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65377;”如果我們嘗試變換多種角度來閱讀,常常會有不同的收獲#65377;能夠在這個視線高度發達的今天,恪守閱讀的習慣,并嘗試多狀態#65380;多視角#65380;多時次下的閱讀,往往會收獲常讀常新#65380;時有發現的樂趣#65377;當然,這樣的讀物必須經典耐讀#65377;張愛玲的《心經》可以稱得上是這樣一部作品,讓人常讀常新,收獲一種層層發現的樂趣,一種原發性閱讀的快樂,以及一種層層探究研討的快樂#65377;
一#65380;重讀:許太太,一個痛惜生命#65380;人性溫暖的女性
張愛玲小說一般都會被快速翻閱過的,然而常常印象模糊#65377;在不經意中,會下意識地拿起張愛玲的小說再讀一遍,這樣的情形是很自然的#65377;張愛玲的小說畢竟會讓人獲得閱讀的快感,而在重讀中,當看了大半的內容,驀然回想起自己原是看過的,卻已不忍釋手,因為重讀之下,竟生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受來#65377;《心經》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對于一個中年女性來說,重讀《心經》,會生出許多別樣的感受來,尤其是小說中的一個很少出場的人物——許太太,會在閱讀中突現出來,鮮明起來,帶著女性特有的感覺與理解#65377;
那么,許太太是怎樣一個人物呢?她是許小寒的母親,許峰儀的妻子#65377;這不是最重要的#65377;最重要的是,她是一個愛丈夫#65380;愛女兒,有知識的新女性,然而,在一個外人看來近乎完美的家庭中也會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來#65377;她沒有想到她會因愛而失愛,遭遇愛的凌遲#65377;
這實施愛的凌遲的刑罰的人不是別人,是許太太自己的親身女兒——許小寒!然而,母親對于這樣一份處罰是極其冷靜而堅強的,她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丈夫對自己的愛,她不能再獲得這樣一份她最需要#65380;最渴望的愛了#65377;對于自己失去的愛,她沒有抱怨#65380;沒有復仇,恰恰相反,她以德報怨#65377;因為她面對的是她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女兒,一個是她的丈夫#65377;對于女兒,許太太說:“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你怪我沒早管你,現在我雖然遲了一步,有一分力,總得出一分力#65377;”對于舉刀一塊一塊地割碎了自己與丈夫之間的愛#65380;施行愛的凌遲的女兒,她有的只是寬容與至愛,因為在母親眼里,“要緊的倒是你——你年紀青著呢#65377;”這就是母親了,她非但沒有責怪對自己處以愛的凌遲的女兒,反而在承受著無愛的極大痛苦的同時勻出一份余力去挽救正滑向深淵的女兒#65377;對于丈夫,許太太也沒有抱怨,而是更多一份理解與寬容,眼看著丈夫拋妻別女而去,許太太道:“不讓他們去,又怎樣?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夠愛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65377;他愛綾卿#65377;他眼見得就要四十了#65377;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的幾年#65377;愛,也不過短短的幾年#65377;由他們去罷!”沒有怨沒有恨,有的只是更深的一份理解與寬容,這就是愛,一份真正的更為深切的愛#65377;
小說給人印象最為深切的莫過于許太太的兩次收拾行裝,一次為丈夫,一次為女兒#65377;
許太太推門進來,問峰儀道:“你今兒回家吃晚飯么?”
峰儀道:“我正要告訴你呢#65377;我有點事要上天津去一趟,耽擱多少時候卻說不定#65377;”
許太太道:“噢#65377;幾時動身?”
