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亨利#8226;詹姆斯作品中幾個典型的女性形象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詹姆斯本人的哲學理念及道德標準在其作品中的反映#65377;研究發現,詹姆斯描寫的女性符合亞里士多德的倫理道德標準和柏拉圖的有關“好人”的哲學理念,堪稱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種“恢宏大度的人”#65377;她們的遭遇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美文化沖突的縮影,從中可以看出詹姆斯本人在歐美文化沖突中的真實感受#65377;
關鍵詞:亨利#8226;詹姆斯 女性形象 卡羅琳#8226;斯潘塞 黛絲#8226;米勒 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
亨利#8226;詹姆斯是美國十九世紀后半葉小說家,在他的小說里塑造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如短篇小說《四次會見》里的卡羅琳#8226;斯潘塞,中篇小說《黛絲#8226;米勒》里的黛絲#8226;米勒,長篇小說《一個貴婦的畫像》里的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等#65377;她們大都天真無邪,美麗端莊,向往歐洲,崇拜歐洲,期望能在歐洲找到自己的幸福,能夠得到獨立和自由#65377;但在歐美文化的沖突中,她們大都陷入了窘境#65377;
一#65380;淡雅美麗的清教主義之花
卡羅琳#8226;斯潘塞是亨利#8226;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四次會見》中的女主人公,作品講述這位年輕的美國女教師好不容易積蓄了旅費,來到她夢魂縈繞的古歐洲旅行的故事#65377;一上岸,映入她眼簾的是“猶如古老的水彩畫般的法國街道,高聳的#65380;灰色的#65380;帶有尖頂和紅色山墻的多層房屋,帶有綠色百葉和渦旋裝飾的窗戶以及奇特的服裝,各式各樣的車輛#65380;大諾曼馬#65380;肥胖的牧師#65380;剪毛獅子狗……”①當她被眼前充滿異國情調的景象所吸引,沉浸于法國勒阿弗爾海港周圍一切事物的幻想和想象之中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古老#65380;腐朽的歐洲也有騙局#65377;由于她對于歐洲的認識僅限于其景物如畫的一面,因此她更容易受到那些表面上有些歐洲氣味的人的欺騙#65377;上岸不久,她那滿以為可以信任#65380;可以照顧她的#65380;在巴黎學畫的堂兄就把她的全部錢財騙走,使她在法國的土地上僅僅呆了十三個小時便不得不上船回國#65377;隨后這個騙子堂兄還讓斯潘賽承擔起供養他的遺孀——一個冒牌的伯爵夫人的任務,這個冒牌的伯爵夫人像沉重的十字架一樣壓在了她的身上,毀了她的一生#65377;
在構思精巧的四個場面里,亨利#8226;詹姆斯把斯潘賽的善良#65380;單純#65380;美麗在其堂兄狡猾#65380;粗俗#65380;丑惡和那個所謂的“伯爵夫人”的粗鄙#65380;做作#65380;虛偽的襯托下描寫得惟妙惟肖#65377;斯潘塞小姐那時快三十歲了,看起來卻幾乎“像個天真的小姑娘”,“她的嘴唇有一種溫和的堅決”,她帶著一種“嚴肅#65380;端莊#65380;認真#65380;神氣的美麗”;而她的那位堂兄“長相古怪”,說話“生硬粗俗”,“疲倦的小眼睛透著幾分懶惰又有幾分銳利和警覺”,給人一種“鬼里鬼氣”的感覺#65377;至此,一個厚顏無恥#65380;貪得無厭的偽君子形象躍然紙上#65377;他的這一副嘴臉使人不難想象,他是怎樣靠他的“一大堆廢話”讓斯潘塞可憐他,同情他,犧牲自己到歐洲旅行的全部費用,讓他“把她全部的錢都刮走”,又是怎樣“連一點像樣的道理都沒有”卻成功地利用了“她熱切而溫柔的向往”,使她背負起供養“伯爵夫人”這樣沉重