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根據中央數字電視青年學苑頻道訪談節目《青年職場》之“跳槽,你準備好了嗎”整理
嘉賓:職業咨詢專家 智然(以下簡稱智)
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 蔡一青(以下簡稱蔡)
案例主人公:黨軍(以下簡稱黨)
主持人:藝欣
編導:王美
為了一輩子不累
主持人:今天我們現場有一只頻繁飛來飛去的麻雀——黨軍。一同參與剖析這只“麻雀”的嘉賓是蔡一青女士和智然先生。
從背景資料我們發現,黨軍從小頭腦比較靈活,具有商業頭腦。你大學畢業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黨:做醫藥管理。
主持人:這一份對口的職業你干了多久?
黨:一年。
主持人:為什么要跳槽呢?
黨:當時因為太閑了,剛工作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加班,忙了三四個月,沒有任何休息。忙完以后,就沒有什么事情干了,大家打撲克之類的,我看看書,挺無聊的。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收入比較低。
主持人:工作狀態和薪金問題都是你跳槽的原因?
黨:對。
主持人:兩位專家支持還是不支持跳槽的行為?
智:大學生容易跳槽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找工作的時候比較盲目,比如給他三個工作他都說能做,他沒有自己的定向,找工作盲目,帶來的結果就是跳槽也盲目,只要不滿意他就跳,“戀愛”的質量不高,“婚姻”的狀況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所以一方面我們對于跳槽這個權利要尊重,另一方面大學生跳槽的能力需要提高,這種能力決定你能否越跳越好。
蔡:我認為跳槽應該慎重一點,但這并不是說我選擇第一份工作,無論好不好,都堅持十年,那你最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哪怕你剛工作兩個月、五個月、六個月都沒有關系,如果你認為不合適你就跳,以最快的速度去找準適合你做的,找準了就去堅持。
主持人:我這里有一個板子,某生物技術公司、某醫療器械公司、網絡公司、平面設計公司,還有就是外資保險公司,這都是黨軍工作過的單位。請問黨軍一共從事過多少份工作了?
黨:16 份吧。
主持人:那你頻繁跳槽累不累啊?
黨:累。
主持人:既然很累,為什么你還要跳呢?
黨:不愿意一輩子累。
主持人:兩位專家,就黨軍說的“累”你們怎么看?
智:如果說黨軍在跳槽當中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他也同樣失去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快樂。一個人總在不停的動蕩中,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地跳,越跳心越累,我不知道黨軍對自己跳槽的成功與失敗怎么看?
黨:我不喜歡跳槽這個詞,這個詞讓我很痛苦,跳槽是動物的行為,不是人的行為,人是選擇更快的交通工具,或者馬,或者航空母艦。我覺得是這樣的,該累的事情30歲之前完成,不要一輩子累。
主持人:你怎么能保證你30 歲之后就不累了?
黨:我在內資、外資、合資企業全做過了,那么這種小企業里面除了財務以外的職位,從銷售到CEO 我都做過,我大概知道每一個位置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企業是什么樣的狀態,我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朋友,那么我再挑選的時候會更理智一些。
成功是干出來的,不是選擇出來的
主持人:兩位專家怎么看頻繁跳槽?
智:頻繁兩個字耐人尋味,為什么一跳再跳呢?肯定是跳得不好所以再跳。從黨軍跳槽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新目標,但是每一次跳槽,都會給他在心理上帶來一些傷害,就是他很累。你頻繁跳槽,好像總在選擇成功,其實成功不是選擇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很多喜歡跳槽的人總是想通過跳槽選擇成功,等他跳到50 歲的時候,真的找到了,他的能力已經不足了。
主持人:頻繁跳槽的人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蔡老師作為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如果黨軍這樣的人到您那里面試,你會不會考慮他?
蔡:首先我要看他面試什么職位,如果面試公司的銷售經理,我可能會考慮一下;其次要看他每次跳槽是什么原因。如果我面試一個財務經理,可能不會考慮他。我不知道其他的公司怎么考慮,就我們公司來說,不太喜歡簡歷是一堆跳槽經歷的。
主持人:請兩位專家給我們歸納一下,導致頻繁跳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智:一個人到社會上謀職,我們稱之為職業需求,這種需求大概有六種,第一是為了收入;第二是尋個好的職位;第三是能干自己專業的事情;第四是在這個組織當中,能被人信任;第五是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第六就是所干的事情被社會普遍認同。一個人出來謀職,就是為了這六個元素。其實這六個元素再概括起來,只為了一個東西——自尊心。
主持人:如果在這六個元素中有一個到兩個元素缺失,是不是就會產生跳槽的念頭?