峰儀道:“今兒晚上就走#65377;我說,我不在這兒的時候,你有什么事,可以找行里的李慕仁,或是我的書記#65377;”
許太太道:“知道了#65377;我去給你打點行李去#65377;”
峰儀道:“你別費事了,讓張媽她們動手好了#65377;”
許太太道:“別的沒有什么,最要緊的就是醫生給你配的那些藥,左一樣,右一樣,以后沒人按時弄給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記得#65377;我還得把藥方子跟服法一樣一樣交代給你#65377;整理好了,你不能不過一過目#65377;”
峰儀道:“我就來了#65377;”
這就是許太太與丈夫最終告別的情景,外表的沉靜里有著怎樣一份哀傷與決絕了,而愛的理智又全部掩埋在對于丈夫身體的細心關照與體貼上,正是這樣一份沉靜#65380;理智與關愛,即便是感情上決絕徹底的許峰儀也不得不聽話地應承下來:“我就來了#65377;”
許太太為丈夫收拾的自然不會是張媽們所能收拾的普通的行李,而是“最要緊的”藥,這是她對于丈夫的一份貼身貼心的關愛,只怕“以后沒人按時弄給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記得”,許太太說:“我還得把藥方子跟服法一樣一樣交代給你#65377;”這是她最終要清點的自己對丈夫的愛,然后把它們交給丈夫#65377;
對于這樣一個早已不愛自己而自己依舊愛著的丈夫,許太太愛而不怨,她沒有死死地抱住已經失去的愛,而是理智地放飛了丈夫的愛,讓自己所愛的人去追尋新的歡愛#65377;尋常女子,胸襟開闊如此!
許太太何以會有如此開闊的胸襟,深沉的愛意?細細地看去,才懂得,這是出于許太太對于人的一份理解:“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的幾年#65377;愛,也不過短短的幾年#65377;由他們去罷!”許太太面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丈夫,還有丈夫所愛的人,是“他們”,是“人”,不僅僅是作為個體的人,更是作為具有生命共性的人,是這樣一種具有普遍生命意義的人,或者說就是生命!面對生命,人哪里能夠局促于一己小我之失呢!正因為有著這樣一種對于生命的普遍愛惜,對于愛的誠摯的追求,對于生命美好的滿心歡喜,她才會忍受住自己被切割的愛的破碎的痛,去沉靜地圓滿著他人的愛的憧憬與夢想#65377;就是面對割裂了自己愛的丈夫,忍著痛,她把滿心的愛都給了丈夫,親手放飛了丈夫的愛!把痛留給自己,把愛還給丈夫,還給生命!丈夫是讓她傷痛的人,她有恨,但生命卻不可耽誤,人生短促,愛也匆匆,她懂,她也是過來人,生命對于愛不過幾年而已,維系婚姻的不僅僅需要愛,更需要理解,不僅僅是對于夫妻的理解,還有對于家庭的理解,更是對于人的理解#65380;對于生命的理解#65377;
正是這樣一份對于夫妻#65380;對于家庭#65380;對于人#65380;對于生命的理解與珍愛,她放飛握在自己手中的愛,放飛了對于丈夫的愛,放飛了逐愛的丈夫!
