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測試員的素質十分重要。測試信度和效度的高低與測試員素質的高低密切相關。測試員的素質主要體現在尊重意識、業務水平、科研能力三個方面。
關鍵詞:測試; 素質; 信度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577(2006)11-0098-03
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的素質與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信度和效度密切相關。普通話水平測試由測試員和應試人構成,屬于主觀性測試。盡管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測試內容全國統一,但測試的信度和效度還是容易受到測試員的資歷、自身語言水平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在主觀性測試中,測試員起著關鍵、主導作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國已有35000多名測試員,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測試工作的質量和速度,直接影響到推廣普通話工作的成效和漢語規范化的程度。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價應試人運用普通話所達到的標準程度,為了減少因個人趣味的差異而造成在掌握評分標準上的誤差,必須建立一支合格的、素質良好的測試員隊伍。
一、 尊重意識
測試員應牢固樹立尊重意識,并且在語言上鮮明地體現出來。尊重既是一種態度,同時也是一種責任。測試員只有在測試過程中尊重應試人獨立的人格、尊嚴和個性差異,才能夠給應試人創造寬松、自由的環境,提高測試的信度。
1. 從言語的運用來看。測試員的尊重意識,在言語的使用上,體現為禮貌語的運用。禮貌詞語是各種社會行為中的一類,受到約定俗成規則規范。漢語禮貌語的數量多,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測試員說話的機會并不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多運用禮貌詞語有利于營造考場融洽的氣氛。例如,應試人進入考場后,經驗豐富的測試員總是積極主動地打招呼,使用“您好”、“請坐”、“請進”、“別緊張”等詞語,聲音大小適宜,語調平和沉穩。這些詞語情融于理、情融于聲,構成了漢語豐富多彩的招呼語的人文關懷模式,不僅表現出對應試人的尊重,也能表明測試員自身的修養。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的測試,應試人感到溫暖、和諧和身心愉快,能有效提升其自信心。選擇禮貌語的關鍵在于尊重應試人,“溫柔敦厚”、“溫良恭儉讓”一向為中國人所崇尚,反映在詞語上就是禮貌詞語的選擇。在測試中使用禮貌詞語不僅反映了測試員的個人修養,而且能促進雙方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同時也是對我國歷史文化中重視禮儀這一傳統的繼承。
句式的調整和選擇也可以表達出尊重的色彩。漢語的句式可以互變,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達效果不同。為了使應試人容易接受,要精心推敲、選擇句式。比較“你把文章給我讀清楚。”和“你能把文章給我讀清楚嗎?”就會發現這兩句基本意思相同而語氣不同。前者是祈使句,含有命令的意味,較為生硬,而后者是疑問句,語氣委婉、客氣、有禮貌,表示建議、征求意見,含有商量的意味。又比如“讀慢點吧”比“讀慢點”更有禮貌,更表示出對應試人的關心。這是因為盡管祈使句易于渲染異常緊張的氣氛,語調逐漸下降,但在祈使句之后加上“吧”一類的語氣助詞,則語氣委婉的多。在考場上,感嘆句和反問句一般都盡量避免使用,因為不需要測試員在相對寬松的考場氣氛下抒發某種強烈的感情。
尊重應試人是測試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在測試中,盡管測試員與應試人的地位存在著差異,測試員居于權威地位,屬于“權勢角色”,應試人只是被動地接受測試,但是,雙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從言語交際的角度來看,沒有身份級別差異。參加測試的應試人大多是成年人,與兒童相比,他們已具備一定的生活閱歷和文化素養,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較高,因而要求平等、自尊的意識更為突出。不僅如此,每個應試人又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需要,如果應試人從內心深處拒絕接受測試員的話,那么測試的信度就要受到影響。因而,在測試中,測試員應敞開心扉,設身處地為應試人著想,與應試人開展人格對等的交流。只有讓應試人在考場上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愉悅,得出的成績才越接近真實。
