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不一定快樂
家長開放日那天,我教學“分數的意義”一節。孩子們興趣盎然,教室里小手林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課進行了一大半,我突然意識到還有個別學生始終沒有回答問題。很多特級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特別關注被“遺忘的角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嗎?于是我問:“誰還沒有回答過問題?請舉手。”
“刷”!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平時從不舉手發言的小杰同學,本來很自然的小杰漲紅了臉,慢吞吞地舉起了手。
我有意識地讓他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他總算答對了,盡管有些吞吞吐吐,但我還是毫不吝嗇地表揚了他。課后,小杰的媽媽激動地說:“謝謝老師給小杰機會!”
“老師,下次我先舉手您再讓我回答問題好嗎?”小杰很不情愿地說。我心里一驚。是啊,就因為我一句“誰還沒有回答過問題”,讓他暴露在大庭廣眾面前,眾目睽睽之下的難堪,遠遠超過答對問題得到的廉價表揚。這我怎么沒想到呢?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自以為是最高明的設計,卻成了這一堂課最大的敗筆。
反思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又有多少這樣不愉快的“給予”呢。學生的作文經過老師的幾次“大手術”,早已面目全非,在某報刊發表后卻大肆宣揚,好像培養出了一位“大作家”。而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實質性的提高了嗎?他們又能得到多少真正的樂趣呢?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說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親愛的老師們,在“給予”學生時先要捫心自問:“你尊重學生了嗎?你能為學生帶來真正的快樂嗎?”
(山東省昌樂縣唐吾鎮北唐吾小學楊樹軍)
用“臘”和“冬”對嗎?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痹诮虒W“年、月、日”的課堂上,常會聽到學生唱起這首歌訣。這首歌訣合轍押韻,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但歌訣里使用的“臘月”和“冬月”,正確嗎?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臘”的解釋是:“古代在農歷十二月里合祭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也叫臘月?!倍鴮Α岸隆钡慕忉屖牵骸岸率寝r歷十一月”。
教材中所教的是國際通用的“公歷”,也就是“陽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而我國的“農歷”,又叫“陰歷”,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歷”,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來定的。每月29天半左右,為了便于計算,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它的一年要和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合得上,但是一個月30天或者29天,十二個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365天少十一、二天。為了補一年相差的天數,于是規定農歷每二、三年左右要加一個閏月。
由此說來,冬月、臘月均表示農歷的月份,和我們教材中的陽歷十一月、十二月“風馬牛不相及”??!不知道當初是誰第一個發明并使用了這個歌訣,而后來的人也是只顧著使用,卻從沒去考慮這首歌訣到底有沒有知識性的錯誤。
我查看了新編的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中還有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睍羞€有注釋“臘:這里指臘月,就是十二月?!爆F在這種錯誤的叫法該休矣。
(海林市山市鎮第二小學 吉學彬)
讓畫畫走進英語課堂
一年級的學生對畫畫特別感興趣,所以,在英語課堂中,我經常給學生創造用彩筆回答問題的機會。
案例一:在學習表示顏色的單詞時,我用英語說出物品的名稱和顏色,讓學生用彩筆畫出并涂上顏色。如:“Draw an apple. Colour it red/yellow/green.”(畫一個蘋果,把它涂上紅色/黃色/綠色。)
這樣的練習既滿足了學生畫畫的興趣,又達到了學習單詞、練習聽力的目的,可謂一舉三得。
案例二:“Location”(位置)一課內容枯燥,學習難度較大。如何將枯燥的東西趣味化?我又想到了畫畫。我先把一種物品分別放在另一個物品的不同位置(上面、下面、里面),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單詞“on, under, in”,然后讓學生聽錄音畫出物體所在的不同位置。
如:
A banana is under the book.
香蕉在書下面。
Colour the banana yellow.
把香蕉涂上黃色。
Colour the book pink.
把書涂上粉色。
鮮艷的顏色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新知識。最后小組合作,比一比、說一說,看誰的作品完成得好,誰涂的顏色最多、最漂亮。學生踴躍發言,互相補充,完全處于一種和諧、互動的學習狀態中。
(肇源縣第五小學 馮麗娜)
語文教學中的\"三寶\"
一、要扎實訓練
新課程實施至今,有些教師對“訓練”二字仍諱莫如深,似乎一提訓練就有違背新課程之嫌。這完全是一種誤解。以寫字為例,如果不訓練,就不可能把字寫得美觀、漂亮,如果訓練程度不夠,還可能連字都不會寫。
二、要重視積累
積累,需要讀背,需要反復練習,有點強制的味道,這與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似有矛盾。正是這種理解上的偏差,使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抓積累不那么理直氣壯,且有淡化的苗頭。其實關于語言積累,古人早為我們留下大量內涵豐富的論斷,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說法,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積累,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
三、要加強實踐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創設語文實踐環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豐富語文實踐的經歷,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就可以捕捉一切機會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聽寫詞語——為學生積累語言;背誦精彩片段——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積累規范、優美的語言等。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中心小學 吳碧霞)
教學中應注意“實踐性”和“需要性”的訓練
1.實踐性內容。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等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培養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進行調查采訪,然后讓他們寫一篇小通訊。很多學生對市場的情況做了如實記述,如“商品種類繁多”,“秩序混亂”,“菜價低菜農愁”等。
2.需要性內容。根據學生當前的需要或學生正關心的話題來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如六年級時,很多學生都互寫留言。這時可開展一個《贈你一言》活動課,讓學生收集和撰寫一些富有人生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妙語。
(浙江省桐鄉市鳳鳴天女中心小學潘學英)
教你提高教學能力“三招”
為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很多教師熱衷于觀摩名師的課堂教學、聆聽專家報告、參加業務培訓等教研活動,這無疑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但同時,教師也不妨從自身內部因素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自己的教學過程,“診斷”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與名師“合影”
古代書法家練字都需經過“臨帖”過程,然后“出帖”,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教學也一樣,教師可以選擇一位適合自己的名師,像“臨帖”一樣反復揣摩名師上課的教學錄像。模仿名師的方式可以是局部模仿,也可以是整體模仿;可以是技能的模仿,也可以是機智的模仿;可以是結構、語言等外部形式的模仿,也可以是教學意念、風格等內部精神方面的模仿。模仿一般要堅持一段時間,經歷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真正領會名師獨特的教學意念和精神。
向同事“取經”
與名師相比,同事的教學水平當然要低得多,但每位教師經過幾年的實踐,一般都有自己的專長,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所以,教師必須虛心、留心,善于發現別人的真“經”。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進行比較,充分認清自己的短處和不足,一定會有所收獲。
同學生“聊課”
學生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最有發言權。同樣,評價一節課的關鍵也在于學生是否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同學生“聊課”,主要了解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參與度,是不是每位學生都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不同程度地得到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體驗等;二是情趣方面,即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真正調動起來,學生是否有一種學習愉悅感和滿足感。教師只有通過“聊課”,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才能使所有的學生喜歡自己的課。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上會中心小學夏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