然而對于女兒,則相反,她斷然回收起女兒手中的愛,這是理智而果敢的#65377;
許太太對于女兒不正常的愛,之所以一直未加阻止,并非緣于稟性上的缺陷,而是因為一個正常母親對于丈夫#65380;女兒的天性的信賴#65380;呵護以及起碼的道德感#65380;人的良知,都使她不能認清并正視已經出軌的現實#65377;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哪怕有一絲這種懷疑的念頭,都會讓自己產生一種罪惡感的,所以,在平常的道德良心與現實的可疑事態中,她懷疑又自責,仿佛麻木,顯得遲悟,其實一直在懷疑#65380;自責與痛苦中掙扎#65377;許太太道:“你叫我怎么能夠相信呢?——總拿你當個小孩子!有時候我也疑心#65377;過后我總怪我自己小心眼兒,‘門縫里瞧人,把人都瞧扁了’#65377;我不許我自己那么想,可是我還是一樣的難受#65377;有些事,多半你早已忘了:我三十歲以后,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65377;……他也跟著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當她一旦認清事實的真相的時候,她驀地變得行動果敢#65380;堅決而有力#65377;她狠狠地打了女兒一巴掌,敏捷地追趕女兒,機智地把女兒哄騙上車,當女兒得知真相要下車的時候則威嚴地“喝”止住女兒……這實在是一個極其強硬有力的母親,絕非平常病弱之態#65377;
文中寫許太太為丈夫打點行李,是通過對話的方式間接地表達的,而寫她為女兒收拾行李,則是通過直接描寫的方法來表現的#65377;
小寒在床上哭一會,又迷糊一會#65377;半夜里醒了過來,只見屋里點著燈,許太太蹲在地上替她整理衣箱#65377;雨還澌澌地下著#65377;
小寒在枕上撐起胳膊,望著她#65377;許太太并不理會,自顧自拿出幾雙襪子,每一雙打開來看過了,沒有洞,沒有撕裂的地方,重新卷了起來,安插在一疊一疊的衣裳里#65377;頭發油#65380;冷霜,雪花膏,漱盂,都用毛巾包了起來#65377;小寒爬下床頭,跪在箱子的一旁,看著她做事,看了半日,突然彎下腰來,把額角抵在箱子的邊沿上,一動也不動#65377;
許太太把手擱在她頭發上,遲鈍地說著:“你放心#65377;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還在這兒……”
這里表現的完全是一個母親對于孩子的慈愛以及全部的關愛,不存在任何一絲情人爭愛的意味,母愛包容了一切,凈化了一切#65377;
許太太為丈夫打點行李前說:“我還得把藥方子跟服法一樣一樣交代給你#65377;整理好了,你不能不過一過目#65377;”在愛的退守中依然有著自我的尊嚴與矜持,讓一心向外的丈夫也不得不緩一緩神,收一收心#65377;而為女兒打點行李,許太太付出了全部的心力,盡管對自己施與愛的凌遲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女兒,然而,許太太毫不計較,畢竟她所面對的不僅僅是愛的行刑人或是情敵,更重要的是自己深愛的女兒,一個年輕輕#65380;活潑潑的生命#65377;她要用盡自己全部的力量來挽救女兒#65380;挽救一條站在愛的懸崖邊上的生命!她忍著被愛切割的痛苦,把屬于女兒的一切都包了起來,也把自己所有的愛都包放進去了#65377;她痛著,愛著,拼力撐持著,挽救著,這一切都使她疲憊不堪,在一陣拼搏與奮爭之后,甚至變得“遲鈍”了,兀自自慰慰人道:“你放心#65377;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還在這兒……” 然而,這種自慰慰人終究顯得那樣的虛弱:“你放心……我……我自己會保重的……等你回來的時候……”話就此戛然而止,讓人不由得心生疑慮:當小寒回來的時候,她是否還在那兒?那種應允中難以掩飾的艱難,傷痛后必將面臨的空漠,都讓人不敢思量那未盡之言#65377;全篇即此結束,那意味直讓人想起《紅樓夢》黛玉臨終之言:“寶玉,你好——”那言外之意總讓人咂摸上半晌#65377;只是這余味中并非黛玉的遺恨與悲涼,倒更多全力拼搏后帶有一種余弱#65380;喘息與不濟中的挽救生命的莊嚴#65380;神勇與大氣!許太太的弱不勝言里有著對于生命摯愛#65380;呵護的豪勇與偉力,讓人掩卷而嘆:即便最孱弱的生命也能勃發出生命非同尋常的偉力,最弱的往往恰恰是最強大的#65377;而這種偉力恰恰來自對于生命的通達與了悟!