的負擔#65377;詹姆斯對“伯爵夫人”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比如她那“一對小而盯人的眼睛”像她丈夫一樣貪婪,她那肥胖蒼白的面孔透著幾分懶惰,她那故作優美態勢的樣子流露出幾分風情,她那裸露而滾圓的臂膀和她肥胖而帶著深渦的手在胸前掩著睡衣的丑態透著幾分淫蕩#65377;她使人非常厭惡,令人覺得她和她丈夫一樣不可信任#65377;詹姆斯刻意描寫的是卡羅琳#8226;斯潘塞,她有嚴峻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她有嚴格的做人原則,她甘愿為他人做出犧牲和奉獻,不顧一切地忍耐,把那個完全不可忍受的“伯爵夫人”背在自己身上,使自己因過分勞累而早逝#65377;
詹姆斯受早期清教主義思想影響,把卡羅琳#8226;斯潘塞描寫得美麗端莊#65380;嚴肅自省,像“一朵清教主義之花”#65377;清教是基督新教的一個派別,信奉加爾文教義,認為上帝的統治#65380;圣經是最高權威,人一生一世都不能違背上帝的意志#65377;這些教義教規使清教徒有嚴格的道德意識,時時反省自己的靈魂是否遵循圣經或上帝的旨意,因此虔誠#65380;清心寡欲#65380;勤勞#65380;節儉#65380;內省#65380;勇于奉獻是清教徒的品質②#65377;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斯潘塞為什么把自己勤勞所得做家教掙來的積蓄給了她的堂兄,又為什么輕易地背上了供養假“伯爵夫人”這么沉重的負擔,付出了自己短暫的一生#65377;實際上,她是按照清教徒做人的原則在付出#65380;在奉獻,在承擔她認為她應該承擔的責任,在幫助她認為她應該幫助的人,作者把一個虔誠#65380;內省#65380;勤勞#65380;善良的清教徒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65377;她那長期居住在歐洲的堂兄夫婦的丑態#65380;丑行#65380;丑陋的靈魂像肥料,使得她這朵枝莖纖細#65380;色彩柔和#65380;淡雅美麗的“清教主義之花”開得更加皎潔#65380;光彩奪目,開在讀者的心頭#65377;
二#65380;凌風傲霜的雛菊
《黛絲#8226;米勒》是亨利#8226;詹姆斯的早期成名作,一八七八年問世#65377;故事主人公名叫Daisy(黛絲),Daisy 意雛菊,屬多年生草本科植物,具有寒風刮不折嚴霜壓不彎的堅韌特性#65377;故事以歐美習俗之間的沖突為主題,焦點集中在一個初到歐洲的美國少女和久居歐洲的美國僑民之間的沖突,描寫了一個純真率直的美國少女在歐洲的厄運#65377;
故事發生在瑞士一個帶有美國海濱勝地某些特點的小城——費維,久居歐洲的美國人溫特朋在此邂逅了隨母親和弟弟到歐洲旅行的美國姑娘黛絲#8226;米勒,她“眼神率直,充滿朝氣”,“親切隨和,容易相處”③#65377;在溫特朋的眼里,黛絲#8226;米勒“很有魅力,絕對漂亮”,就連穿戴講究#65380;常穿梭于歐美上層交際圈的考斯泰洛太太也不得不承認“她很會打扮”,“很漂亮”#65377;但因黛絲交友廣泛,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對待她母親的隨從像對待一個紳士一樣”,還要和剛認識不久的溫特朋夜晚出游錫庸城堡,令久居歐洲#65380;交友苛刻的考斯泰洛等美國僑民不安#65377;考斯泰洛太太甚至認為米勒一家“沒有規矩”,“應不予理睬”#65377;但性格率直的黛絲#8226;米勒置歐洲的清規戒律于不顧,置久居歐洲的美國僑民的反感于不睬,仍像在美國那樣無拘無束地跟男子自由交往#65377;當她和喬萬尼利#65380;溫特朋在光天化日之下一起在羅馬街頭散步聊天時,“足足有五十個人議論他們”;當華克太太神情緊張#65380;態度嚴肅,請黛絲跟她趕快乘馬車離開,并婉言告誡她,她的所作所為“可能確實不錯,但不合這兒的規矩”時,黛絲毫不掩飾地說,“這兒的規矩應該改一改了”#65377;黛絲始終堅持婦女應該和男子一樣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