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加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3.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經歷“兩部分合并起來”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理解加法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他是誰呀?
生:想。
師:(課件出示藍貓)好,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師:你們高興嗎?
生:高興。
(評析:“藍貓”是小學生熟悉和喜歡的卡通人物。用藍貓來開課,一上課就便學生的情緒進入一種興奮的狀態。這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又在無形中為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做了良好的鋪墊。]
師:(課件出示藍貓家里)讓我們跟著藍貓一起去它家看看吧!
師:你們看,藍貓家養了一些美麗的魚!(課件出示)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左邊魚缸里有幾條魚呀?
生:1條。(師板書1。)
師:右邊魚缸里有幾條魚啊?
生:2條。(師板書2。)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今天藍貓家要來一些客人,它想把家布置得更漂亮一些,所以想再去買一條魚。可是家中兩個魚缸里都裝著魚,又沒有空魚缸了,你們說怎么辦啊?你們能不能幫藍貓想想辦法啊?
[評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迫則思深矣!教師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氖圍,拉近了和小朋友的距離。]
師:想好后,就和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看看誰想的辦法好。一會我們請同學來匯報。
師:好,哪個小組同學想出好辦法來了?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生:我覺得可以把魚倒在一個魚缸里。
生:我覺得可以再去買個魚缸,或者去鄰居家借一個魚缸。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這么好的辦法來。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藍貓是怎么做的。(課件演示。)
師:藍貓去鄰居家借了一個大魚缸,可是這個魚缸這么大,帶到街上多不方便啊!而且,藍貓也搬不動,你們能不能幫藍貓再想想辦法啊?
生:把兩個小魚缸里的魚都倒進大魚缸,這樣就可以拿一個小魚缸去買魚了。
師: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師:大家猜猜倒在一起以后,一共是幾條魚啊?用你手中的小魚擺一擺。(生動手擺。)
師:老師剛剛看到了,同學們擺得都很認真。那誰愿意上前面來給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擺的?(讓學生上實物展臺展示。)
生:(邊擺邊說)把1條魚和2條魚合起來就是3條魚。
師:那是不是真的是3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就知道了。你們看。(課件演示:倒魚的過程。)
師:原來左邊有幾條魚?
生:1條。
師:右邊有幾條魚?
生:2條。
師:倒在一起是?
生:3條。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完整地說一遍啊?
生:把左邊的1條魚和右邊的兩條魚合在一起就是3條魚。
師:其實像這樣把兩部分合在一起,可以用加法算式來表示。(板書:加法。)
[評析: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學生的頭腦中對加法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師趁機通過生動直觀的課件展示,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奠定了基礎。同時,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最喜歡被表揚,教師用敞勵性的語言、肯定的語氣進行褒獎,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設置懸疑,建構新知
師: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剛才的這種方法列個加法算式呢?
生:1+2=3。(師板書。)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個算式,除了我們認識的數字以外,還有兩個符號:我們先來看這個“+”,想一想,它像什么?
生:醫院的十字。
師:你真是細心又善于觀察的好孩子,說得真好。它的名字叫“加號”。(板書:加號)在加法里面我們讀作“加”。讓我們一起來記住它好嗎?
師:我們冉來看一看,這個符號“=”,它又像什么呢?
生:像我們平時用的筷子。
師:你的想像真豐富!它的名字叫“等號”。(板書:等號)在加法算式里,我們把它讀作“等于”。跟著老師一起來書寫一下好不好?
[評析:把抽象的數學符號與實際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使其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師:加號和等號我們都認識了,誰能試著把這個算式讀一讀?
生:3加2等于5。
師:讀得真好!同桌互相讀一讀,看誰讀得好。
師: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1+2呢?
生:就是把1條魚和兩條魚合起來,一共是3條魚了。
師:誰能再來說一說?
生:把1和2合起來就是3。
師:他說得真好。我們一起來說一下好不好?
生:把1和2合起來就是3。
[評析:“學生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對加法的知識已經有了一點了解和初步的感知:作為教師不要抹殺他們原有的知識,而是適當地把他們引領到更高的境界:]
師:剛剛藍貓去買魚,現在已經回來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藍貓買回1條魚。(課件演示:藍貓捧進一條魚)它也想把這一條魚倒進大魚缸里。那你們說一說,要是倒進去了,大魚缸里該有幾條魚啦?
生:4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因為原來大魚缸里有3條魚,再放進去1條就是4條啊。
生:因為3再添上1就是4。
師:你們真聰明。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演示。)
師:那誰能來列個算式啊?
生:3+1=4。
師:老師想問問你們,這里的3表示的是什么呀?
