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孩子的家庭,如同失去了太陽和月亮,沒有了四季的變化,冷暖的感知,更為悲哀的是,甚至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動力,所以在修改獨生子女政策的時候,是否能增加一些人性化的考慮”
——四川讀者
遭遇違章
學會車輛駕駛技術后,對于文明行車,雖然做得不是最好,但不該闖的不闖、不該停的不停、不該快的不快等交通法規完全遵守,并常常引以為榮。但真沒有想到,一向自認為做事認真的我,一不小心,還是“誤入歧途”,犯了簡單的錯誤——違章行車,走了原本只能單行的道路。
那天下午,駕車外出,為了節約時間,就從一條沒有任何禁行標志的市場小道前行,準備轉到位于大路口的農業銀行辦事。一路上暢行無阻。剛到大路口,還沒有停車,一名交警就走上前來,很標準地說:“這條路是單行線,違反了禁令標志,請把車停好,接受處罰。”于是,老老實實地停好車,跑到交警的摩托車旁,一邊乖乖地把駕照和行車證交過去,一邊借機尋找“解脫”的理由:“這條路怎么會是單行線,既沒有禁行交通標志,也沒有路標指示線,何況還有車輛在路邊停放。”“罰款二百元。”交警不知是否聽見了我的自言自語,頭也不抬,只顧填寫罰單。轉眼一看,旁邊還有其他車輛“排隊”被罰,看來這并非只是我“疏忽大意”了。
郭云蛟(安徽)
危險的錢塘江
杭州的夏季已結束,如果盤點一下這個夏天錢塘江中的溺亡事件,實在觸目驚心。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大大小小的溺亡事件有近20起。在這些被潮水奪走生命的人中,絕大部分是外來者,因為不懂錢塘江潮水的規律,輕易下水,而被“喜怒無常”的錢江潮奪走生命。
錢塘江的潮汐與眾不同,在民間,有人把錢江潮看做是“鬼頭潮”,它來去無蹤。“鬼頭潮”形成的原因在于錢塘江喇叭口狀的特征,潮來時,潮水會突然躥起,水高幾米甚至十幾米,潮去時,水落石出,悄無聲息。
對于本地人來說,對于潮水的時間掐指可算,什么時候不該下水,什么時間可以下水,清清楚楚。但對外地人來說,要和錢塘江親近,等于與死神親吻。
錢塘江不僅是杭州人的江,同樣是外地人的江,一個城市不可能拒絕外來人員,也不可能阻止外地人親近錢塘江,我們有必要對“陌生人”進行告知,讓“危險的錢塘江”這個概念的知曉程度,做到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相對稱。
做到信息相對稱的過程,會讓所有人為難。但是,有一種手段我們做得不是很好,那就是宣傳。出了那么多潮水奪命事件后,我們為什么不能宣傳錢塘江是一條危險的江?難道僅僅因為本地人熟悉潮水,或是僅僅因為它是一座城市的母親河而于心不忍?
錢塘江是美麗的,同樣是危險的。這樣的理念,應該大力宣傳,這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溫暖所在。
陸勇強(浙江)
狗不高貴,人高貴
有個女人走失了一條寵物狗,急壞了,在媒體上發布公告,送回者重獎五千元,算算這公告的廣告費,也要上萬元。幾個老頭拿著報紙在討論,這世道,狗都那么高貴。
前些天,我也讀報,看到這樣一條新聞,說杭州城有人提出要建一個寵物狗游泳館,理由是現在杭州沒有一個游泳館可供寵物游泳,炎炎夏季,狗狗沒法體味到游泳的樂趣。
不知道“有關部門”會不會審批建造這樣的游泳館,讓狗狗體會游泳的樂趣。如果真能建起來,那真是“創舉”了。不知道那些無處洗澡的民工會怎么想?也不知道那些舍不得買票進游泳館的市民怎么想?