張愛玲筆墨中的大氣就是這樣一種平和中的偉大#65380;簡淡中的通透#65380;淡泊中的執著!這就是張愛玲的可喜處了#65377;
張愛玲小說中,許太太實在是一個難得的有著堅強個性#65380;善良美德#65380;良好教養#65380;聰慧頭腦#65380;寬厚心靈的女性,迥異于曹七巧這樣的女性#65377;她用一顆飽受了愛的凌遲的傷痛的心靈,寬愛著她那棄她而去的丈夫,挽救著正在滑向愛的迷途的女兒,她以德報怨,忍痛救女,熱愛生命,愛惜青春,面對傷害了自己的丈夫與女兒給予了對于生命與青春的最大的理解與寬容#65377;這是一個閃耀著智慧理性與生命人性的女性形象,是一個有著溫暖人性#65380;明達智慧的母親與妻子#65377;
原來,張愛玲筆下有黃金枷鎖下的曹七巧,也有痛惜生命#65380;人性溫暖#65380;寬厚明達的許太太#65377;
二#65380;賞讀:于世俗中傳奇,直抵人心之經
張愛玲的視角何等犀利,脫落了世相的紛繁,直達人情;筆墨何等簡練,不長的篇幅,直指人性#65377;
張愛玲的作品貼近人性人情,并且,常常是紛披人之常情,直達人情微妙處,筆觸直抵人性深邃難到處#65377;《心經》便是這樣的好作品#65377;實際上,《心經》講的不過是一個男人有外遇而使一個家庭破碎的故事,然而,這不過是這個故事最表層的外殼而已,倘若小說當真照此俗事俗說,這故事便真的俗不可耐了,這也就絕不是張愛玲的筆墨了#65377;張愛玲的本事,就在于她能夠在這世俗的故事外殼下,能夠深入到故事的人情人性的內核#65377;她剖開故事的表層,一層層地發掘下去,直抵人心之經#65377;張愛玲的故事永遠是自然而然的,再荒謬的故事在她手里也有其內在合理的發展邏輯#65377;《心經》就是這樣#65377;乍看之下,男人有了第三者,身為丈夫#65380;父親的許峰儀拋妻棄女#65380;另結新歡,故事很俗,很平常,然而,就在這樣一個既世俗又平常的故事的外殼下,自有張愛玲不同尋常的發現與天才的眼光,她用的是近乎理智的洞悉人情人性的眼光來看這樣一段貌似平常實則內藏奇情的故事的#65377;這段奇情就在于父親許峰儀與女兒許小寒之間的父女戀情上,這使一則平常的故事增添了一種傳奇的色彩#65377;父女之間的天倫之愛隨著時間的流逝轉變為父女戀情,這幾乎是荒謬得不合情理的,然而,在張愛玲的筆下,卻讓人覺得盡在情理之中#65377;備受父母寵愛的女兒許小寒在父母的嬌寵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種戀父情結,處處與母親作對,爭奪父親的愛,母親對于女兒的愛是天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一天天的長大與對父親占有欲的膨脹,父母之間的夫妻之愛被扼殺了,夫妻無愛,則助長了父女之間的依戀,更使父女之間的天倫之愛發展成父女戀情,這份奇特的感情使父親感到的不是幸福,而只能是痛苦而已,父親峰儀為此就曾鄭重地問過女兒:
“小寒,我常常使你操心么?我使你痛苦么?”
小寒道:“不,我非常快樂#65377;”
峰儀噓了一口氣道:“那么,至少我們三個人之中,有一個是快樂的!”
小寒嗔道:“你不快樂?”
峰儀道:“我但凡有點人心,我怎么能快樂呢?我眼看著你白耽擱了你自己#65377;你犧牲了自己,于我又有什么好處?”
