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的、親近的、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課堂,使他們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成功的喜悅感。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 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
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他們自然地接受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教師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做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生活空間中充滿著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例如,教學“求平均數”練習時,我設計了一道能力題:某電視青年歌手大賽,7個評委給歌手張燕的評分是9.5、8.6、7.5、7.8、8.9、9.2、9.4,這位歌手平均得分是多少?全班有49人列式計算都是:(9.5+8.6+7.5+7.8+8.9+9.2+9.4)÷7 = 8.7(分),只有1人的答案為:(8.6+7.8+8.9+9.2+9.4)÷5 = 8.76(分)。問題出來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爭論,為什么會有這兩個不同的答案?設計這個內容就是讓學生了解某些大賽總要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的數學事實,引導孩子們去發現、掌握生活中的數學。這樣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引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關注,提高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 應用題訓練“生活化”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2000年我市農村的土地承包15年的合同到期了,新一輪的“分田分地”問題出現了。有位老農承包了一大片形狀不規則的農田,田地間田埂縱橫交錯。(出示圖片)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你用什么方法幫他計算出這片農田的總面積。問題二,這位老農每天都要到他的農田中去走一趟,看看莊稼的長勢,請問他能否一次不重復地走遍每條田埂。如果不能,該怎么走最省時間?問題三,老農從田埂甲繞到田埂乙,可以怎么走,哪條路最近?其中的問題二,就是用到了數學中的拓撲學中的一筆畫原理,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使他們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工具的價值在于應用,在應用中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與客觀世界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意義,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打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
例如,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元、角、分”后,一位教師利用學校離農貿市場很近的有利條件,決定增加一個教學課時,設計了用兩節課的時間,帶學生上市場購物活動。教師規定:每人用一元錢購兩件或兩件以上的文化用品,必須用完一元錢,同時記下物品的價錢。回校后,進行購物整理,清算賬目,并評出“購物小主人”、“市場小主人”若干名。雖然,教學時間占得多了點,且學生在購物過程中也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在這一次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發展。同時,這也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他們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體驗數學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