智:是的。
蔡:人們頻繁跳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面臨的誘惑太多了。這也是雙方面的,由于每個人都在頻繁跳槽,造成每個公司都在招人,我在這兒干得不好,還有機會去別的地方,就像黨軍似的,我在這兒做得不好,有的是公司找我,我去面試,在網上發一個簡歷就可以了。很多人都是抱著這種想法。
智:自尊心越強的人越容易跳槽,這是一個定論。
錨在一個可做十年的職位上
主持人:黨軍給大家介紹一下,頻繁地換工作,給你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么,比如說薪金、個人價值或者升職等等,你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黨: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太一樣,你剛才說的薪金、職位,反倒不是我換這些工作要考慮的問題,我考慮更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能長期做下去,起碼做十年以上的位置。
主持人:你頻繁跳槽,每一次跳槽有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
黨:我覺得達到了,比方說從做技術到做銷售,解決了生存的問題;到收入基本在北京算中上的時候,就開始尋找自我實現,去創業了,這也是我覺得很關鍵的方面。
主持人:2001 年你選擇了去讀書,我們知道,好多人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可能遇到一些壓力,為了逃避這種壓力,會選擇去讀書,你是不是處于這種狀態?
黨:當時我已經做了三個公司,管理上遇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個人在家里想,想了半天沒想明白,北大在中國算頂尖的商學院了,去那里可能有很多名師,有很多同學可以幫你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就想去上學了。
主持人:兩位專家怎么看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又去充電?
智:我以前做職業心理咨詢的時候,也遇到了不少像黨軍這樣的情況。充電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黨軍去北大讀書,我看他的名片上有一個頭銜,北大MBA,把這個印出來就是提高他的身價,通過讀書提高身價是中國人的習慣。
黨: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一個人的成功80%取決于他的環境,20%是個人努力,那么到全球最大的公司里,去中國最頂尖的商學院,你可以獲得盡快提升自己的環境,提升自己后,可以多做一些事情。
主持人:考研之后是不是順利地找到了下一個工作?
黨:不是很順利,因為我當時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面試一兩家,這樣面試有30 來家。但面試的這些家我都沒有去。
主持人:最終你意外地去了一家保險公司,為什么呢?
黨:那時候我覺得應該找一個起碼能做10 年的地方,長期做下去,我不能再換了,因為沒有時間了。
蔡:假如我個人面試你,你怎么能夠通過我看這個公司能活10 年?
黨:因為我當時應聘的職位基本都是公司的高層,面試官也都是公司的領導或者管技術的老總,那么通過跟他們的交談,包括事先對這個公司歷史、商業模式等各方面的了解,我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這個企業會不會做得更好,會不會長期做下去。
主持人:黨軍對現在的工作還滿意嗎?
黨:滿意。
主持人:那你有沒有醞釀著下一次跳槽,還是說你真想這樣做下去,10 年不變呢?
黨:我現在所在的公司再活10 年沒有問題,我自己再努力10 年也沒有問題。
主持人:兩位專家通過跟黨軍的對話,感覺到他還有沒有潛在的要跳槽的可能性啊?
智:現在的這家公司符合黨軍對職業的要求,黨軍的要求有兩條:一是收入要高,保險業顯然收入是高的;第二是比較自由,那么唯一可能導致他再次跳槽的,就是在做業務的過程中,碰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難,收入會降低,或者說,現在做保險競爭太激烈,要拿到別人的單子太難,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他還會跳。
主持人:再跳槽還能跳到哪里去呢,跳到什么樣的職位?
智:繼續往下跳,我想那是苦海無邊。
主持人:黨軍對自己的將來有信心嗎?
黨:有。
蔡:我認為很難看到10 年之后的事情,從黨軍的經歷來看,我預測他還會跳,但是我希望黨軍如果再跳的話,最好找到目標并做好心理上的準備,而不是這樣盲目地去跳,我感覺你還會去跳的,但是跳得什么樣就不好說了。
主持人:通過今天和專家的對話,黨軍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黨:我覺得跟兩位專家學了很多,以后工作要更加努力,盡量不被公司逼著去跳槽。
主持是什么?電視前的明星臉,電臺里的超級女聲和男聲,還有名、利,這些都成為主持人職業的代表符號,足夠耀眼,卻無法更深層次地代表這一職業的本來面目。
我們選取了幾位從業者,他們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從事主持工作,處在事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追求目標,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在享受著這一職業,不斷地認識自己,不在乎是否有二十萬年薪,或是上萬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