其實女兒自己也知道,她“需要一點健康的,正常的愛”#65377;父親更是早想結束這種不正常的關系,他對女兒說:“小寒,我決定了#65377;你不走開,我走開#65377;我帶了你母親走#65377;”當女兒自己提出需要一點健康的#65380;正常的愛時,父親峰儀只是淡淡地道:“我是極其贊成健康的,正常的愛#65377;”
這是多么奇異的父女戀情,幾近荒謬,卻又近乎人情#65377;作品中對這份感情有過這樣的對話描寫:
峰儀斜倚坐在沙發背上,兩手插在褲袋里,改用了平靜的,疲倦的聲音答道:“我不怪你#65377;我誰也不怪,只怪我自己太糊涂了#65377;”
小寒道:“聽你這口氣,仿佛你只怨自己上了我的當似的!仿佛我有意和我母親過不去,離間了你們的愛!”
峰儀道:“我并沒有說過這句話#65377;事情是怎樣開頭的,我并不知道#65377;七八年了——你才那么一點高的時候……不知不覺的……”
啊,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戀的時候,父女之愛的黃金時期,沒有猜忌,沒有試探,沒有嫌疑……小寒叉著兩手擱在胸口,緩緩走到陽臺邊上#65377;沿著鐵欄桿,編著一帶短短的竹籬笆,木槽里種了青藤,爬在籬笆上,開著淡白的小花#65377;
這種奇異的父女戀情就是在這樣一種“不知不覺”中“沒有猜忌,沒有試探,沒有嫌疑”的“父女之愛”中產生的,荒謬得合乎人情#65377;
在父親感情空缺無著又痛苦無路之際,遇見了與女兒相像的綾卿,于是感情發生了極自然的轉移#65377;最終,父親從這不正常的戀情中解脫出來了,傷痛的終究是母女兩人而已#65377;
父女戀情這看似生活中的一段奇情異事,但張愛玲從人物特有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與人情人性出發,還人心之本愿,還生活之本相,讓我們發現愛的天倫之樂竟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愛的奇情之苦,而這樣一份父女奇情往往隱藏在人所不察的普通的拋妻別娶#65380;移情別戀的尋常社會現象中#65377;張愛玲就是要在人們看似尋常的生活現象中揭示深藏其中的難以讓人覺察的隱情#65377;這才是張愛玲小說要告訴讀者的內容,也是小說的高明處,她總能從平常習見的事物中洞穿問題的真相#65377;一方面,她把父女戀情這樣一段奇情放還到生活本有的狀態中,讓人覺得這樣一份感情其實是極自然的一種父女情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她又把這樣一段奇情異事置于世俗習常的移情別戀的社會現象中,深入到世相的深處,直抵人心的隱秘,從而揭出世相中的真實隱情#65377;
張愛玲的本事外在于能夠把一個平常的第三者插足#65380;婚外戀故事的外殼,深入到故事的中心——父女情結導致婚外戀,使得平常的故事,一個故事套著又一個故事,一層一層地剝著故事的皮里,讓讀者直接吮吸到故事的汁液,發現故事敘述的核心#65377;她能夠在平靜的敘述中,準確而犀利地揭出故事的本相#65380;人性的真相#65377;這一故事撼人心魄處,就在文末,作者讓小寒幡然醒悟:“小寒哭了起來#65377;她犯了罪#65377;她將她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愛的凌遲!”
