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滾繡球的造型來源于南北朝。當時佛廟供奉的菩薩兩旁均有一對獅子護守,有的還在蓮座的前面,共同捧著一個博山香爐,這就足“獅子滾球”的最早姿勢。博山香爐是古代焚香用具,爐體上有山形蓋,蓋上雕有人物及龍、虎、猿等動物,山形蓋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稱“博山爐”。宋以后,由于粉香逐漸被炷香取代,博山爐也就逐漸消失了。
獅子是海外來的。文獻記載,是西漢的張騫從西域帶入國內的?,F在看來,這不僅只足珍禽異獸的交流,也是外國獅子文化的使者。問題在于,洋文化的滲入,也要本土化,才會有生存的空間。在“降龍伏虎”的濃厚宗教思想的影響下,外來的獅子必然與中國原產的富于神靈的“龍”和威猛的“虎”一樣,注定成為佛的俘獲物。同時,與龍和虎的命運一樣,宗教也需借重獅子雄猛來達到“護法”目的。
中國的獅子藝術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與西方偏重獅子雄威的寫實藝術風格不同,中國的獅子作為佛的俘獲物,更糅合了獅子的吉祥、喜慶的元素,在藝術上突出了憨態可掬、天真可愛的情趣。清末以后,有的文飾更寫意,更抽象了。只見獅騰,不見了繡球,用火焰紋來替代。所以,文飾上的“火焰紋”應該視為是“繡球”的寫意和延伸,也是中國佛文化的體現。

獅子文飾長期以來,是人民大眾喜歡的文飾。此文飾,始于宋元,明代有所繼承和發揚,清代末期以后有了更加豐富的發展。除了諧音仕途順利、事事如意等吉利和喜慶外,其本意還是“護法避邪”的寓意,這是中國獅子藝術的真正含義。
在獅子文飾中,用墨彩畫獅的瓷器不多見?,F將清末墨彩獅子紋筆筒平面圖并用博山香爐等圖釋展示給讀者,供讀者了解和欣賞。
編輯 曹 參
陶瓷上的刺繡——瓷刻
張海國
最近,在家中欣賞一些瓷器雜玩,一只清秀的蓋碗吸引了我的視線,其獨特的刻瓷工藝更讓我在陶醉中浮想聯翩:此蓋碗外壁上是一幅圖,一位仕女正在全神貫注地閱讀一封書信,看她那神情專注的模樣,也許是思念遠在異鄉做生意的丈夫,墻上掛著一把七弦琴,顯出該女子的文化品位和殷實的家底,身后的花幾上放著一盆盛開的秋菊,眺望窗外,樹影婆娑,勾畫出一幅思念和詩意交相輝映的畫面。
瓷盅上刻有作者“許達生”的姓名,筆法老練,刻工精細,看得出這位晚清的作者對書畫和瓷刻有著很深的造詣。
瓷刻亦稱刻瓷,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藝術。它以刀代筆,在瓷器釉面上刻鏨出生動、優美的書畫,被人們譽為陶瓷上的“刺繡”。
從出土文物中考證,真正形成獨具一格的瓷刻藝術,是在明末清初。那時,瓷刻的題材非常廣泛,既可表現詩文、人物,又能描繪花鳥、走獸、山水、博古圖錄等。詩文內容有的是與實用瓷器有關的題詠,有的是著名詩人的詩句,尤其著重講究各種書法,那草、隸、篆、鐘鼎、石鼓等不同的書體在釉色滋潤的白瓷上相映成趣,形成了一股濃濃的詩情和畫意。由于瓷刻是鏨刻圖案,因此不善于表現畫面的層次,而著重形象和構圖。所以,瓷刻的色彩一般以黑白為主,當然也有采用多色方法的作品。
清代末年,北京有一位著名瓷刻藝術家叫朱友麟,原是清宮瓷匠,辛亥革命后,轉入民間,以瓷刻為業。他悟性比較高,因此在風格和技法上獨樹一幟,把瓷刻藝術的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他的作品曾于1914年獲得日本大正博覽會的優勝獎,1915年又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金質獎章,到了1920年,他又獲得加拿大工業博覽會的一等獎。
如此殊榮使他名聲大振,1933年,國畫大師張大干由蘇州移民北京,對朱友麟的瓷刻作品一見傾心,遂與朱友麟結為藝壇好友。他們彼此互相切磋,親密合作,張大干在瓷件上落筆畫稿,朱友麟奏刀刻鏨成作品,他們的作品堪稱珠聯壁合,舉世無雙!也是近現代收藏家爭相尋覓的稀罕之物。
編輯 劉 超
紀念章上軍工史
郭 晶
