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浮不起來的馬鈴薯。
教學片段一:
教師拿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讓學生猜測:把這兩個馬鈴薯放到水槽里,會沉還是會浮?
學生的猜測有三種情況:大的沉,小的浮;兩個都沉;兩個都浮。多數學生認為跟馬鈴薯的大小、輕重有關。
師:多數同學認為跟馬鈴薯的大小、輕重有關,是這樣嗎?現在我們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1號水槽里(清水),再同時放到2號水槽里(鹽水),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請你們仔細觀察。
教師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入1號水槽里,都沉下去了;又同時放在2號水槽里,大的剛剛浮起來(懸浮),小的沉下去了(本應該兩個都浮上來)。教師有些慌,急忙把小馬鈴薯拿出來重新放,結果同上。教師不知所措,說:“小馬鈴薯可能壞了,我們不看小的了,只看大的吧。”
教學片段二:
師:為什么馬鈴薯在清水中沉,在鹽水中浮呢?
生:“鹽水的浮力大”;“鹽水咸”;“鹽水重”……
師:這位同學說鹽水比清水重,那我們來驗證一下。
教師分別用量筒從1號水槽和2號水槽里量出同樣多的清水和鹽水,倒入兩個同樣的玻璃杯里,然后把兩杯水放在天平的兩端。結果天平趨于平衡,沒有出現教師預想的實驗效果。這時,教師彎下腰細看了看指針說:“指針還是偏向鹽水一端。”并叫兩名同學到前邊看指針的位置。下邊的同學有的說看不見,有的小聲議論著什么。
案例二:破碎的橡皮泥。
教學片段:一位教師上《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橡皮泥,你們能改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嗎?
學生討論,然后匯報本組的實驗方案。接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實驗,教師各組間巡視。學生把橡皮泥捏成塊狀放在水里沉下去了;當學生想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餅狀、碗狀或船狀時,問題出現了。橡皮泥粘性不夠,捏不成需要的形狀,而且放入水里掉渣,甚至碎了沉入水底。教師提示學生不要著急,捏好后再放入水中。結果六個小組,只有一個小組的實驗成功了,因為使用了美術課用的橡皮泥。
案例三:煮不熟的玉米粒。
教學片段:一位教師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課。
師:你們想用什么方法把生的玉米變成熟的玉米?
生:燒、烤、煮、油炸……
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煮玉米和烤玉米的工具,請各小組自己選擇用哪一種方法。
(有五個組選擇了烘烤的方法,四個組選擇了煮的方法。教師投影出示:煮玉米和烘烤玉米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接下來學生開始活動(這時本節課只剩十分鐘時間了)。活動結束,烘烤玉米小組的同學臉上帶著勝利的喜悅,吃著玉米花說:“真香!”水煮玉米小組的同學很沮喪,很失望,因為玉米根本沒有發生變化。
對以上案例的分析與思考:
案例一:教師準備的鹽水濃度不夠。教材安排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看到分別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入兩個水槽中,在第一個水槽中兩個都沉下去,在第二個水槽中都浮起來,說明馬鈴薯的沉浮和它本身的大小、輕重是沒有關系的,引起學生對自己原有解釋的質疑。可是因為實驗效果不佳,影響了這一目的的達成。也正是因為鹽水的濃度不夠導致了“鹽水比清水重”這一實驗的現象不明顯,學生根本看不清天平指針的細微差別,使他們難以認同實驗結論。
案例二:橡皮泥質量不佳。橡皮泥是教師從超市買來的,因為課前沒有實驗,所以根本沒想到是假冒偽劣產品。教師在巡視時,仍認為實驗不成功是學生操作問題,直到有一組使用美術課的橡皮泥實驗成功時,教師才意識到是自己給學生提供的實驗材料出了問題。可是時間已經流失了,教學內容沒能完成。
案例三:教師沒有煮玉米的經歷,以為十分鐘就可以煮熟玉米。事實是:嫩玉米需要1小時左右,成熟的玉米需要兩個小時左右。這個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告訴學生煮玉米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讓學生在課外進行。這樣全體學生都可以親歷烤玉米和煮玉米,觀察玉米從生到熟的過程。
三個案例的問題都在于教師課前只準備了實驗材料,而沒有運用這些材料親自進行實驗,想當然地認為實驗效果不會出差錯,所以導致了課堂上實驗的失敗,也導致了教學的失敗。
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
1.教師備課問題。
這是新課改中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新課程強調教師不能對課堂教學進行過度預設,要為課堂教學的生成留有空間。但是這不能理解為新課程允許教師不充分備課。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準備之課,是科學而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準備充分越是預設得好,也越是生成得好。反之,越是倉促、草率、過于自信,越是不能很好地預設和生成。因此,新課程不是不要備課制度,而是要重建新的備課制度。
科學教師課前不僅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還要做好充分的實驗準備。這里所說的“實驗準備”是指實驗材料和實驗操作的準備。實驗準備是科學課特有的一項任務,為了實驗的成功,首先要準備有結構的探究材料;其次,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都要預先做一遍,以便及時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避免在課堂上出現不應該的失敗。
2.細節決定成敗,不可忽視。
教學細節雖小,但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中的意義和價值,卻舉足輕重。細節彰顯科學品質,細節也決定成敗。以上幾個案例的教者只準備了實驗材料,而忽視了驗證這些材料的實驗效果這一細節,最終導致教學失敗。同時教師不嚴謹的科學態度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所以,教育無小事,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來說,細節是素養的基石。每一位教師都應關注教學的細節,只有從教學的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多實踐,才能使教學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
(作者單位:阿城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