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狀況和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響到大學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實現。應當認識我國現行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缺陷,重構科學合理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
[關鍵詞]中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控制;自主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9-0012-03
西方國家大學興起與形成的歷史說明大學是一種制度文明的產物。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短缺不是單純的數量性短缺、而是一種制度性短缺。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專門機構,這一任務主要是通過大學教學活動來完成的,離開了教學,大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教學工作始終是大學的中心工作。良好的教學管理雖說不是取得教學高質量的充分條件,但卻是一個必要條件。我們相信,低效的教學管理是使高等教育不能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制度問題是大學教學管理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加強對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是促進我國大學教學與改革的內在需要。
一、我國現行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反思
我國高教體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發展起來的,雖然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和教育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的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資體制等各項改革也逐步深化,但是,當前大學的教學管理仍然呈現計劃體制下的基本特征,如集權、剛化、封閉等。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學管理人員始終圍繞教學計劃的完成而進行著被動式的管理,過于強調管理過程而忽視了管理效果,管理層次、管理環節繁多雜亂,導致管理成本高;又由于學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職能交又,使大學教學管理系統缺少應有的活力,最關鍵的是基層院系的辦學積極性發揮不充分,不利于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主辦學機制的形成;大學培養的學生也是千人一面的標準件,學生的學習缺乏自主性和自覺性,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缺少社會適應性與競爭力,缺少批判思維、獨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誠如楊福家院士所言:“造成清華等高等院校學生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不在學生,而在于中國高校目前的教育制度:不僅清華如此,中國其他高等院校也都如此”。概而言之,現行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缺陷表現為三個“中心”和三個“不足”。
1.以學校為中心,院系教學管理活力不足
當前我國大學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學校一級集權相對較多,院系教學管理自主權相對不足的問題。學校層次對教學管理采取了集權方式,院系的職責范圍與學校層次基本相同,其主要職能是院系將學校制定的教學政策與計劃以及有關要求付諸實施。學校層次幾乎掌握了教學管理的全部決策責任,院系承擔的只是貫徹執行學校層次的決策,從院系的角度提出咨詢建議或反饋意見,缺少決策自主權。學校統一要求多,各院系創造性少,即“只當家不做主”。在許多大學,教學管理權力主要集中在學校教務處(部),教務處(部)實際上成了全校教學工作的指揮中心,行使全校教學規劃和決策、教學組織與指揮、教學控制和評價等多項職能,院系在教學管理中則主要扮演一種“事事請示,時時匯報”的“辦事員”的角色。特別是實行“大教務”體制的大學,教務處實際上成了位于校長或主管副校長之下、介于學校與院系之間的亞校級權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學委員會應有的職能。而院系在教學管理上缺少自主權,如在招生上缺少應有的發言權,在教學基本建設上缺少主動權,在課程管理上缺少自主權。這樣一套以管理者為本位、以教學控制為中心的管理制度,壓抑著院系管理積極性的提升,規限著大學教學管理效率的提高,制約著大學教學生產力的發展:
2.以控制為中心,教與學的自由和自主不足
“自由是人成長必需的正當性條件,因為只有自由才能讓每個人把自己最好、最優秀的東西發揮出來”,個人只有在自己自主時才是真正自由的或充分發展的。自由和自主是大學教育存在的開始,“真理是很多頭腦在一起自由運作的結果”。大學保障教與學的自由和自主,師生才能成為實現自己精神成長可能性的自我決斷者,才能成為自我升華的自我引導者,否則大學教育就是在模塑、規訓甚至是奴役:而目前大學剛性的管理制度。對大學教與學的保障不力,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尊重不夠,對大學師生的個性發展關照不多:過強的規范約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過強的共性制約導致學生個性的缺乏;不盡合理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師教學上的發展:以上情況突出表現在:學生轉換專業困難;選課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課堂管理制度僵化死板;考試和學籍管理制度不盡合理。一旦大學中教與學的自由沒有了,知識和人都帶上了物的屬性,大學的精神與價值,大學理想與信念也就喪失殆盡了。
3.以管理者為中心,制度的平等性和服務性不足
我國大學長期在一種高度集權的行政體制下運行,必然形成以行政約束為主導的運行機制,相對應教學管理制度的特征是集中控制、服從模式、不計成本、封閉發展。在大學教學管理決策上,以校長和分管副校長為首的教學管理隊伍在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和學生民主參與教學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大學民主參與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教學管理系統內,“人”依舊被置于教育或管理“對象性”的地位,依舊是被塑造和被加工的客體,而非教育或管理行為的主體,師生并沒有擺脫“物器”的身份和命運。師生民主參與管理的程度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制度的制訂和實施也不平等。規章制度往往過于強調師生應遵守與服從的義務,忽視了他們應當享有的自由和權力;過于重視管理者對師生的管制與處罰的權力,忽視了他們應當履行的指導與服務義務。在教學組織運行中,學校教學支持服務制度不健全,管理者教學服務意識比較淡薄,使被管理者在貌似科學、公正和平等的管理機制中臣服而失去個性和創造力。
二、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重構路徑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加快,學生將從教育對象轉變為教育服務的對象。所以管理方式也要從被動式管理向主動提供服務轉變,誰提供的服務好,越有人性化,越符合國際標準,學生就選擇接受它的服務:因此大學教學管理制度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需要體現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管理理念,著重解決提升院系教學管理的活力、增強管理制度的彈性、提高學生選擇的自主性、強化管理制度的服務內涵等核心問題,逐步形成學校統籌協調、院系管理為主、師生自主發展、服務體系健全的教學管理新體制。