近日,我有幸收集到一枚民國時期的紀念章,微突的圓形章面上分別用楷、隸二體鑄有“上海兵工廠重開紀念章”字樣。該章為銀質,重22.3克。由五組光齒和五顆小五星組成環狀,背面豎刻“民國十五年總辦陶”字樣。正、背面所刻年份“丙寅”和“民國十五年”即1926年。整體造型端莊凝重。
民國十四年(1925)十月,天下大亂,軍閥混戰。孫傳芳對占領上海的奉系發動進攻。奉軍楊宇霆主動放棄上海、南京、撤出蘇皖。孫軍于10月15進入上海后,為軍事上的需要,派陶國椿任上海兵工廠總辦,工廠恢復開工,生產步槍、山炮、迫擊炮等。該章即為當時工廠重開而制,一枚小小的紀念章,追溯了一段中國軍工發展的艱辛歷史。

上海兵工廠的前身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兵工部,主要生產槍炮、火藥、子彈等軍火。民國六年(1917)改稱“上海兵工廠”,該局建局前就有槍炮、火藥、槍子、水雷各廠,均歸總局管轄。“上海兵工廠”建立后將這些生產軍火的廠家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晚清至民國,在生產槍支上已能仿造和改制毛瑟步槍,命名“滬六八步槍”,后據資料所查,民國元年(1912)每年生產步槍三千支,各式槍彈一千萬發,在民國四年(1915)生產的白浪寧手槍槍把左側都鐫刻有“上海兵工廠”字樣。
上海兵工廠在抗戰期間曾有過一段為人稱贊的光榮歷史。1932年著名的保衛上海痛擊日寇的“1·28'’淞滬抗戰中,駐扎在上海的十九路軍與日軍進行英勇作戰,上海兵工廠處于戰區之中,全廠員工日夜加班,趕制抗戰軍火,并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之下,直接向各抗敵部隊供應武器彈藥。兵工廠并與民國海軍合作,制造魚雷,攻擊日本旗艦出云號,有力支援了“1·28”淞滬抗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上海兵工廠的這段壯舉上海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當初建在虹口的江南制造局屬租界地區,洋人以中國人在租界內生產軍火,危險不安全為理由,向當局發難,群起逼迫當局,懾于洋人的權勢等多種原因,同治六年(1867)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遷到偏僻冷落的高昌廟鎮。初時圈地七十余畝,發展到光緒十七年(1891)時,包括陳家巷和龍華兩個分廠在內已占地約五百畝。此時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既造槍炮又造兵船,成為晚清時期大型的軍工企業,其下屬機構有:機器廠、木工廠、鑄銅廠、鑄鐵廠、煉鋼廠、輪船廠、槍炮廠、火藥廠、槍子廠、汽爐廠、水雷廠、公務廳、翻譯館、學校等。既生產產品又譯書和操練輪船水師。那時的總局有職工三千余人,房屋二千余間,規模非常之大。
編輯 劉 超
今年上海藝博會推出最佳陣容
劉 超
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壓軸大展的2006上海藝博會,改變以往將各畫廊零星布局的方法,而是將各參展畫廊按國家或地區予以整編,形成實力強勁的中外畫廊團隊五虎將。
上海團隊,作為主力中的主力,分別占據一館、三館畫廊專區的咽喉要道,并坐鎮中場,擔當承前啟后、穿針引線的重任。其中有連續十年追隨藝博會,共經風雨,并肩戰斗的華氏、大劇院畫廊;曾入選世界最高等級藝博會的香格納;以經營當代探索性油畫而著稱的視平線、藝博、奧塞、藍岸;以經營大師級國畫家而享譽藝術界的得凱、云峰、煌杰;被譽為滬上兩大“藝術航母”的半島藝術中心、香山畫院……他們將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和海外畫廊一比高低。
中國臺灣團隊,不僅經’驗豐富,實力雄厚,他們把推廣海峽兩岸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一貫經營主軸。今年不僅有耳熱能詳的現代、帝門、奕源莊等藝博會老將再度披掛上陣,搏擊沙場,更有大趨勢、八大,傳承、冥谷、威廉國際、四行倉庫等藝博會新銳攜手登臺,一展雄風。
