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者 佳木斯市第二十小學 王錦華
點評者 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 高明珠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流程:
一、看一看,描一描
(播放課件:美麗的葉子圖片。)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一只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小螞蟻是怎么畫的?
生:小螞蟻從葉柄開始繞著樹葉的邊畫一圈,最后又回到葉柄。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么畫的?
生:小螞蟻從葉柄開始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后又回到葉柄。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師:有幾片漂亮的葉子已經飄進你桌面上的信封里了,快找出來!
師:請你們選出一片喜歡的葉子,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外形來!(生活動,師巡視。)
師:有同學描好了,可以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描的?
(師指導:從起點出發,沿著邊線畫一周,再回到起點,就能畫出一片漂亮的葉子來。)
師:剛才你們通過描一描,畫出了葉子的一周,我也想試試看,可以嗎?(師畫樹葉時出現兩處錯誤:畫離邊線,沒回到起點。)
師:孩子們,我畫得對嗎?
生:老師,您在畫樹葉時,離開了樹葉的邊線,而且沒有回到起點,所以您畫得不對。
師:謝謝你,你的提示我記住了。大家看我這回畫得對不對?(對了。)
【評析: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看到了樹葉一周的長度,為學生理解周長做好鋪墊。學生在動手描樹葉外形的過程中,對樹葉的一周有了初步的感受。】
師:(出示課件)除了樹葉以外,生活中還有許多漂亮的圖形,你也能描出它們的邊線嗎?誰能指出它的邊線?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學生活動。)
師:說說你描了什么圖形,是怎么描的?(生答略。)
師:(出示一名學生畫的圖形)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師:一個封閉的圖形,從一點出發,沿著邊線繞一周,再回到起點,這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評析:為學生提供其他的幾何圖形材料,讓他們自由選擇任意一個圖形,描它的外形,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一周”的感性認識,從而引出“周長”的概念。】
二、找一找,摸一摸
師:剛剛我們描出了平面圖形的周長,在我們周圍有許多物體,它們每一個平面上都有周長,快找找看,找到了用手摸一摸。
(學生自由活動后匯報交流。)
生:我摸了課桌面的周長。
生:我摸了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師:其實,我們身體上也藏著周長,誰找到了?
生:我們腰的一周的長度 。
師:腰一周的長度叫腰圍。
生:我的頭一周的長度。
師:頭一周的長度叫頭圍。
……
三、量一量
(一)量物體的面的周長。
師:同學們找到了這么多物體面上的周長和身體某部分的周長,你猜猜它的周長大約是多少?(指名說)猜得對不對呢?我想準確地知道它的周長,該怎么辦?
生:量一量,算一算。
師:我們選擇一個物體或是身體的一部分,測量它的周長。你先想想,要量什么并估計一下大約是多少。(學生測量。)
師:請同學們說說測量的方法和結果。
生:我用皮尺量,課桌面的周長是20 分米。
生:我用直尺量,鉛筆盒面的周長是54厘米。
……
(二)測量并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
過渡:聽說同學們學會測量周長了,有一些平面圖形著急了,它們也想知道自己的周長,想請大家幫忙,你們愿意嗎?
1.出示學具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圓、五角星。
師:用什么辦法能知道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呢?
生:用尺子量出邊的長度加起來。
生:用線繞一圈,再量出線的長度。
師:請各小組合作測量,算出圖形的周長。(小組活動。)
2.匯報:
(1)師:誰想介紹自己的方法和結果?
生:我們用尺子量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加起來是36厘米。
生:我們用尺子量出長方形的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再乘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長方形的周長是54厘米。
生:我們量出梯形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是35厘米。
師:哪些小朋友研究三角形的周長?老師請其中一個小朋友來匯報一下。
生:我是用直尺來測量它的周長的。
師:說一下怎么量的?
生:用直尺的零刻度對準它的一個頂點,量它的一條邊長有多少,然后再量另外兩條邊。最后把三條邊長加起來一共有幾厘米,就是它的周長了。
師:你們同意嗎?
生:(齊答)同意。
師:她給我們想了一個好辦法,三角形的周長,用直尺就可以量出來。那么其他的圖形呢?
(2)師:五角星誰研究了,你是怎么量的?說給大家聽聽。
生:我先用線沿著五角星的邊緣繞一周,然后再量線的長度。(學生黑板演示。)
師:他要這樣繞過來繞過去,麻煩了一點,誰有不同的想法嗎?你想聽別人的意見嗎?