“愛的凌遲!”這便是張愛玲天才的語言!這里有她對人生世相的洞察,有她女性特有的觀照,有她對于家庭關系微妙變化的發現,有她對于直抵人性本質的洗煉揭示#65377;故事疊套著故事,是小說家張愛玲的本事,而對于愛的凌遲現象的揭示,則是張愛玲的天才的表現#65377;如果前者表現了她的小說藝術的寬度的話,那么,后者則表現了她的小說藝術的高度,擺脫了敘述家庭瑣事的庸常,達到剖析人性本質#65380;揭示生命特殊關系現象的高度#65377;這便是張愛玲小說的可看處#65377;
喜歡張愛玲就是喜歡她在小說中對于人性#65380;人生與愛的了悟#65380;通透的理解以及暢朗的直白,總也給人一種搔著癢處的愜意與快感#65377;比如,許太太對于愛的凌遲的解脫,便來自于她對于生命#65380;對于人生了悟與洞悉與體察:“他眼見得就要四十了#65377;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的幾年#65377;愛,也不過短短的幾年#65377;由他們去罷!”就這樣,在見人見愛中,一己之痛算不得什么了#65377;對于自身痛苦的解脫便緣于這樣一種對生命#65380;對人生的普遍的珍重與愛惜#65377;這是一種對空耗生命的不忍#65380;對生命絢爛的愛的珍惜#65380;對人生匆促的理解#65380;對生命美好的挽留,沒有這樣一種對于人性#65380;人生的通透了悟,是絕難做到“由他們去罷”的寬懷的#65377;愛的凌遲之痛,豈是輕易能夠釋懷的#65377;張愛玲自己對于人性#65380;人生的通透與了悟賦予了她筆下的人物也擁有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寬厚與通達,使人物具備了一種別樣迷人的魅力#65377;這種魅力就來自于張愛玲自己,一方面她對于人性的褊狹#65380;人生的悲哀有著通透的認識;另一方面,她更具有對人#65380;對生命的無比珍視與愛惜,因此,到她筆下,痛苦中的人物又具有別樣寬厚與仁慈的光彩#65377;
三#65380;延讀:《心經》的文化背景及其生成
張愛玲的這篇《心經》寫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在那樣一個歲月里,許多作家都不自覺地關心社會#65380;關心政治,在作品中大量地表現時代#65380;表現社會,張愛玲卻不刻意追求小說主題的高深,宏大題材的表現,她關心的是家庭,是愛,是人生,是人性,她只寫自己熟悉的內容,她只忠實于自己對于人生對于人性的認識與思考,表現自己的藝術審美與趣味#65377;這使她的小說與時代主流不合,同時,也使她的小說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來,讓人發現藝術的真誠所散發出來的特有的魅力#65377;
另一方面,《心經》于一九四三年由《萬象》月刊刊載,其時,張愛玲不過二十三歲,這一年也恰是張愛玲小說創作旺盛的開始,期間,張愛玲小說中最通行也最為人稱道的一些作品幾乎都在這一年寫就,比如《傾城之戀 》《金鎖記》等,這意味著《心經》這篇小說同樣代表了張愛玲小說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65377;從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是張愛玲小說創作的最興盛的時期,其時,張愛玲恰是二十三歲到二十五歲的年齡,正是她生命最為美好的時候,之后,誠如她對胡蘭成說的那樣,花兒自此委頓了#65377;二十三歲,正是青春美好的時節,一方面是最易感的年齡,另一方面又顯得社會經驗不那么豐富,使得張愛玲這一時期有一定的小說題材局限性,她的小說創作更多地依賴個人生活體驗,而這一年齡段的她對于生活體驗最為深切的是家庭#65380;愛#65380;人生命運#65380;生命感悟#65380;人性的隱秘,這些也就成就了張愛玲小說表現的基本內容#65377;因此,從內容來看,《心經》依舊沒有脫出表現家庭#65380;從家庭人物關系反映人#65380;愛#65380;生命與人性這樣的窠臼,只是張愛玲的眼光更為獨特,并能發現常人未到的深度,甚至,張愛玲小說中對于人#65380;對于生命#65380;對于人性的思考#65380;感悟大大突破了常人的眼光與年齡的局限,你幾乎不能確定對于愛的凌遲這樣一種現象竟然出自一個年僅二十三歲的女性之手,對于這樣一種現象的揭示,甚至遠遠超出張愛玲所在的時代#65377;從小說的結構#65380;語言表達方式等這樣一些形式方面的因素來看,《心經》有對舊小說與西方文化的繼承,也有她小說藝術的獨創與突破#65377;
從《心經》這篇小說中,我們不難發現張愛玲的小說藝術上的文化傳承,主要受《紅樓夢》小說藝術與西方文化的影響#65377;