生:表示大魚缸里原來有3條魚。
師:那這個1呢?
生:藍貓又買回來1條魚。
師:最后這個4呢?
生:原來的3條魚和藍貓又買來的1條魚合起來就是4條魚。
師:你們真聰明,說得很對!
[評析:從形象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從抽象的數學知識回歸到現實的具體情境中來。這既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又使他們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數學來自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師:(課件出示:4只小兔)在藍貓的精心準備下,客人們都來了,它們是誰呀?
[評析:每一個環節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給他們以新鮮感,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生:小兔子。
師:那你們仔細看看,來了幾只小兔子啊?
生:4只。
師:你們看,又趕來一只,它遲到了(課件出示:又來一只兔子)。你們再仔細看看,藍貓家一共來了幾只兔寶寶啊?
生:5只。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現在你就和小組的同伴們互相說一說吧。(小組討論。)
師:現在準能來說一說?
生:原來有4只小兔子,后來又趕來1只,合起來一共就是5只小兔子。
生:4和1合起來就是5。
師:誰能來列個算式呀?
生:4+1=5。
師:(板書:4+1=5)老師想問問你們,你是怎么知道等于5的呢?
生:因為4和1合起來就是5啊!
生:4再添上1就是5。
生:我把小兔子數一遍,1、2、3、4,接著再數一只就是5啦:
師:同學們真聰明。
[評析:把鞏固知識的練習巧妙地融入游戲中,讓學生在游戲中練習、思辨,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間游戲
師:客人們都到齊了,他們一起歡快地唱起來,跳起來,讓我們也跟著他們一起跳起來吧!(師生一起活動。)
[評析:在唱唱玩玩之中,學生忘掉了一節課的疲勞,課堂又掀起一個高潮,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華。]
四、實踐運用
師:同學們,大家跳得這么歡快,連草地上的花兒都張開了笑臉。(課件演示)你們看,先開了幾朵呀?又開了幾朵呀?一共開了幾朵花呀?你能完整地說一說嗎?
生:草地上先開了2朵花,又開了3朵花,一共開了5朵花。
師:誰能看著這幅圖來列個加法算式呢?
師:大家歡快的舞蹈,不僅使花兒張開了笑臉,還把美麗的蝴蝶姑娘吸引來了。你們看,飛來了幾只蝴蝶呀?(課件演示。)
生:3只。
師:又飛來幾只呀?
生:2只。
師:那一共飛來了幾只蝴蝶呢?
生:5只。
師:誰來列個算式?
生:2+3=5。
師 :你說得真好。藍貓為了歡迎兔寶寶們的到來,特地準備了精美的食物。你們看!(課件出示:青蘿卜、胡蘿卜、白菜。 )
師:小朋友們,你們仔細觀察一下,藍貓都為兔寶寶們準備了什么食物,誰能說說?
生:白菜、青蘿卜、胡蘿卜。
師:那你知道各種食物都準備了多少個嗎?你能來列個算式嗎?
生:我說白菜,2+2=4,一共有4棵白菜。
生:我說青蘿卜,4+1=5,一共有5個青蘿卜。
生:我說胡蘿卜,3+2=5,一共有5個胡蘿卜
師:藍貓送給每個小朋友一幅精美的畫,就在你們的書桌里,快點拿出來看看吧!你們喜歡嗎?看著手中的畫,小組提一個加法問題:
師:誰給大家說說你的畫上是什么,并且再提個有關加法的問題。
生:我的畫上,左邊是3個足球,右邊是2個足球,你們知道一共是幾個足球嗎?
生:一共是5個足球。列算式是:3+2=5。
五、結束
師:這真是快樂的一天啊,兔寶寶們要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讓我們也一起踏著歡快的音樂回家吧!(播放音樂。)
總評:
從整節課看,教師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做了精心的設計,不僅考慮了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更注重了學生學習行為方式的改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教學時,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不僅如此,教學中教師還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富有趣味化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始終在民主、平等、寬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課堂教學中,教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游戲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好動是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利用這一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使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活而有序、活而不亂、活而有趣。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讓學生觀察熟悉的情境,交流、參與游戲等活動,使他們體驗并感知了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學生認識“十”、“=”,會讀加法計算,會根據直觀圖計算5以內的加法。本節課培養了學生動手、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本著突出教科書編寫的原則:生活性、趣味性、活動性、過程性、科學性、開放性。著重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把握課程目標;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和師生交往的過程;有開發的意識和責任感,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個性化的鼓勵性語言;盡量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力求體現以下特點:倡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呈現兒童的數學;“玩”中學數學:重視與生活的聯系。整個教學培養了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他們體驗到數學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