韓國團隊,多年來自強不息,贏得“藝術韓流”的美譽。經過連續三年在上海藝博會的集中亮相,琴山、表、ARTSIDE等韓國著名畫廊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加之中國市場的摔打與磨練,日趨成熟。今年以22個大型層位的超大陣容再次年度巨獻,500多平方米的展區橫跨全場,“藝術韓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歐美團隊,是歷屆藝博會的精銳之師,很多展品在引起轟動的同時,在最后成交時刻還有一劍封喉的驚人之舉。今年不僅有美國伊曼紐爾、摩納哥MAISON畫廊等悍將繼續擔當前鋒,更有來自藝術之都的法國軍團緊隨其后,同時,瑞士、英國、希臘、意大利等數家實力不凡的畫廊也將加盟,為團隊增光添彩。
澳洲團隊,則由東西藝術、MBANTUA、阿蘭達土著藝術、CUBAUST等8家畫廊組成,這支藝術勁旅首次登陸上海藝博會。自由奔放,載歌載舞的色彩像是述說著澳洲的個性、夢想與精神價值,同時展出的部分土著藝術,渲染了其關于天地創造、民族起源的神話色彩。
徽園覓名硯
何 龍
目前,在檢閱自己的藏品時,偶然找出了一方去年5月在安徽省徽州城里的古玩市場——徽園里買的頗具特色的歙硯,頓時,勾起了我‘愉快的回憶。
5月長假期間,藏友數人自己開車來到了徽州市徽園古玩市場,這是個在建設和布置格局上很有些民族風味和特色的古玩市場,它不是很大,但值得你到此轉悠。我們一行一家家店鋪看下來,基本上都有收獲,唯有我兩手空空?!翱磥斫裉焓钦也坏轿蚁矚g的歙硯了?!币驗?,我喜歡收藏硯臺,除了老貨以外,也喜歡弄幾方新的有特色的、最好是與眾不同的硯臺玩玩。然而,今天我在市場上轉了一大圈,它是“千呼萬喚不出來”,看來,今天我足無緣與此了。
就在我百無聊賴、腿腳乏力之際,一家專門經營歙硯的店主熱情地邀我到他店里去休息。盛情之下,恭敬不如從命。當我在店里太師椅上愜意地享受著一種文化滿足感時,精明的店主從他身后不經意地拿出幾只錦盒,然后,面向我們,一一打開。
突然,一只形制自然、古樸大氣而又頗具特色的硯臺吸引了我的視線:它的第一個特點是一只呈不規則長方形狀的歙硯;其三分之二的地方為畫面,用傳統方法雕刻了一位時尚豐滿的少婦在朦朧的月光下正慈愛地望著在搖籃里酣然入睡的兒子,那副怡然自得的神態栩栩如生地表達了一種偉大的母愛。體現了歙派雕琢以線條造型取勝的手法,粗獷中見樸素,簡潔中見深邃。此為特點二。硯臺上端從右至左刻著“月光幽幽令人遐想,搖籃一曲催人入眠?!迸赃吽男行∽钟贮c出了此硯的第三個特點,“此硯石乃歙硯石中極品,集水浪、金星、金暈于一體,上天賜神暈,刻出了人間最無私的真情實愛。甲申年仲夏。”
看硯臺的正面母子兩人的身體巧妙地借用了歙硯上的金暈,使畫面具有了富貴吉祥的氛圍。那么,歙硯的背后呢?反過來一看,果不其然,硯背滿布金星,如同筆者在人間最后一塊凈土——喀那斯的夜晚看到的滿天繁星,清晰而又相近,仿佛伸手可得?!罢婺松癯幰?”筆者不由得贊嘆道。
歙硯始于唐,產于安徽省歙縣,因地得名。據宋洪景伯《歙硯譜》記載:唐開元年間,歙硯就名聞天下了。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將歙硯譽為“天下之冠”。從此,歙硯的價格便扶搖直上,劃人中國四大名硯之列。
歙硯臺的名貴,除了它巧奪天工的雕琢藝術之外,起決定作用的是它那稀世的石質和紋理,古人評價歙石是“滑不拒墨,澀不留筆”,所以,歙硯的最大特點是易于發墨;而且,又因為歙石堅潤,結構縝密,不吸水,所以它“呵氣生云,儲水不涸”;“扣之似金聲,撫之如柔膚?!背|外,歙硯更值得一提的可貴之處是硯面上的諸多紋理,如本硯正面的金暈和背面的金星等。專家認為,歙硯中的眉紋、金星等上品與寶石一樣具有很高的觀賞、收藏的經濟價值。因為,這些上品亦是稀有之石,同樣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
最后,這方名硯被我收入囊中, 自然足欣喜萬分,在回上海的路上不時拿出來欣賞一番,引來藏友們的一番嫉妒。
編輯 劉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