2. 從體態語看。周國光、李向農指出“體態語是由人體發出的具有表情達意功能的一套圖像性符號,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肢體動作和身體位置的變化,是人類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作為重要交際手段之一的體態語,包括[神、手勢、面部表情、頭部動作、手部動作等,也可以傳達出尊敬的信號。比如“說話”項,時間為7分鐘,這是一個對于應試人沒有文字憑借的題型,要求應試人單向說話。不少應試人由于緊張,只說了兩分鐘,就說不下去了,在此項失分過多。富有經驗的測試員為了給應試人以信心,常常采用身體前傾的姿勢,兩腿并攏,側身傾聽,頭部微微傾斜,同時通過鼓勵的[神、安詳的神態等產生磁場效應,使應試人產生親近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而有些測試員則沒有意識到體態語對應試人的影響,或者雙腿晃來晃去,或者雙手插在褲袋里面,或者[睛常往上看,有些女測試員甚至擺弄頭發、咬嘴唇,而男測試員則對女應試人送去溫情脈脈的秋波,這些體態語傳達的信息常常不太莊重,太隨意,或者過于傲慢,還有些信息則令應試人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服飾打扮也是一種體態語,通過服飾打扮,不僅能夠傳達出測試員的個性、心理狀態、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體現審美情趣的雅俗,也能夠反映出對應試人的尊重與否。作為測試員,整潔端莊、雅致和諧的服飾能夠表現出測試員的人格魅力,不僅給應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也給應試人以樸素之美,同時也與作為正式場合的考場氣氛相適應。普通話水平測試是由政府的專門機構主持實施,是國家級考試,測試員評分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因而測試員的服飾打扮要穩重正式、衣著整潔、自然得體,適合年齡、性別等特點,切不可衣著過于暴露、過于性感。
體態語比言語更能夠準確地傳遞信息的尊重性。作為可視化符號系統,體態語在測試過程當中使用得十分頻繁,能體現出測試員的氣質、風度。在多數情況下,體態語和言語傳達信息的尊重性是一致的,如果與言語不一致時,體態語傳達的尊重性更為有效。傳遞信息尊重性的體態語可以稱為積極體態語,反之,則是消極體態語。在測試過程中,發揮積極體態語的功能,有助于發揮應試人的形象思維能力,調動應試人的情感,從而取得比較真實的成績。
二、 業務水平
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應該具備豐富的語言學理論基礎,有較強的語言實踐能力、判定能力和施教能力,能夠運用語言學知識指導教學,培訓應試人的普通話應用能力。
1. 熟練掌握語言理論。測試員一定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學基礎,了解漢語內部的規律性,具備解釋漢語現象的能力,熟悉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對應規律,不但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關于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工作的若干規定》中對測試員的資格明確提出:熟悉“普通話語音理論,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和常用國際音標,熟悉方言同普通話的一般對應規律”。
熟練掌握語言學理論有助于提高評分的精確度,使評分具有客觀性、一致性。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主觀性測試,內容包括普通話語音,詞匯和語法。這項測試目前處于人工測試階段,均采用口試的形式進行。盡管《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對評分的基本標準和原則作了規定,但還是要由測試員來具體實施,因而,測試員的語言理論水平的高低對于保證測試的精確度有直接的關系。如“朗讀”項旨在檢驗應試人的語文表現力,占總分的30%。不少測試員對語流速度快慢、句與句之間的換氣、有無方言色彩不熟悉,對輕聲、兒化把握不當,出現“漏判”或者“誤判”現象。還有的測試員不能正確處理臨界狀態,評分誤差超過了合理范圍,在應試人7分鐘內完成一篇前700個音節的短文以后,仍然不能正確劃出相應的檔次,“誤判”上下幅度超過5分,誤差超過10%。測試員是普通話水平等級的評判者,不能僅僅滿足于自身語音面貌良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更應該掌握語言學理論、了解現代漢語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關方言知識等,只有這樣,才能對錯綜復雜的語言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加強客觀性,避免主觀性。
