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技術型人才來說,三至五年的工作經歷會是自己職業生涯發展中第一個坎,如何逾越這道坎是技術型人才最為頭痛的事情。有話說:年輕就是資本。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做技術,可當青春已經漸行漸遠,歲月的痕跡在腦海中顯現的時候,技術還能支撐著你走向美好燦爛的明天嗎?
劉海畢業于一所重點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喜歡開發程序的他在這家軟件公司已經工作近五年了。從剛畢業做一些簡單程序的編寫,到現在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一個功能模塊的編制,在這里他懂得了程序員的真正含義。一直致力于成為程序員的他本來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可近幾個月來他卻為此十分苦惱,難道我一輩子都要寫程序嗎?
年輕是技術的資本嗎?
在現代社會中所謂搞技術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較年輕的職業人,尤其是IT行業,信息的快速傳遞,技術的不斷更新都要求從業者具有極高的接受新事物、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對于年輕人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優勢,因為年輕人尚未定性,他們會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這也是他們能夠適應社會,能夠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一直向前發展的重要原因。當然,這當中仍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就此脫離了隊伍,而這些沒有辦法應對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的人便已經淪為被社會淘汰的人群。
信息技術更新迅速,技術型人才需要的是年輕的人才。因為年輕人的可改造性要比年長者要高得多,而且他們的適應能力是應對這個行業知識高速更新的有力武器,可以說,年輕便是技術型人才的資本。
技術型人才的職業生命力短暫?
如果說年輕才是技術型人才得以發展的根本因素,那這一領域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因為年輕即代表著活力,代表著工作中的激情。可活力總會消去,當激情不再的時候是否還能繼續發展呢?一個不再年輕的人難道就不能成為技術型人才了嗎?事實上并非完全如此。
我們可以看到,在IT領域的技術型人才中,一些技術的高端掌握者年齡普遍較大,這與之前所說的年輕才是技術型人才的資本相矛盾,但這并不意味著前者是錯誤的。在任何一個領域,不論你是否做技術研發,能夠將深度和廣度并重的一定是在這個行業里資歷較深的人,資歷往往是以從業時間來衡量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從業十年、二十年才有資格對整個行業進行評價,因為這個人在這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內經歷過行業的變遷、時代的發展,可以說,隨著這個人與行業的同步成長,他對這個行業的看法才更有可參考性,因為他太了解這個行業了。但是這一點對于年輕人來說卻是不能具備的,因為在較短的一段時間,或者說是三至五年內,他可能只看到這個行業這個階段的發展、變化,不論深度、廣度都是達不到一定境界的。
而且從初級技術人才至中級技術人才,直到最后成為高級技術人才、研發型人才等等必定需要一定的時間,短短三至五年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尤其是想要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軍者更是難上加難,非要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可能達到,這段時間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是更長。
這不僅是從技術的難易程度上的分析,更是對技術型人才人生閱歷、社會經歷的一次考證。人生閱歷的不斷增長、社會經歷的不斷豐富是成就他們成為高精技術人才必需的條件。
其實技術型人才的生命力是非常持久的,但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年輕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高,喜歡挑戰也是他們顯著的特點,可這也意味著他們沒有經得起考驗的耐性,能夠堅持十年、二十年的技術型人才屈指可數,對于大多數技術型人才來說,他們的職業生命力是非常短暫的。
無法突破技術還是無法突破自己?
做程序員曾經是無數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夢想,他們希望能夠將一串串代碼組合起來變為程序、軟件,最終讓用戶看到的是友好的界面和實用的功能。難道這一切不是在創造一個新事物嗎?雖然這個新事物的創造是在不斷重復著同一過程,但每一次的創造還是足以令人興奮的。這一點對于畢業生來說極具吸引力。
但往往事與愿違,美好的愿望總是在步入社會時破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為一名程序員,每天面對枯燥無味的大串程序代碼,頭腦中不斷閃現著那些已經熟得不能再熟的英文單詞,復制、粘貼,分析、組合……程序員的工作不過如此。本來期盼著最后的結果可以令自己興奮起來,使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報。卻沒想到,程序基本完成后的測試環節又發現一系列的問題,回過頭來再次修改程序,再測試,一次次不斷地重復著這樣的過程。直到最后程序完成后還要面臨著客戶的不滿意以及新的要求的提出,最終更要接受市場的審判。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程序員所不愿意看到的,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們美好的愿望。可為了達成自己美好的愿望,他們不得不忍受著過程的煎熬……
當這份工作已經做足三至五年的時候,究竟是人倦了,還是技術無法提升,可能誰也無法說得清楚明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坎,能否逾越就要看個人的造化了。
長時間重復同一事情,不論是局部的重復還是從大局來看的重復,這對人絕對是一個考驗。過得了這關,那未來的發展就很明晰,也很樂觀;但如果過不了這關,未來的發展出路又在哪里?