她不止一次地提到她絕不會迎合當地風俗習慣而改變自己的性格#65377;黛絲和華克太太的沖突是全書的高潮,也是黛絲和全羅馬的美國僑民決裂,進而遭到冷落和排斥的開端#65377;因為歐洲歷史悠久,長期僑居在此的美國人大都有文化自卑感,他們對當地人如何看待美國人很敏感,他們認為美國人在歐洲的行為不得違背當地的習俗,也不得超越當地人民可以接受的程度#65377;他們認為黛絲的行為不夠文明,放縱黛絲那種隨隨便便的行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因此就冷落她,孤立她,疏遠她#65377;
然而,黛絲依然我行我素,當她和同伴乘上一輛敞篷馬車,駛過圣彼得大教堂門口那富有冷嘲熱諷的街道時,考斯泰洛太太正和十幾個住在羅馬的美國人大肆攀談米勒小姐的“過分之舉”;當夜晚在充滿致病瘴氣的羅馬圓形競技場,她和喬萬尼利一起被溫特朋撞見時,連溫特朋也感到“直覺失靈”,誤認為她是那種不受男性保護的輕浮女性#65377;盡管黛絲#8226;米勒很美,具有那些典型的美國女孩的優點,但在華克#65380;考斯泰洛為代表的僑居歐洲的美國人眼里“等于零,不值什么”, 因為她“太隨便,太沒有教養,太沒規矩”#65377;
在美國,人們對一個未婚少女和異性朋友約會習以為常,但是在歐洲只有訂過婚的男女青年才能名正言順地約會,才能順理成章地雙雙出入社交場合;在美國年輕姑娘與異性朋友到處游玩或舉行舞會是大家認可的事情,但在歐洲則必須由女方的媽媽或者其他長輩,像守護神一樣陪同才行,否則就會落下“不正經女人”的惡名#65377;與歐洲相比,美國是個等級觀念相當薄弱的社會,美國《獨立宣言》早就向全世界宣告“人人生而平等”,黛絲的遭遇正好說明在歐洲不存在美國人所理解的平等及婦女自由#65377;華克太太對黛絲的評論“凡是這兒不讓干的事她偏干”道破了新舊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準則#65380;道德觀念,這兩種涇渭分明#65380;互不相讓的觀點,也反映了時值年少氣盛的詹姆斯初到歐洲的真實感受④#65377;
黛絲#8226;米勒這朵北美盛開的雛菊,來自自由的美國,充滿著朦朧的現代意識,她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和美麗,她的自信與想象力是統一的,她有足以使她成為天使或女神的激情和天性#65377;由于她沒有接觸過歐洲社會,也沒有現實生活的負擔,她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由于她對美國社會生活的習慣和理想主義的態度,她的所作所為對于沉悶古老的歐洲和保守傳統的歐洲人來說,不能不說成是一種神奇的現象,對于有文化自卑情感的僑居歐洲的美國人來說不能不看成是冒天下之大不韙#65377;在繁文縟節的歐洲社會,她無拘無束#65380;平等待人的生活方式使她與歐洲人以及長期居住在歐洲的美國僑民格格不入,與其所置身其中的歐洲社會的呆板#65380;保守的環境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她不顧一切地反抗,持續不斷地尋找著沖破樊籬的方法#65377;她雖傲立歐洲的嚴寒風霜,蔑視歐洲的陳規陋習,勇敢地向歐洲宗教禮儀#65380;文化習俗挑戰,但終因勢單力薄抵擋不住考斯泰洛太太等人的流言飛語,忍受不了華克太太等人的冷落和排斥,在充滿“古代氣氛”的歐洲那令人窒息的空氣里枯萎凋謝了,在歐洲強大的#65380;根深蒂固的保守落后的傳統面前倒下了#65377;她去了,躺在那小小的新教徒墓園里,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遺憾和惋惜#65377;黛絲的無畏真誠,她的自尊#65380;她的獨立#65380;她的桀驁不馴以及她為追求理想的婦女自由所表現出的那份執著與犧牲精神,在今天也令我們贊嘆#65380;佩服和反思#65377;亨利#8226;詹姆斯在他這部成名作里,反映出美國人與長期居住歐洲的美國人,美國人與歐洲社會環境的沖突以及人與保守傳統思想抗爭中所表現出的弱小和作家自己無奈的同情#65377;他筆下的黛絲#8226;米勒正像她的名字——Daisy雛菊一樣,弱小但不畏陰霾冷雨,燦爛卻不畏風霜嚴寒,她像天使一樣純潔,她像花神那樣典雅#65377;在翠柏之下#65380;鮮花叢中,黛絲#8226;米勒留給我們的是菊花的孤傲與清高,菊花的燦爛與輝煌#65377;