1.管理理念放開:以師生和院系為本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重構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以院系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學生為本,除了要反映學生的利益、給予學生思想自由、重視學生獨立、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學生來進行大學教育。“學生就是大學”,把大學教育的全部價值落實到學生身上,以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教育根本。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學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學生內在的自然天性和潛能的發揮,使他們自由地成為他們自己。以教師為本是相對于我國高等院校以管理者為本位提出來的。以教師為本,就必須改變教師缺乏“教”的選擇權狀況,賦予教師相應的教學權力,保障其教學上的相對自由。大學教育要讓學生更富有(有知識),更聰明(有思想),更高尚(有道德),關鍵是教師在對學生起引導作用,“沒有教學的自由,教師的自主性、獨特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獨特個性和高度責任感的創新人才也無法造就出來。”閻教學自由是由大學教學工作的精神性、創造性等特點決定的,而且教師的自由是學生學習自由的必要條件。以院系為本,是針對以學校(校部)為本而提出來的。以院系為本是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的前提。院系層次對各個具體專業、具體學科教學的情況最了解,也最熟悉,他們應當最有發言權。以院系為本可以充分發揮院系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出院系自主發展的欲望,形成院系各自辦學的特色。管理理念的放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體現了一種深沉的、博大的、批判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現代大學精神。
2.校部適度放權:增強院系管理活力
管理學者薩維奇曾對組織管理中的等級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認為“今天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在管理的分工與再分工中采用了勞動分工模式的結果。”大學行政信號過強的最終結果就是個體追求方向的迷失和學校教學質量的滑坡。因此,大學教學管理改革應從集權管理轉向分權管理;從過分集中轉向相對分散,從過程管理轉向目標管理,從事務管理轉向服務管理,從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實現本科教學管理的重心由上向下的轉移。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少管是管好的必要條件,管好是由管與不管兩方面構成的”,大學需要學習更多的是:學會不管:在這種改革思路下,大學及其職能機構“能做”和“應做”的主要是發展規劃、資源保障、矛盾協調、質量監控、信息服務等工作。一方面,教務處(部)等職能部門要簡政放權,讓院系自主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務處(部)等部門要強化調查研究、規劃設計、政策指導、協調服務、督導評估等宏觀性、導向性、智囊型、服務型職能。特別要強調教務處(部)等職能機構對院系的服務和評估的職能。賦予院系更多自主權,使其成為本級教學管理的中心,這將有利于促進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推動院系的教學改革發展,挖掘其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潛力,增強院系管理的活力和競爭力,最終提升整個學校的教學管理績效。為此,各院系也要切實履行相應的職責,努力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用好、用足、用活學校賦予的權力,創造性地開展本院系的教學管理工作。并通過實行院長(系主任)負責制、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等,確保院(系)成為本級教學管理的中心:此外,還應健全和完善教學民主管理的組織制度(包括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使其在教學管理的一些重大問題決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其工作經常化、制度化。
3.管理制度放松:保障學生學習自由
保障學生學習的自由,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必要前提。學習的自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在專業學習上有探討、懷疑、不贊同和向權威提出批評的自由,有選擇專業、課程、教師和教學方式的自由,在教育管理上有參與評議的自由。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生在學校的自由氣氛中,通過個人的自我教育可以獲得內在的自由,這是大學教育的優越之處。假如實行的是一種像軍校或某些修道院式的教育以極嚴格的紀律來約束學生,那么這點優越之處就蕩然無存了。”保障學生學習的自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建立自主學習制度。實施學分制,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實際條件,自主選擇專業方向、自主選擇學習課程、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甚至自主選擇教師:創新教學評價制度。注重形成性考核,不以考分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如在大學中引入獎勵學分、創新學分、科研學分等;推廣免聽免考制度;學校和教師對學生學習上的失敗保持寬容和理解,在制度安排上允許學生學習失敗。改革學籍管理制度。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剛性的特點突出的反映在學籍管理制度上。目前彈性學制已經成為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大學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自主選擇學習年限,提前與推遲畢業。與彈性學制相配套,大學要適應學生來源多樣化、學習需求多樣化和休學創業等需要,放寬休學、轉學等方面的限制,制訂和完善學生休學與轉學的規章制度,滿足休學創業的需要。
4.管理姿態放低:強化教學支持服務
我國大學的管理問題不是管理不強,而是管理不善,甚至是管理不對,原因就在于價值導向出了問題。大學的性質關鍵在“學”字上,一是“學術”(教師),二是“學習”(學生),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應體現出對教學服務的特性。權力意志不能成為大學管理的價值信號,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責不僅僅是教學“管理”,更重要是為教學“服務”。過去大學過于強調管理,而且是控制性管理,導致大學缺乏活力和自由,致使大學難以形成或保持旺盛的學術活力和教學自由,難以做出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成果,難以產生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學術思想,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的人才,當然也就難以成為一流大學;管理不是制約人、控制人、約束人,而是創造條件服務人、發展人、提升人。有了這樣清楚的認識,教學管理部門應該放低管理姿態,強化服務觀念,堅持服務方向,端正服務態度,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師生。
大學最初的建立就是學者在共同學術目標下自由結合而成的學術團體,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學術的邏輯建立內部組織結構的運行機制,形成的是一種學術協商的關系。大學教學管理不能完全套用韋伯的“科學”、“效率”的科層制理論,教學管理最終所關注的是:“以人的變化為標志的教育目的的實現”,“此與科層化所要求的‘非人格化的’特征迥然相異”。它要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以院系為本的理念,重視師生獨立、自主的存在,保障院系的相對自由。忘記了自由的大學,是丟失了活力的大學,是丟失了思想的大學,亦是丟失了真理的大學。
[責任編輯: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