個探索、適應及利用的問題。因此,在科技革命面前,在新的科技領域,先進國家與落后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往往同時起步,此時;落后國家通過科學規劃和有效努力,是可以最終趕上乃蔓超過原來的先進國家的。還有,科技革命發展會引起世界范圍經濟結構、運作機制及規則的大幅調整,人們交往方式的巨大變化,國與國聯系日益加強。舊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會瓦解,叛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會形成。所有這些為盾進國家向先進國家學習,加快自身發展,并以自身不斷增長的實力在薪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確保自身利益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因此,現代“后發優勢”理論指出,在科技革命背景下,在舊技術被淘汰而新技術尚在發展之際,舊的世界交往方式和經濟政治秩序走向崩潰而新的交往方式和秩序正在形成之時,是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最有利時機。
近現代世界歷史發展表明,“后發優勢”理論是符合事實的。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40年代,英國充分利用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導致的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大發展提供的機遇,加快發展,實現了對當時先進國家荷蘭的趕超。法國則同樣利用上述機遇,加快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另一先進國家。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美國和德國分別利用了以電力、重化工業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導致的第二次經濟全球化大發展提供的機遇,加快發展,分別實現了對當時先進國家英國和法國的趕超。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則充分利用了以計算機、電子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導致的第三次經濟全球化大發展1提供的機遇,分別實現了對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追趕。所有這些充分顯示,只要抓住機遇,落后國家可以趕上乃至超過先進國家。
事實上,當時代潮流引導人們確立與之相順應的發展目標時,必然已經提供或正在提供實現目標的相應條件,“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關鍵是善于發現、把握及利用。充分利用時代提供的機遇即條件,正是為此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要實現順應時代潮流的奮斗目標,無疑必須充分利用時代所提供的條件。事實上,世界歷史上那些后進國家成功實現了對先進國家的趕超,無不是這樣做才取得成功的:
比如英國,雖然工業化的啟動系自身內部發展所致,但其實現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英國通過輸出工業晶,開拓海外市場,刺激已有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改良;通過輸入外國產品,誘致新興工業部門的產生和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這種對外貿易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對外掠奪性和不平等性,但國外資源的利用對英國工業化的巨大促進作用卻無可置疑。法國實現趕超首先注重從英國引進先進技術,到1830年,至少有1300多名英國工程師和工匠及敷千名技工涌入法國。在冶金工業中,英國發明的鑄造法和轉爐煉鋼法兩項最大技術于1858年前全部傳人法國。英國創造的鐵路建筑技術在1845年之后輸入法國,從而使后者進入鐵路時代。其次,法國還從英國引入大量資金并且不遺余力發展對外貿易。美國從英國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且同樣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普魯士德國仿效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并輸入英國的技術效率:通過使用當時仿制的英國式機器,訓練了床來的‘工業骨干’,從而彌合了與英國在技術上的差距。”而“隨著明治維新,一個有生氣的改革家集團在日本掌握了政權,他們學習并借鑒了西方的技術、實踐和體制,開始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1950年至1975年,日本從歐美引進了25000多件先進技術和裝備,吸納各國之長,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技術革新,形成了更加先進的工業技術體系。
總之,后進國家要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完成對先進國家的追趕,必須利用所處時代提供的一切機遇和有利條件。
(三)
當今時代,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從未有過的巨大機遇。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產業化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飛速發展,人類進入到信息時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由于其高附加值和高生產率的特點,本身就大大擴展了經濟發展的空間。而它與傳統產業的有機結合,又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美國90年代長達十年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35%來自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65%則由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生產串的提高。
新科技革命促進了世界產業重心、產業結構及產業分布的重大調整。以鋼鐵、汽車、化工為代表的主導產業位移到以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主導產業。發達國家著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適應“新經濟”時代人們對知識型服務的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本密集型乃至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則不斷向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具有發展潛力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成為后者的主導產業。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稟賦與現實經濟實力之間的聯結機制和轉換器,它能通過自身轉變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不斷升級的產業結構能大大緩解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產生新的需求和供給,進而大大促進經濟發展。世界性的產業調整亦帶來了就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后者又為勞動者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新科技革命還有力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增長方式轉到低消耗高效益的方式上來,而且還要求改變消費方式和對自然的傳統觀念。而新科技革命則為它們的實現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促進了各種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或地區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作用,從而使人類歷史在更高層次上體現出“世界歷史”的特征。正是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新科技革命不斷向全球擴散,世界產業調整順利進行,可持續發展逐步實現。
政治多極化意味著一個多種力量并存的體系,通過各種力量中心的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相互合作,形成的多維的均衡的世界穩定結構。它對任何圖謀霸權的勢力,均能產生共同的限制與制約。能把世界從充滿經濟和政治沖突的競技場變成一個既保持分化,又有集體內在凝聚力的更加安全的社會。從而為各國和整個世界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和平外部環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兩極世界的解體,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不斷發展,為世界人民帶來了和平與穩定的新希望。
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和信息網絡化的發展,打破了各國或地區文化在封閉條件下的生存與發展狀態,促進了各種文化的相互展示、交流及滲透,有利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實現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建設性的轉化。
與此同時,當今時代在提供巨大發展機遇或者說條件時,也顯示出巨大的挑戰。如果說風險就是出現某種負面影響或結果的可能性,那么,這種挑戰對世界各國來說,也就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吉登斯認為,風險有外部風險即“來自外部的、因為傳統或者自然的不變性和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與被制造出來的風險即“是由我們不斷發展的知識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所產生的風險”和“我們沒有多少歷史經驗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風險”,這樣兩種風險。當今社會,前一種風險如對糟糕的收成、洪災、瘟疫或者饑荒的擔心,正日益被后一種風險如對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發展所產生的不良后果的擔心所替代。
在缺乏有效監管機制情況下,經濟全球化會產生諸如金融風險等一系列風險;經濟全球化由于擴大了資源配置空間,擴大了人們的選擇范圍,因而會加大一國內部的分化。“南方和北方、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不再是‘外部的’,而是隱約出現在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中:全球社會結構并不像傳統世界社會結構那樣是金字塔形的,而是由三個同心圓組成,這三個圓跨越了國家邊界,分別代表著精英、贊成者以及邊緣者。”再有,政治多極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但由于“新極”的形成必然引起世界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故有的“老極”可能會阻礙這一進程,因而多極化形成過程會充滿矛盾乃至沖突。而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和信息網絡化使發達國家能向其他國家人民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則容易被一些人視為是發達國家權力和財富的源泉進而是自身國家未來獲得權力和財富的源泉而士盤接受。
后發優勢是潛在的優勢,要將這種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必須抓住時代提供的各種機遇和發展條件,富有特色地發掘、把握、利用和發揮好我國的優勢,設計和確立實現奮斗目標的最有效手段,以確保其目標最終實現,加快我國發展,更好實現人民利益。
[責任編輯: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