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不是在預設“教案”,而是在預設一個如何落實“三維目標”的“學案”。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我們不是要強迫馬飲水,我們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是“把馬引到水邊”。而文本正好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在挖掘文本意義的過程中,也就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發展。那么,課前教師應如何挖掘和利用文本資源呢?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兩點:
一、認真鉆研教材,做文本的知音
教師要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之前首先認真地與文本對話,這種對話越深入越好。教師自己有了一番深切的感悟,一番真情的感動,才能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引導者。例如領悟文本的基本意義,即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疏理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重點、難點和語言特點。哪些地方畫龍點睛,蘊含豐富,可仔細體味;哪些地方留有空白,可馳騁想像;哪些地方詞句精煉,值得咀嚼推敲等等。有了這樣一番鉆研,對文中學生人文精神和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在哪里,三維目標如何有效整合就做到了成竹在胸。文本鉆研了,再思考哪些地方該拓展相關教學資料。這些資料有的可以作為課堂中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例如,我在設計《盧溝橋》一課的教學時,就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盧溝橋為什么這樣堅固,以致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呢?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道:是因為“一個橋墩肩挑雙拱,拱拱相聯,共同承受橋的負重”。除了這個原因外,我在課前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盧溝橋的橋墩設計非常科學,橋墩迎水一面呈流線形向內收進,水流過橋墩呈分散形流出,就減輕了對橋洞的沖擊力,這種設計在當時世界是十分先進的。這個內容的補充,就避免了只是鼓勵學生提問題,談感悟,而忽視教師自己積極參與的傾向。因為教師的提問和必要的講解是“導”的體現,是把握學生學習方向,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在課堂上,我又通過畫圖幫助學生理解“呈流線形向內收進”的意思,讓學生體會到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精心設計教案,做學生的知心人
“課標”要求我們不要“教”教材,而是要創造性地“用”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具有重新整合教材目標的能力,具有大膽取舍教材內容的魄力,具有打破單一課程評價標準的膽識。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有三個方面,即文本內容、“課標”的三維目標和學生的基礎與學習需求。確定教學內容是對文本進行取舍,加工提煉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預設的重點應落在文本的重點、難點處,或是文本言簡意賅所留下的空白處。因為這些地方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提供了廣闊空間,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成為課文空白處的補充者,課文矛盾處的質疑者,課文錯誤處的發現者,課文余興處的回味者……例如,我在教學《母親的眼淚》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個性化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體驗母燕和雛燕深厚的母子親情,大家都被母燕的偉大、無私的母愛所感動。在此基礎上,我又為學生創設了想像的空間,想像一下明年春天雛燕見到母燕后的情景。許多同學都想像出了非常感人的情景。因為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母燕讓風給雛燕捎信去,讓雛燕一定要小心黑貓,不要讓黑貓叼去。其中有一位同學就想像出了這樣的情景:母燕最擔心的那只黑貓,不僅沒有傷害雛燕,還被母燕的那種偉大、無私的母愛所感動,和雛燕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了,照顧并且保護著小雛燕。多么賦有創造力,想像力啊!我被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所震撼!于是,我抓住這個教育的最佳時機,順學而導,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你們從出生到現在也許還沒有體會到母親對你那種無微不至的愛。其實,母親為我們做的每一件小事都體現著母親對我們的關愛。現在讓我們想一想,母親為我們做了哪些看起來是微不足道,卻又飽含母愛的事呢?你想對媽媽說些什么呢?”學生在邊回憶邊敘述媽媽關心自己的生活瑣事時,有的同學已泣不成聲。我想教師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智者,擁有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火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馬家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