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貧富差距
許多對電力系統較為熟悉的人都知道,籠統的說電力系統的工資收入高容易讓人誤解,實際上,電力系統早已形成一個梯度式收入結構。
“供電的收入要比發電的高得多,發電的又要比電建的要好”,梯度的高端是年收入過百萬元的電力公司老總,中上端則是電力系統科級以上的干部,由于電力系統近年來普遍引入年薪制,在沒有參照標準的情況下,年薪制容易演變為負責人的變相加工資,知情人士透露:“一般而言正(副)處級一年30萬左右,正(副)科級15到20萬”。相比之下,梯度的底層則是月收入僅500且沒有養老保險的農電工。
電力行業人員這個備受關注的群體,同樣存在著驚人的收入差距。
工資單以外
按照早在1979年便已形成的工效掛鉤的原則,電力職工并不用擔心工資收入的不穩定,因為依據工效掛鉤原則,“工資總額同實現利稅和售電量符合掛鉤”,而電力行業的利稅和利潤是兩碼事,只要發出了電送出了電,就產生稅收,所以只要發電量還在增加,盡管可能最終利潤不高,卻不會影響電力行業的工資總額。
然而,一張工資單還并不足以反映電力系統收入的真實狀況,雖然相比很多行業,其整體工資的收入已相對較高,但仔細看來,“崗位工資,技能工資,工齡工資,工齡性津貼,夜班津貼和特殊工種補貼”這樣的工資結構是很正常也符合薪酬設計原則的。一方面是電力行業整體的虧損與低盈利狀態;另一方面是國家審計機關宣布80%的利潤集中在電力等五大壟斷行業,在電力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電價節節攀升與電力企業員工整體高薪的屢屢曝光,個中奧妙耐人尋思。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工資單以外的收入,電力職工每年可以拿到豐厚的入股多經的分紅,所謂多經,就是電力職工投資的多種經營產業,也稱為三產或輔業。一方面來說,電力辦三產本意是為了實現“減員增效”與“富余人員再就業”,因而一部分人員和產業應迅速實現向市場化的平滑過渡。然而在實際中,卻往往“一套人員、兩塊牌子”,三產即電力,電力即三產。三產對電力極強的依附性注定了電力成為其利潤的主要來源;而電力對三產極高的回報也使三產成為電力轉移利潤的最佳終端。
電力主營業務虧損而三產利潤極高已經成為電力行業改革的“中國特色”。由于電力行業的壟斷使得三產企業往往能獲得高額利潤,內部職工個人入股便成了分取利潤的最好手段。譬如,電網搞一個三產公司,生產電廠用的設備,電廠怎么能不給面子呢,而且,有的地方電網的三產干脆直接投資電廠,實行“后向一體化”,自己發電自己調度,想不賺錢都難啊。
而要理清電力與三產的關系,沒有強力的外部審計監管是無法做到的,不理清電力和三產的關系,員工薪酬水平的透明化恐怕也只能止步于工資單,無法從根本上實現薪金水平的制度化與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