張愛玲八歲開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她的小說受《紅樓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學界也有諸多研究,在此無須贅述#65377;就這篇小說而言,在家庭題材#65380;家庭人物關系#65380;家人間的愛的表現就是《紅樓夢》小說的傳統,至于語言表現的準確#65380;恰到好處更是有一種相仿的審美追求#65377;藝術審美的偏好顯然深深地影響了張愛玲的小說創作,而這篇小說恰恰表現了她對于《紅樓夢》小說藝術的心摹筆追#65377;另一方面,《心經》這篇小說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65377;比如女兒小寒的戀父情結,讓人聯想到古希臘戲劇中的俄狄浦斯王的戀母情結#65377;小說中的人物各有其命運,而人物的不同命運恰恰是由人物的不同的個性決定的#65377;這就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決定人物命運相仿#65377;
四#65380;研讀:《心經》的意義與貢獻
顯然,張愛玲自己是極看重這篇小說的,她沒有把這篇小說命名為“第三者”#65380;“幸福家庭”#65380; “父親的情人”#65380;“戀父”這一類普通的或招人眼目的文題,而命名為“心經”,這是自有其深意的#65377;
在中國,只要稍有一點中國文化常識的就知道,能夠稱得上“經”的,該是些什么樣的作品,而對這篇小說,張愛玲竟大膽地稱之為“經”,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對這部小說的另眼看待了#65377;并且,這部小說被張愛玲命名為“心經”,足見張愛玲自己對于這部小說的格外看重#65377;細讀之下,覺得這篇小說確實稱得上是一部心靈的經書,這是一部勘察人心的經書#65377;
小說題為《心經》,它表現的絕不會只是一種普通的家庭之愛#65380;男女之戀而已,而美好的天倫之樂在一種不知不覺中蛻變成一種毀滅性的愛的,及小說中的人物又是如何經受這種心靈敢愛的歷程的#65377;
在佛教中,《心經》也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黃念祖老居士認為,《心經》即“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摩訶”就是大#65380;多#65380;殊勝三方面,“般若”也是梵文,也即欲常所謂“智慧”,“波羅蜜多”即“到彼岸”,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65377;而“心”的涵義有兩個:一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一是指人的本心,真心#65377;“經”的涵義是貫攝常法#65377;貫通古今(貫),廣攝一切(攝),此理常然(常),永為法則(法)#65377;濟群法師認為:“世間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夾雜著煩惱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則不然,它是無限的,是清凈的,是圓滿的,它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徹底地解脫人生煩惱#65377;”因而,把《心經》看成是:“人生的大智慧”,并且是“解脫痛苦的原理”#65377;元音老人則認為是“佛的契機契理之教”#65377;佛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65377;”由此,我們可以探知,張愛玲把這篇小說題為《心經》,自有其深意#65377;
作為一部堪稱“心經”的小說,就在于它揭出了人所未察的“愛的凌遲”現象的存在,同時也表現了對于生命的了悟才擁有對于生命最大的寬容這樣一種獨特的生命現象#65377;它讓人們認識到,心靈的寬度與高度來自于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65377;
關于“愛的凌遲”現象的揭示,在文學史上應有其特殊的意義#65377;如同魯迅作品《阿Q正傳》中對于人物的“精神勝利法”的揭示一樣,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往往就在于對某種普遍現象的揭示上,《心經》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愛的凌遲”現象的揭示#65377;