三#65380;身陷囹圄的自由女神
在亨利#8226;詹姆斯的代表作《一個貴婦的畫像》里,他描寫了一個自強#65380;自信#65380;富于幻想,但涉世不深的美國姑娘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被一個虛偽#65380;貪財#65380;好色的猥瑣小人騙取了愛情,以至醒悟為時已晚的故事#65377;伊莎貝爾這位來自美國阿爾巴尼的姑娘,容貌美麗,姿態優雅,對生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65377;她從小失去母親,沒受過正規的教育,“喜歡自由自在”⑤#65377;“她的聰慧伶俐,意志堅強,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精神面貌”深深地打動了她表哥拉爾夫#8226;杜歇特的心;她“窸窣穿行,來去如風,嗓音清脆”,讓她姨夫老杜歇特先生感覺就如那淙淙流水一樣令人愉悅;她“清新自然,善解人意,俏麗動人的美貌”令沃伯頓勛爵一見鐘情#65377;
然而由于她既天真又固執的信念,既苛求又寬容的秉性,使得她“一葉障目”,除了自己的自由“雙眼什么也看不見”#65377;她看不到三十五歲的沃伯頓勛爵“風度翩翩,才華橫溢”,“殷勤體貼而強悍有力”;對于他的五萬畝土地#65380;五六所房產家園,還有每年十萬英鎊的收入她也不屑一顧#65377;她所感受到的是沃伯頓勛爵無法給予她所渴望的自由,如果嫁給沃伯頓勛爵,他的貴族爵位#65380;政治地位,都將強加在伊莎貝爾身上,她將成為沃伯頓勛爵夫人,而不是伊莎貝爾自己#65377;她本能地意識到“一位地方的#65380;政界的#65380;社會的大人物,構思了一個計劃,要把她納入他所生存和活動的體系中去”,她只希望成為自己體系和軌道的主人#65377;她告訴她表哥,“我不明白我不愿束縛自己,有什么壞處”#65377;結果,盡管她表哥贊成,她姨媽滿意,她忠心耿耿的朋友亨利埃塔同意,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沃伯頓勛爵的求婚#65377;
卡斯帕#8226;古德伍德同樣不能給予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所渴望的自由#65377;他是一位馬薩諸塞州小有名氣的幾家棉織廠主的兒子,“他有著非凡的天賦,來從事經營#65380;管理以及讓別人執行他的意圖和實現他的想法的能力”#65377;但是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幾次拒絕古德伍德的求愛,主要原因在于古德伍德獨特的個性和熱烈的激情#65377;“古德伍德可是任何體系也沒有,但他有個性,這個性留給伊莎貝爾的印象是卡斯帕#8226;古德伍德身上沒有絲毫柔軟如棉的東西#65377;” 伊莎貝爾知道自己敬慕古德伍德,更知道古德伍德真心愛自己,他為她“可以傾其全部”,“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65377;但古德伍德在對待伊莎貝爾的態度中,表現出某種“太強橫”#65380;“太壓抑與專制”的東西#65377;比如在小說的結尾,古德伍德告訴伊莎貝爾他已從拉爾夫那兒得知她的丈夫是個魔鬼,得知伊莎貝爾的婚姻生活很不幸,他“真心實意地關心她”,他要使伊莎貝爾跳出“那痛苦的深淵”,重新獲得幸福#65377;他激動不已地“抓住了她的手腕”,卻讓伊莎貝爾感覺到“有一種近乎粗暴的動作”;他滿懷深情地把伊莎貝爾攬入懷中,卻讓伊莎貝爾感到是“僅次于死亡的最好的選擇”;他的吻讓伊莎貝爾感到像是“使她重新陷入黑暗的一道閃電”,“她仿佛感到他那難以忍受的男性的一切特征,那一些她最厭惡的氣質”#65377;她掙脫了,她逃離了卡斯帕#8226;古德伍德#65377;因為她害怕卡斯帕#8226;古德伍德那如同“踏著呼嘯的海浪滾滾而來的激情”,更害怕在他的執著與頑強中,藏匿著某種妨礙她自由的東西,正如安東尼#8226;馬茲拉所指出的那樣:“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所恐懼的是為情而失去一種特殊的自由——不受妨礙的思想的自由#65377;”⑥
