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百萬日僑大遣返紀實
葫蘆島位于遼寧省西部,瀕臨渤海灣,原是個鮮為人知的北方小港。然而60年前的一聲汽笛鳴口叫,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寂靜。從1946年5月7日到1948年9月20日,先后有1051047名日僑(包括16607名日軍戰俘),通過葫蘆島港被遣返回國。這次彰顯中華民族博愛與寬恕精神的遣返,不僅使一向默默無聞的葫蘆島受到世人的矚目,更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樹立的一座崇高的人道主義豐碑。

移入日僑是日本侵略國策的重要補充
據統計,截止日本投降前夕,居住在東北的日僑有166.2萬令人,而當時散布在東北各地的日僑“開拓團”有860多個,實際移民數10.6萬戶,共31.8萬人,侵奪中國土地152.1萬公頃,使約500萬中國農民失去土地,四處流離或被趕進日本組建的1.2萬余個“集團部落”中。
近代日僑遷入中國始于清末,在不長的時間內有如此多的日本人進入中國,顯然并非屬于正常的移民遷入。實際上,這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國策的重要補充。1908年,第一任“滿鐵”總裁后藤新平向時任日本首相的桂太郎提出備忘錄稱,“進入滿洲之我國移民,以今后千年為期,至少為50萬人,若有可能則應達到100萬人以上……如隨年積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滿洲則事實上成為帝國領土。不僅在以后歸還之場合我之利益確定不動,而且或許出現最終不必歸還之情況。”這是“滿洲移民論”的早期論調。1915年,日本在大連金州建立第一個移民村——“愛川村”,安排來自日本山口縣的19戶農民進駐,揭開了日本向中國東北派遣“開拓團”、有計劃地實施移民侵略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快了向東北移民的步伐。1932年,拓務省召開“滿洲移民問題懇談會”,并制定了《滿蒙移殖民計劃》。1936年,廣田弘毅內閣正式宣布, 向中國東北移民是日本“七大國策”之一,并提出在20年內向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的龐大計劃。
在殖民主義政策的庇護下,當時東北各城市風景優美的地區,多半被劃為日僑住宅區,在農村其移民的“滿洲開拓團”也享受著各種特殊待遇。因此,日僑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也成了“侵略者”的一部分。
葫蘆島日僑大遣返
日僑作為日本侵華國策的重要補充,在日軍鐵蹄踏過之處,協“帝國皇軍”之余威,大批向中國挺進。他們大量掠奪土地和礦產資源,壟斷市場,極大地遏制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然而,這些曾充當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路先鋒,在日本戰敗后卻毫不留情地被拋棄了,成了日本軍國主義實施的“棄民”政策的犧牲品。
早在日本投降之前,其“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便決定,讓滯留中國的日本人定居當地。為此,關東軍司令官制定了“為了帝國復興,讓更多的日本人留在中國大陸”的復興計劃。日本企圖讓這些本國滯留民,充當有朝一日向中國卷土重來的地下先遣軍,因而對他們采取了“棄民”政策。在這種政策下,遺留中國東北的日僑陷于十分艱難的境地。1945年9月2日,長春日僑會在發給東京的電報中稱:“眼看冬季將臨,約80萬(日本)難民擁擠在南滿一帶,無食物、無住所、無錢,陷入絕境。”據日本編纂的《滿洲國史》記載,僅在戰敗后潰逃過程中自殺、餓死、病歿的日本人就達174022人,其中“開拓團”的團民死亡78500人。
另一方面,日本一宣布投降,中、美、蘇等盟國即將遣返日僑日俘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并確定中國戰區日僑日俘按照先關內、后關外的順序加以遣返。而關于東北日僑日俘的遣返,則決定除丹東7.5萬日僑由東北民主聯軍負責經朝鮮遣返,大連27萬日僑由蘇軍直接遣返外,其余地區則全部集中到葫蘆島進行遣返。