小說《心經》借許小寒之口揭示了這樣一種愛的凌遲現象#65377;表面上看,是許小寒對她父母實施了愛的凌遲,而實質上,是父母對女兒的不恰當的愛,造成了小寒對父母愛的離間甚至凌遲#65377;這種愛的凌遲始于何時,作品中的人物無人明白,無人記得真切,但孩子或許可以無知而無罪,父母卻不能那么坦然,往往需要真誠地追憶#65380;反思并面對#65377;我們從中不難看到,小寒之所以會在七八年后對父母實施愛的凌遲,正是由于七八年前父母對小寒愛的不當,父親對女兒過分的寵愛以及母親對女兒管教的疏忽,才會讓小寒的戀父傾向在不知不覺中生長出來#65380;蓬勃起來,并且,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父母對孩子愛的不當往往并非緣于重大事故,而恰恰只在日常生活的一笑一顰間,小寒對于父親愛的占有欲望也只是對母親著裝的嘲笑上,而父親對女兒這種不當行為也只在一笑間而已,并未覺出有何不當,因而在無意中助長小寒對母親的失敬#65377;可見,許多重大的問題常常隱含在人所未加關注的細節與尋常小事中,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65377;小說好就好在沒有簡單地把夫妻離婚歸罪于外在的因素,歸咎于綾卿,而是深入地探究父母的離異恰恰緣于他們共同的愛,對孩子的全身心的愛,不加設防的愛,致使女兒對父親的愛的占有欲的不恰當的夸大#65380;滯留而造成了對父母愛的離間#65377;小說竭力渲染小寒的家庭是最為同學欣羨的“理想家庭”,父母對于小寒這樣一個獨生女兒非常寵愛,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間的那種平等#65380;朋友般的關系,是其他同學所不能比擬的#65377;小寒因此而開朗活潑#65380;自由自主,她可以邀請同學在家里開生日party,可以在家里隨意奔跑,喊叫玩鬧,她的父母愛她#65380;懂她#65380;理解她,能夠給她提供最為舒適自在的家庭環境,然而,這僅僅是一方面或只是表象,潛藏在這愛的甜蜜的背后卻是另一種狀態,那種甜得發膩的感覺,小寒敗壞了正常的父女之愛#65380;母女之愛這樣一種天倫之樂#65377;她對父親的童稚時期的依戀長大后發展成了對父親的占有欲,與母親爭奪父親的愛,從而造成了父母女兒三方痛苦的愛的凌遲#65377;小說寫小寒對于父母的愛的凌遲,這是表象,隱藏在后的,恰恰相反是父母對小寒的健康人生#65380;健康愛情的愛的凌遲#65377;在愛的凌遲現象中,受害者往往同時也是罪孽的始作俑者這種特殊的現象,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方面#65377;再則,我們也應當關注,這種愛的凌遲往往是一種緩慢的#65380;細微的令人難以覺察而在最終又成為一種極其致命的殺戮!這與《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表現出來的主題是有所區別的#65377;這是一種溫暖的帶著溫厚人性的未經察覺的殺滅,猶如大學實驗室對于青蛙所做的實驗一般,是一種讓青蛙自在地游弋于水中,而在不知不覺中加溫直至青蛙死亡的那種溫暖的殺滅#65377;在我們身邊,有多少種殺滅,是這樣一種富于溫情的殺滅呢?我們還不曾予以重視,而張愛玲早在一九四三年《心經》這篇小說中就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種現象#65377;
小說愛的凌遲現象的揭示對于今天父母與孩子間的愛的維持#65380;發展以及正常健康的維護,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65377;張愛玲小說的“愛的凌遲”現象的揭示,在當時或許是她天才的發現,而在今天仍然是值得人們高度重視的一種現象#65377;
或許,現在讀上一世紀四十年代的一個二十三歲的天才女作家寫出來的小說后,放言說去,未免多了一點自說自話的味道#65377;好在作品既成,讀者自在,閱讀無忌#65377;讀過,想過,寫過,便有一份歡喜了#65377;
(責任編輯:趙紅玉 )
作者簡介:洪薇,文學碩士,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65377;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心經[A].張愛玲經典作品集[C].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2] 黃念祖居士.心經略說[OL].般若文海網.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0095.htm.
[3] 濟群法師.《心經》的人生智慧[OL].般若文海網,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0266.htm.
[4] 元音老人.心經抉隱.般若文海網,[OL].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0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