前些天,我抱著兒子乘車,車上只剩下一個座位,座位上端端正正坐著一條狗。但我錯誤地認為,這應該是一張空位。于是希望狗主人能把狗抱起來,但狗主人拿出票說:“我的狗有座位。”所以,全車人都拿她沒辦法,我只好抱著兒子,坐在過道的小凳上,一路搖搖晃晃。
狗占人座,狗沒有錯,錯的是人。
劉沙(浙江)
我的兒子咋變成這樣了
孩子的這個暑假過完了,而我也郁悶了一個假期。我算得上是個開明的老爸,兒子放暑假,本想讓他痛痛快快玩上一假期,然而卻發現兒子跟以前對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健康活潑的他,現在竟變得像女孩子一樣內向文靜、不好動不愛說話。可是我們的家庭環境、教育方式一直都沒有變化,搞不清兒子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
前幾天無意間看了一本教育科學書,上面介紹說孩子在年幼期間,教育的環境會對孩子心理性格發育產生重要影響。這期間如果全部是由女性教師施教,難以培養塑造出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所應具備的勇敢、堅毅性格,易造成男孩子陰柔有余而陽剛不足。反之如果全部是由男性教師施教也難以培養塑造出孩子的健全心理性格。
或許我兒子的情況就是這個理論的驗證。因為上幼兒園,學前班期間,全部是由女教師照管的。現在升入了小學二年級,班上的任課老師也全是女教師,甚至整個學校男教師都寥寥無幾。幼兒園、學前班,更適合由具備細心、體貼性格特點的女教師從事教學照管。但升入小學后,學校就應力爭在男女教師比例上達到平衡,至少也不要懸殊太大。是學校確實難以聘到男教師呢,還是根本就重視不夠?現在又開學了,我打算讓兒子繼續在這個學校上一期看看,如果情況仍沒有變化,為了兒子的心理性格能得到健康發育,還是把孩子轉到一個男女教師配備基本平衡的學校。
收禮
“今年過節不收禮呀?”每年的教師節至中秋節是我們教師收禮的高峰期,同為教師的老伴兒一直這么調侃我。我總是笑著對唱道“收禮還收紀念品”。多年來,我和老伴兒都形成了一種默契:若是家長送禮,拒之門外或婉言謝絕。咱也算知識分子,剩下的就只有酸味了,再怎么也不能收那“銅臭”。
學生本身沒有收入來源,送禮也許是出自純真的心靈,有些是不能當面拒絕的,比如一些花呀草呀卡呀,寫的詞無非是健康快樂、桃禮滿天下之類的話。不忍拒絕,我和老伴兒只能以“禮”相還。一般是教師節的第二天早上,買點牛奶或是面包之類的還給學生。我們知道,現在的學生多半是不吃早餐的。
但每逢畢業典禮或是新生開學,我會想著法兒向學生要“禮”:考上大學了,別忘了在教師節送一份刻有大學名稱的筆筒之類的紀念品,哪怕是刻有單位名稱的一次性打火機。
徐立民(江蘇)
擇校費
暑假的時候,一位朋友找到我,說孩子該讀初中了,他不想“就近入學”,想“擇”一流的市重點中學。朋友說,去學校咨詢了,對方拿出登有“擇校費”價目表的報紙回答他,2.4萬元,一分也不能少。朋友問我能不能幫他個忙,“活動活動”少交點錢。
可憐我確實人脈不廣,“關系”不鐵,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朋友經多方打聽,找到了一位在教育部門有點權力的高中同學,那位同學沒有讓朋友失望,寫了一個紙條,學校看了,受寵若驚,“作價”6000元。前幾天,朋友把這些告訴我時笑得很開心,像賺了很大便宜似的。我聽了卻唏噓不已,女兒剛上小學,不知道等到她上初中需要擇校時,該是什么樣的價位?
“擇校費”這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衍生的畸形產物,正成為那些優質學校大肆斂財的捷徑,更讓人不可理喻的是,有些地方的相關部門居然還對擇校費明碼標價,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么?
耿寶文(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