1946年5月7日,原是個普通的星期二,但隨著滿載2489名日僑的兩艘輪船駛離葫蘆島港,“葫蘆島百萬日僑俘大遣返”正式拉開了帷幕。之后,為了提高效率,美軍通訊部隊還迅速架設了葫蘆島一錦西一沈陽直通專用電話。從1946年5月7日到12月25日,在232天的時間里,1017549名日僑全部遣返。其中,9月4日是單日遣返最多的一天,連發4船,遣返人數達15908人。據時任中尉檢查員的王黎回憶,當時普通日僑可攜帶1000元東北流通券或等價的東西。因為每日遣返的人數眾多,檢查員甚至蓋章蓋得手都發軟了。1946年之后,東北地區還剩下留用的日僑33498.人,隨著這批人于1947年和1948年經葫蘆島港回國,“葫蘆島百萬日僑俘大遣返”終于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彰顯人道主義的風范
遣返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離不開盟國方面本著人道主義風范的通力合作。而為了保證遣返順利進行,中共還特地制定了《遣送東北中共管制區日人之協定書》,強調,“為便利日僑和減少途中困難,以保全家老小一同遣送為準則”。第一條更強調,“保證日人自所在地出發,至葫蘆島登船,沿途不受到強奸、掠奪、侵犯、搶劫、勒索、恐嚇或其他任何不法舉動,其生命財產不受到侵犯”。那是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月,但中國政府仍撥出了大批糧食、燃料、藥品,為遣返人員提供方便。據《東北行轅日僑俘管理處經費移交對照冊》記載,僅1946年5月至8月,遣返經費開支就達1.47億元(東北流通券),其中僅日本僑民伙食費就支出了1.2億元(東北流通券)。各地向葫蘆島輸送日僑所需火車車皮,共達13441輛。
在大遣返中,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不計前仇,用“博愛”和“寬恕”的胸懷去悉心照料當年的敵國僑民,并把他們送上了回國的路途,這才是整個大遣返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間瀨收芳,這位年逾古稀的中國古代史教授,不會忘記當年只有15歲的他和120多名少年“開拓團”團員,在近乎絕望的情況下被石頭村(現黑龍江寧安市石頭村)村民救助的事。時至今日,間瀨還時常提及石頭村的一位老奶奶,用溫水不斷擦洗他早已凍僵的雙腿的事。71歲的平野美津枝也不會忘記,一個好心的中國人送了一包救了她全家生命的熟土豆。她回憶說,“母親在世時常說,那包土豆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現任日本行政改革調查委員會會長的雜賀一人更不會忘記,當他已餓得眼前發黑時,是一位衣衫襤褸的中國老人,將一根香甜的大麻花塞到他的懷里才救了他的生命。
另一方面,當時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驅使中國的老百姓以德報怨的呢?陶甄是當時參加遣返工作的一名檢查人員,他說,“日本在中國造成的災難和損失,就是把所有的日本人都沉到太平洋,也不能解心頭之恨。咱們還是寬大為懷吧”!市民陳云生一家曾遭到日本軍國主義長期的迫害,起初他還總有打日本人一頓的想法。但是看到很多的婦女兒童都是衣衫襤褸的,他的心就軟下來了。陳云生還回憶說,那時大家生活都很艱難,可看到有些日僑餓倒時,總會有人過去給半個大餅子什么的,吃下去人就緩過來了。王黎的父親因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而在1944年被日本人殺害了,大遣返中他恰逢擔任檢查工作。當時他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對日本軍國主義極端厭惡;另一方面也認識到,盡管日本侵略中國,但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壞人。最終在遣返日僑的過程中,王黎恪守公務人員的職責和紀律,理智地對待日僑,對他們不打不罵,以禮相待。他終日奔忙在錦西和葫蘆島港之間,目送一批批數以萬計的日僑登上輪船返回家園。多年后,王黎回憶說,“日本人害得我們國破家亡,我能沒有痛苦?肯定痛苦……報復是不理智的態度,打日本人耳光就能解氣?我是受過教育的人,我要忍受痛苦,我要向前看。畢竟,我代表的是國家。”
中國在遣返日僑一事上所體現的以德報怨的人道主義寬大胸懷,連日本編纂的《滿洲國史》也正面肯定地指出,“并沒有發生由于戰爭結束對日本人進行民族報復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國人、朋友們,同情日本人的悲慘處境,救濟于危難,庇護以安全,或者主動給以生活上幫助的事情層出不窮。”
決不能讓戰爭慘劇重演
大遣返中,中國人民對日僑的無私救助,使他們難以忘懷,很多人甚至視之為自己的重生。在他們的記憶中,既有對侵略戰爭的反思,又有對中國人民的感激之情;既有對和平的呼喚,又有對中日世代友好的希冀。于是,他們回國后紛紛拍電影、寫回憶錄、到中國尋訪救命恩人、捐資幫助中國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力圖盡微薄之力來報答中國人民的如山恩情,推動兩國的友好發展。