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因為追求自由,選擇了遭到所有親朋好友反對的奧斯蒙德作為自己的丈夫#65377;奧斯蒙德何許人也?拉爾夫#8226;杜歇特說“他是位神秘的美國人,一直生活在意大利”;莉迪婭姨媽說他是“一個無名無望的美國半吊子,一個中年鰥夫,還帶著一個長大了的女兒,什么收入都沒有”;默爾夫人也說他“沒有職業#65380;沒有名望#65380;沒有地位#65380;沒有將來#65380;沒有過去#65380;什么都沒有”#65377;他有的只是懶惰,“他懶得出奇,以至于懶散似乎成了他的一種身份”#65377;可奧斯蒙德瘦削清秀#65380;棱角分明的臉龐,以及他表面上那“儒雅智慧#65380;和藹可親”的“凡夫俗子”的儀表迷住了伊莎貝爾的心#65377;他在向伊莎貝爾求婚時說:“到你想去的一切地方去吧!”“做你想做的事情,享受你想享受的一切,祝你幸福,祝你成功#65377;”當伊莎貝爾問他“怎樣才算獲得了成功呢?” 他說,“隨心所欲,為所欲為”#65377;幾句冠冕堂皇的謊話,迎合了伊莎貝爾熱愛自由#65380;追求自由的心,騙取了她的愛和她的錢財#65377;伊莎貝爾認為“個體只有在社會身份缺失的情況下,才能充分表現自己”⑥,奧斯蒙德什么也沒有#65380;什么也不是,因此奧斯蒙德同社會的脫離,他的社會身份的缺失在伊莎貝爾眼里竟成了他的優勢#65377;因為奧斯蒙德可以不受任何約束,是世俗社會里最獨立#65380;最有個性#65380;最自由的人,這一點使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65377;她自以為完全獨立而自由地選擇了自己的婚姻,殊不知上了默爾夫人和奧斯蒙德的當#65377;在得到老杜歇特先生的大筆遺產,“正在萬里長空展翅翱翔#65380;俯瞰著腳下蕓蕓眾生#65380;自由自在地體驗生活#65380;享受生活”的時候,“卻一頭栽了下來”,她陷入了由默爾夫人和奧斯蒙德設計的圈套,被默爾夫人親手拋進了“那個令默爾夫人自己都感到恐怖的深淵”#65377;
伊莎貝爾生長于自由女神光環照耀下的美國,爭取自由是美國人民的崇高理想,對自由的熱愛和向往是美國文化的精髓#65377;伊莎貝爾不貪圖沃伯頓勛爵的財產和地位,不愛慕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嘯般滾滾而來的激情,試圖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65377;她暴露出來的單純和不易察覺的脆弱,她所處的孤獨無助的境地,這一切都未能磨滅她對自由的美好愿望,未能磨滅她期望得到一種在美國未能找到,在以前生活里不曾知曉的生活魅力與震撼#65377;有評論說,伊莎貝爾絕望#65380;逃避#65380;忍耐,完全是一個犧牲品的形象,但筆者并不贊同這一觀點#65377;在了解了真相之后,身處逆境的伊莎貝爾深知和丈夫毫無愛情可言,只剩下懷疑和憎恨,她還是勇敢地面對人生,義無反顧地回到羅馬,承擔起由于自己一時懵懂所造成的后果,擔負起做潘西繼母的責任,因為她仍然認為婚姻是神圣的#65377;她所遵從的是亞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傳統女性美德,她所夢想的婚姻是傳統與自由的完美結合#65377;她像聳立在紐約港的自由女神,親切自然#65380;果敢剛毅,充滿了對自由的熱愛和向往#65377;
