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6年11月,在英國《金融時報》與高盛集團主辦的2006年度最佳商業書籍評選中,《金融時報》前駐北京首席記者詹姆斯·金奇的《中國震撼世界》突圍而出。該獎的評委這樣評價此次金奇的獲獎:“中國正在改變世界,而詹姆斯·金奇的書正好捕捉到了這一變化時期的精華。”本刊轉載英國《金融時報》對該書的評論文章,希望對關心“全球化下的中國對外傳播”等話題的相關人士有所借鑒。
【英國《金融時報》11月8日文章】題:中國再次感撼世界?(作者 安德魯·希爾)
?0?2詹姆斯·金奇回憶道,當初構思寫一本關于中國的書時,妻子在廚房給他做蜂蜜三明治,讓他放松一下神經。自金奇1982年作為學生首次前往中國后,這個國家就一直吸引著他。
上周,金奇獲得2006年最佳商業圖書獎。頒獎結束后,他當著紐約曼哈頓的眾多高管們講述了這一家常情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這位英國作者的謙遜風格。
這也正是《中國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與《世界是平的》兩本著作的不同之處,后者去年榮獲英國《金融時報》與高盛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
?0?2《中國震撼世界》與《世界是平的》這兩本著作寫的都是席卷商業世界的重要力量。然而,《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為全球化描述了一個樂觀并且兩極分化的遠景。而金奇則表示,他在書中刻意避免受到爭辯的束縛。他認為,那會有礙所述主題的復雜性。
正如金奇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序言中所說:“大國的崛起,以及隨后由盛轉衰......很少會遵循一種簡單的、直線性的方式。其間充滿了迂回曲折、虛假的黎明和蒙蔽人的信號。”
“示強”舉動實為弱點征兆
起初,金奇講述的是“一大串不同的故事”。這與他以前在《金融時報》當記者時的寫作風格相符。后來,只是在出版商的壓力下,金奇才把這些故事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敘述。
例如,本書并非從中國寫起,而是從德國多特蒙德下筆,也就是德國蒂森—克虜伯的一家鋼廠的所在地。這家鋼廠被拆成一片一片,然后裝船往中國重新組裝。
作為中國威脅的象征,這一事例很有說服力。正如美國前財長拉里·薩默斯在今年最佳商業圖書頒獎典禮上所言:“在杜塞爾多夫、在底特律......對與印度、中國進行成本競爭的前景,都有很多很多人感到擔心。”
金奇希望能夠消除一些對中國的恐懼。他明白發達國家為什么擔心中國的威脅,這種威脅并不是因制造業競爭產生的直接威脅,而是經濟增長無意中導致的后果(比如污染問題)所帶來的間接威脅。但他也看到中國崛起可能帶來的明顯好處。當聽眾讓他指出自本書出版后中國新出現的社會力量時,他談到了中國中產階級發揮的巨大影響力。
“這些人已開始在國外消費,無論是溫哥華、舊金山、澳大利亞西海岸、倫敦或是紐約的房地產,還是古董、股票或是奢侈的品牌商品,都會成為他們的目標。我們將看到一個再次震撼世界的趨勢。”
“大約兩三年后,中國的消費能力就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到那時,很多擔心中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人,也許會開始變得更為樂觀。”
金奇認為,中國所采取的一些被視為展示實力動向,其實正是中國弱點的征兆。例如,許多評論家將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大肆收購海外企業相提并論,如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或是電器集團TCL收購法國湯姆森公司和德國施奈德公司。但金奇認為,中國收購外國企業大多是出于自保:“中國的制造業市場競爭殘酷,利潤微薄。這些企業走出國門,是形勢所迫,因為它們在國內生存的壓力太大了。”
不過,令金奇擔心的是,中國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對峙,會激起中國國內保護主義的反彈,從而阻礙全球經濟的增長和繁榮。他認為,要減少此類風險,各國政府和跨國企業需要更直接地采取措施,幫助解決中國國內的問題,減輕中國企業競爭對本國中小企業和中等收入工人的影響。
“中國擴張行動并無惡意”
?0?2與弗里德曼及那些對全球化持“適者生存”觀念的人相比,金奇這一視角更加細致。但對中國的擴張,金奇并非一味樂觀。在書中和談話中,他都給人留下一種明確的印象,即中國不可抑制的經濟增長,勢必增加地緣政治的緊張。中國對從石油到鐵礦石自然資源的需求,“不加選擇,不加言述”。金奇表示:“我認為,中國在蘇丹、委內瑞拉和伊朗等地的行動并無惡意。對中國人來說,那只是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但如果你坐在華盛頓,看著中國成為蘇丹這樣國家的最大投資方,支持被美國視為流氓國家的政權,那就會有很多問題了。”
金奇認為,結構和政治上的差異,將導致“競相降低標準”的局面,因為中國向發展中國家無條件投資的承諾,破壞了西方投資者更高傲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共產主義體系與西方期望沖突的必然結果。
令金奇感到煩惱的是,這種沖突在世界各大媒體要聞中占了首要地位,并且它們代表了對中國自上而下的看法,但這與金奇對中國人的了解并不相符。
金奇認為,中國人民“對精神的追求與對物質的追求同樣強烈”。
“西方對中國的看法是以‘政府對政府’關系交流為主導。但這種交往壓力很大,會令人感到中國政府是沙文主義的。這種看法有時確實很令人沮喪,”他說,“但中國人民并不是這樣的。”
(轉載自中國網)
責編: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