佐佐木宗春是北海道著名的茶道博士。1996年,她根據自己的那段親身經歷,寫了題為《熄不滅的火焰》一書。2001年和2002年,年逾八旬的佐佐木先后兩次來到葫蘆島尋找恩人,但終未能如愿以償。于是她從自己為數不多的養老金中捐出8萬日元,購買了四株銀杏樹栽在葫蘆島,并立了一塊感恩碑,以寄托對中國恩人的感激之情。

從葫蘆島遣返回國的穗刈子男,一邊經營公司,一邊兼任松本市日中友協會長。穗刈痛恨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認為它給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都造成了災難。穗刈曾多次到中國東北訪問,并在他當年生活過的吉林省梨樹縣捐建了一座小學。
日本岐阜市“微風會”副會長大野君子,也是當年從葫蘆島遣返歸國的。她認為,中國人最善良、最大度,沒有他們的關心幫助,她們母子4人早就餓死在異國他鄉了。為了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感激之情,她把省下來的錢全部捐給“微風會”,用來幫助中國貧困學生。她說:“我不是那些中國孩子的媽媽,但是我應該像媽媽那樣對待那些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報答中國人給我一家人的無私幫助,才能彌補日本人給中國人造成的傷害。”
佐藤一美是日本著名兒童文學家,于1946年遣返回日本。葫蘆島市新聞代表團采訪她時,她激動地說:“我總是這樣想,我平安地從中國回來了,為什么小時候去日本以外的國家,長大以后才認識到, 日本去別的國家建立地盤是侵略。因為日本的侵略,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我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戰爭中經歷了好多,今后一定不要再有戰爭了,絕對不能再發生戰爭了。”
后來成為作家的國弘威雄,遣返時只有13歲,也是被石頭村村民救助的120多名少年之一。回國之后他對這件事念念不忘,總想找機會報笞。1994年,已年過花甲的國弘威雄重回葫蘆島,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將那一段歷史拍成一部紀錄片,“一方面是警示不要重蹈覆轍,永不再戰;另一方面是告慰被戰爭奪去生命的地下亡靈。”為了拍攝該片,他變賣家產,并在與腫瘤的斗爭中完成了劇本。之后,他又組織劇組遠涉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新加坡等地,四處搜集相關素材和資料,葫蘆島市有關方面也對此予以了大力協助,最終在1997年完成了自敘形式的大型紀錄片《葫蘆島大遣返》。當這部影片在日本播出時,時任日本首相的橋本龍太郎也發出賀信,中國文化參贊出席了首映式,并稱贊國弘威雄是有正義感的進步作家。
可以說,每位當年從葫蘆島遣返歸國的日僑日俘心中,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其中都貫穿著一個主題:決不能讓戰爭慘劇重演! 中日兩國人民必須世代友好下去1
2006年6月25日,葫蘆島市舉辦了“百萬日僑大遣返六十周年回顧暨中日關系展望論壇”,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也出席了該論壇。已到耄耋之年的他飽有深情地說,“在亞洲,六個歲被稱為‘花甲’,日文叫‘還歷’,有周而復始之意。戰爭給人民帶來多么大的不幸,留下了多么難以治愈的巨大創傷,這些我們都親身經歷過。我們必須要立誓不再戰爭,要再次領會‘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句話的含義”。
中國人民用博愛和寬恕,不僅向世人樹立了一座崇高的人道主義豐碑,也獲得了日本人民正面的回應,促進了兩國人民的互信和理解,同時也加深了兩國之間的友誼。而葫蘆島則成了中日友好的歷史象征,并將永遠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橋梁。進一步而言,我們今天紀念“葫蘆島百萬日僑俘大遣返”,不但要牢記歷史,更要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那種寬厚博大的胸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另外,還要提醒人們,必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友好關系,并為長期保持和發展這種友好關系作出貢獻。
編輯 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