亨利#8226;詹姆斯這位小說巨匠,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幾十個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65377;她們大都天真純潔,美麗聰慧,有著獨特的個性#65377;她們有的具有傳統的清教主義思想,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心甘情愿地奉獻;有的勇敢無畏,追求自由,反對傳統習俗,具有叛逆精神;有的充滿幻想,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獨立#65377;她們都具有悲劇色彩,在歐美文化的沖突中她們或是成為歐洲人或僑居歐洲的美國人獵取的對象,獻出了青春和錢財;或是抵擋不住歐洲人像有毒的瘴氣一般的冷嘲熱諷,獻出了自己的生命#65377;正像著名的美國劇作家尤金#8226;奧尼爾所說的那樣:“悲劇構成了生活與希望的意義,最高尚的總是最悲慘的,只有悲劇才具有那種有深意的美#65377;”⑦她們大都符合亞里士多德的倫理道德標準,符合柏拉圖的有關“好人”的哲學理念#65377;她們“正直#65380;儒雅#65380;好學”⑧,其中的卡羅琳#8226;斯潘塞就是這樣一個“施惠于人但恥于受人之惠,隨時準備著幫助別人”⑨,奉獻自己一生的人;黛絲#8226;米勒是一個“敢于面迎重大的危險,處于危險時可以不惜自己生命”⑩勇敢捍衛真理的人;伊莎貝爾#8226;阿切爾是一個“寧愿要美好但無利可圖的東西,而不愿要有利可圖又能實用的東西的人”紜{1},她們都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種“恢宏大度的人”紝{1},她們正直#65380;善良#65380;美麗的形象永垂歐美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冊#65377;
(責任編輯:水 涓)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05ES97)
作者簡介:王躍洪,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學#65377;
① 王佐良#65380;劉承佩編選:《美國短篇小說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65377;第135-174頁,以下“四次會見”中的引文皆出自此書#65377;
② 左金梅主編,《美國文學》,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頁.
③ 亨利#8226;詹姆斯著:《黛絲#8226;米勒》,張霞譯,張培基校,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65377;以下《黛絲#8226;米勒》中的引文皆出自此書#65377;
④ 錢青:《美國文學名著選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483頁#65377;
⑤ 亨利#8226;詹姆斯著,《一個貴婦的畫像》,朱冠明#65380;李茂增譯,長沙:中國和平出版社#65380;新世紀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65377; 以下《一個貴婦的畫像》中的引文皆出自此書#65377;
⑥ 陳麗:“伊莎貝爾的自由觀”,《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第80-86頁#65377;
⑦ 宋建彬主編:《繆斯的沉迷——世界藝術名家傳世精品》,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419頁#65377;
⑧⑨⑩紜{1}紝{1} 羅素著,《西方哲學史》,何兆武#65380;李約
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北京,1981年版,第174#65380;228#65380;229頁#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