生:想聽。
師:他這個辦法可不可以?
生:可以。不過我還有一種辦法。我先用尺子量出它的一條邊有5厘米長,五角星的10條邊長相等,我用10乘5等于50,我就知道它的周長是50厘米了。
師:你覺得他的方法怎么樣?
生:簡單,不容易錯。
師:你為什么只量1次就可以了?
生:五角星的十條邊都是一樣長,我量出一個是5厘米,再乘10就可以了。
師: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你很會學習。
(3)師:你們是怎樣測量這個圓周長的?
生:拿一根繩子,把它繞到圓上。
師:怎么繞的?
生:把繩子一端放到這一點,然后把線繞回到開始那一點。最后再用直尺量一量線有多少厘米。
師:我明白了,他剛才說,從這兒開始就到這兒結束,那我們在這兒做個記號。(師演示。)
生:如果沒有長尺的話,就把繩子對折起來用短尺量。
師:完全可以的。有沒有用其他方法的同學?假如我只給你一把尺子,沒有給繩子,誰能想個好主意,也能夠測量出這個圓形的周長?說說看。
生:可以把直尺放到中間來,橫著量里面有多長,再豎著量里面有多長,然后將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它的周長。
師:你們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這樣是不可以的,不過老師告訴你,以后到了高年級學了計算方法,利用這條線段還真能計算出圓的周長,其他同學想到了什么好主意?
生:在圓上做個記號,把圓立起來,記號對準0刻度轉一圈,轉到做記號的地方,最后記號對準的刻度就是圓的周長。
師:她的辦法多奇妙啊!我們一起再來看看。(課件演示)這位同學能站在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具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學習品質。
師:我們不僅可以用線量的方法,還可以用在直尺上滾一滾的辦法來測量圓的周長。
(4)師:看來在測量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的時候,還真有訣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樣的辦法,你發現了嗎?把你的發現跟小組同學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后匯報。)
生:量樹葉的周長可以用繩子。
師:你能說的明白一點嗎?哪一類的用繩子量比較合適。
生:柔軟的東西用繩子量。
師:有一種工具既能夠代替直尺也能夠代替繩子,你知道是什么?
師:那么誰還能來簡單的說一說,像這樣的圖形,我們一般可以用……
生:有直線的可以用直尺量,有曲線的可以用線或軟尺量,像圓形這樣的,可以在直尺上滾一滾。
【評析: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自主選擇喜歡的測量方法,并在小組交流中說一說測量的過程。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樂學、愛學的情感體驗。】
四、想一想,試一試
1.師:(出示課件)螞蟻王國要組織一次長跑比賽。這是他們的跑道,如果他們奔跑的速度是相同的話,你覺得哪隊能贏?為什么?說明理由。(生自由發言,意見不統一。)
師:看來無論支持誰,都是以兩條跑道的長短作為依據的 。看來你們都難以說服對方,你們可以用桌上的小棒擺一擺,想辦法證明自己的觀點。可以個人獨立解決,也可以幾個人一起研究。(學生活動。)
師:發現什么了? (生回答,師電腦演示。)
2.師:別著急,第二場比賽開始了,這回誰能贏呢?想辦法說服對方!(有的學生自己動手拼擺,有的同桌或小組合作。)
(生用不同方法說明。略)
【評析:平移的方法,孩子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學生自己動手拼擺再加上教師采用電腦演示很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點。】
五、總結
師:周長不僅能幫助我們解決小螞蟻的問題,生活中還有很多問題也要周長來幫助我們解決。比如,買褲子,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腰圍;做門框要用周長求出用多少木料等。 你們一定喜歡上了“周長”這個新朋友,下課以后去找一找它,把它介紹給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吧。
總評: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本節課,教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看樹葉、描樹葉”等生活情境來提出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教師引導學生到生活中找周長、量周長,為小螞蟻解決生活問題等,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周長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學會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
2.學習過程自主化
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看、描、摸等,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習慣。同時,通過合作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融會貫通,從而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3.教學過程活動化
課堂上,學生多次的實際操作,交互式的合作交流,還有延伸到課外的實踐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活動中完成。既適應了孩子愛動的天性,又使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經歷了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從中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讓課堂真正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