職業倦怠,倦怠著我的職業
工作的重復性和枯燥感是造成職業倦怠非常重要的原因,對于技術型人才,重復性和枯燥感是對他們的考驗。對于他們來說,繼續選擇技術型這條發展道路要付出很大的勇氣,一旦選擇了這條路,那就意味著以后還要面對更長一段時間的重復、枯燥的工作內容,雖然結果是很令人興奮和充滿激情的。
而更多的選擇技術這條發展道路的職業人在這個時候決定要放棄這條出路,他們難以想像一輩子都面對這些數字和英文字母的生活,此時的他們會羨慕那些工作充滿樂趣的職業人。能夠在這個坎上選擇繼續走下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為他們的勇氣和決心。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棄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將自己的職業生命一直定格在這里。
非要讓每一個步入技術型工作崗位的人一直留守技術型工作也是非常殘酷的,先不說市場是不是需要那么多技術研發型人才,單從行業特點來說,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如果大家全部走向技術型人才也是不現實和不必要的。
可做了三至五年的技術,此時的職業生涯應該如何發展呢?要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職業倦怠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呢?
左右兩條路,哪條路才是發展的王道?
技術型人才發展的兩條道路:技術研發和技術管理。前者是做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是這個行業發展的基石,行業向前發展的廣度將由技術的深度來決定。這并不是由個人自我選擇的,因為能否成為技術研發型人才,能否為整個行業的技術作出貢獻,不在于個人的意愿,而在于個人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指自己是一個技術型人才,自己的職業氣質適合做技術,更多的在于你是否有天生的悟性和本領,其實也就是說想在技術領域做研發必定需要你有在這個行業的悟性和靈性,只有這樣你才具備了能夠在研發這條路上向前發展的基礎,而保障你在這條道路上能夠繼續發展的則是后天的努力與堅持。如果你不夠努力,那么在同等條件下你會比別人的步伐慢,即使你的先天條件再好,也會使你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不去下不來。努力在這條路上是至關重要的,而堅持也同樣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這樣一種枯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成績,更多的還在于你的堅持,不夠堅持也就看不到最終的結果,你只有堅持再堅持才行,因為沒有人知道成功的那一天是哪一天。
看起來選擇走技術研發這條路更多的需要的是天分,有天分的人如果不努力的話是不可能最終成功的,如果沒有天分或者天分不夠的話再努力也是沒用的。那是不是做技術三至五年后應該轉向管理的發展道路呢?
人人都想當領導
技術轉管理是大多數人會選擇的一條發展方向,首先從工作內容上來看,技術的枯燥無味和管理的不確定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從工作性質上來看,做技術做得再好,也還是處于實施層人才,可如果往管理方面轉型的話,大小是個官,總能帶領幾個人的團隊。再從人的虛榮心來看,做領導總比做普通員工來得體面。
其實技術型人才轉向管理型人才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管理者,這種管理者是位于技術底層上的管理者,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項目經理。項目經理是初步的管理者,負責整個項目的總體規劃與實施工作,更大的工作職責是如何使技術人員更好地配合,以至完成整個項目,并不屬于真正的管理者。盡管如此,項目經理至少也是個經理,這仍是很多技術型人才的發展目標。如果這樣分析來看,項目經理仍是技術型人才,屬于技術研發型人才的另一種表象。
對于人人都想當領導的想法來說,技術型人才轉向真正的管理者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即使做了項目經理,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他的管理能力還是比較弱的,或者是說在項目經理的崗位上很難培養起自己的管理能力。想做真正的管理者需要自己去不斷補充管理方面的知識,不斷地在工作當中去鍛煉,技術轉管理的路線也是異常艱難的。
再從從業人員性格特點來看,一般做技術的人才都會比較內向,不太善于跟人打交道,也就是說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較弱,這一點也使得從技術轉管理這條路并不順暢,因為性格特點影響了職業氣質。如果想純粹地轉往管理型人才是需要后天改造職業氣質來完成的。
職業不再倦怠
在同一份工作崗位上工作三至五年,對職業產生厭倦感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你對自己的職業有再充足的熱情也不例外。想要走出職業倦怠,不是靠著跳槽或轉型就可以解決的,最主要的是要找準自己的職業氣質以及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自己的職業中找到興趣點,使興趣激發自己對職業的熱情。除此之外,制定一個自己的學習計劃使自己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給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滿電量,最終才能持續地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來。
(本文作者系CHR可銳職業顧問事業集團總裁兼首席職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