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者 寧安市東京城鎮中心小學 張艷
評析者 寧安市東京城鎮中心小學 張改榮
教學內容:小學科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
教學流程:
師:同學們好,今天老師又帶來了一些物品要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生:想。
師:老師已經把帶來的物品都放在你們的桌子上了,打開來看看吧!
生:(動手打開小盒子)是磁鐵。
師:你們能根據形狀給這些磁鐵起個名字嗎?
生:條形、環形、馬蹄形磁鐵。
師:你們都在哪些地方見過它們呀?
生:文具盒上、小喇叭上、電話上、指南針上。
師:下面我給同學們介紹幾個應用磁鐵的物品。(播放錄像。)
[簡評: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了解磁鐵的特點和用途,為下面研究磁鐵的性質做好鋪墊。]
師:同學們都認識這些磁鐵了,那么你們知道它們都有哪些性質嗎?請同學們都來猜一猜。
生:磁鐵有磁性。
生:磁鐵能吸東西。
師:好了,為了證實同學們猜得對不對,我們就用實踐來證明吧。首先我們先來驗證一下磁鐵的不同部位的吸鐵本領是否相同?
(實驗用具:用磁鐵吸回形別針,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師:小組共同完成實驗,然后向大家匯報你們的實驗結果。
[簡評:磁鐵能吸鐵的性質大家都知道,但對于不同部位磁性不同的特點卻是許多學生不知道的。所以教師在本環節采用先質疑后驗證的方式讓學生來探究,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欲。]
生:我們發現磁鐵的兩端吸鐵的本領是最強的。
師:你們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嗎?
生:是的。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每種磁鐵都有磁力最大的部分,我們把這部分就叫做磁極。那么每塊磁鐵有幾個磁極呢?
生:兩個。
師:對,有兩個。那么磁極怎樣指示方向呢?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我們把一塊磁鐵懸掛起來,觀察靜止的時候磁極指示的方向。
(生動手操作。)
生:一端指向北,一端指向南。
師:好,那么我們就把指向北的一端叫北極,用字母“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南極,用字母“S”表示。
[簡評:通過上面的實驗結論總結概括出磁鐵磁性最強的部分分別是南極和北極,從而也就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到磁鐵兩極的特點。]
師:我們知道了磁鐵有兩個極,那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當兩塊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嗎?先猜一猜,再試一試。
生:我猜可能會粘到一起吧?
生:不對,我們猜不會粘到一起。
師:要想知道誰猜對了,還不趕快動手試一試。在你們的桌子上有一張記錄單,請同學們邊實驗邊填寫。
(生動手操作后匯報,老師巡視。)
[簡評:學生已經完全投入學習,學生的求知欲也被激發起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了。在這樣的狀態下教師循序漸進,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新知的熱情,從而使活動效果更加良好。]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小小的實驗,請大家看一下。(播放錄像。)
師:我們的結論是一樣的:“磁鐵的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
師:人們根據磁鐵的這些性質制成了指南針,幫助人們來辨別方向。同學們,你們對指南針了解多少呀?
生: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生:指南針總是一頭指南,一頭指北。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這里有一個關于指南針的介紹,請同學們一起來看一下。(播放錄像。)
師:同學們看了這段錄像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我為我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
師: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努力學習吧!
[簡評: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評:
以活動為主體是科學課的顯著特點,本節課的活動較多,研究的問題層層深入,要想讓本節課完成得比較成功,首先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導入時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從生活中去發現磁鐵,了解磁鐵,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再進一步質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切。這時教師給學生一個親身經歷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驗證想要知道的一切。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就這樣自然形成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喜悅的笑臉,活躍的身影。
本節教材內容的安排是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不斷深入探究。磁鐵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過理性的分析,只是簡單地知道磁鐵有磁性,能吸東西,除此以外可以說是了解不多,那么要想讓學生了解的更多,就要通過科學的研究來獲得準確的結論。
學生在自己的研究中理性地分析和觀察,同時還要排除一切錯誤的結論,不斷調整思路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是一個真正的“動手做”的過程。這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種考驗,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學生是在體驗著一個激情滿懷、無比輕松的活動過程,每一次實驗都是在全體組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這其中會有分歧意見的爭論,對其他小組研究成果的評價,又有達成共識的默契。學生從中既體驗了成功的喜悅也體驗著失敗的教訓,但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成長得更快、更好。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顯示出了良好的科學素養,這些素養的形成是在新課程“科學”課中教師長期的熏陶下逐漸培養起來的。綜觀本課,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強烈的探索欲望,課堂氣氛活躍,但活而不亂,這和平時的教學訓練是分不開的。
讓學生在探究中相互傾聽、相互質疑、相互交流、思維相互碰撞,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發展,這是科學課的追求,是所有課堂教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