語言學理論是語言培訓的基礎。語言培訓是一種基于語言應用的活動,語言學理論對培訓具有正確的指導性,對語言現象具有解釋力。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尤其是國家級測試員,除了擔負測試的任務以外,還要承擔培訓的任務,“以測促訓、以訓保測、重在建設、持之以恒”是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指導思想。如果沒有系統的語言學理論作為指導,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培訓任務。例如,說武漢方言的應試人學習普通話時,普通話的聲母和韻母都比較好掌握,而聲調始終是一個難點,往往由于普通話聲調掌握不好而影響了自身語音面貌。表面上看,武漢方言聲調和普通話聲調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實際上,兩者之間有“親屬關系”,它們之間存在著對應規律。在培訓中,測試員只要運用對應規律,告訴應試人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就可以幫助應試人順利地掌握普通話的聲調。從調類看,武漢方言和北京話調類之間存在對應關系,武漢方言的陰平、上聲、去聲分別相當于普通話的陰平、上聲、去聲,例如:“剛、拉、鯨”、“古、統、甲”、“玉、劇、憶”在武漢方言中分別讀陰平、上聲和去聲,在普通話中均保持不變。武漢人認為普通話聲調難掌握,主要是因為武漢方言的陽平字在普通話中出現了分化,但是,這種分化是有規律的。在論及武漢方言的陽平字分化為普通話四個調類的規律時,李榮先生寫到“漢口的陽平逢[n]尾韻、[?鬒]尾韻、[i]尾韻、[au]韻、[iau]韻北京也是陽平,[?鬒]尾[o?鬒]韻的[?揶mo?鬒]音北京讀陽平或去聲;漢口的陽平逢其他韻母北京分屬陰、陽、上、去四聲。”在培訓過程中,如果把這些對應規律告訴應試人,將武漢方言聲調跟普通話聲調進行比較,武漢人掌握普通話聲調是不難的。
2. 較強的分辨能力。分辨能力是測試員測試能力的重要體現,表現為定級合理,語言敏感力強,審音、辨音準確。分辨能力的強弱在對語音“缺陷”與語音錯誤的識別上充分體現出來。語音“缺陷”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首次被提出,貫穿于整個測試過程的始終。在“單音節字詞”項和“雙音節詞語”項中,語音“缺陷”與語音錯誤扣分比例為一比二。在一級甲等與一級乙等的劃分上,《普通話測試大綱規定》規定:“97分及其以上,為一級甲等;92分以上但不足97分,為一級乙等”。從此規定可以看出,一級甲等的總失分率在3%以內,一級乙等在8%以內,而這兩個等級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能否正確判定語音“缺陷”與語音錯誤,換句話說,有無明顯的語音“缺陷”成為應試人能否進入一級甲等的重要因素。所以,測試員在評分時,必須具備相當的語言聽辨能力,能夠在稍縱即逝的音節、語流中對應試人的語音面貌進行評分,正確區分語音“缺陷”與語音錯誤,否則將無法正確判定應試人的語音面貌。
語言分辨力還可體現在“定量”與“定性”的區別上。有些應試人只是偶爾出現語音錯誤,或者因為語言知識欠缺而讀錯了音,屬于“定量”的問題,如把“黏”讀成“lián”,“餒”讀成“lěi”,但是在應試人的語音系統中并不是“鼻音邊音不分”,所以,不能把應試人的錯誤判定為語音系統錯誤#65377;又比如,一般人都認為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分不清楚z#65380;c#65380;s和zh#65380;ch#65380;sh,可實際上,經過培訓之后,都可以比較準確的區分這兩組音,可是在發z#65380;c#65380;s時卻出現了問題,原因是舌尖成阻位置比較靠前,發成了齒間音[tθ]#65380;[tθ']#65380;[θ]#65377;齒間音在普通話中是不存在的,存在于英語中,在應試人中出現齒間音是受英語的影響,因此可以判定為語音系統出現錯誤,屬于“定性”的問題。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念錯音與系統性語音錯誤的扣分完全不一樣,以“朗讀”項為例,念錯1個音節只扣0.1,而系統性語音缺陷最高可扣1分,所以,在語音面貌的判定上,測試員應該具有較強的分辨能力,準確地判斷出應試人念錯音是因為不認識字導致念錯音還是在語音系統當中出錯,從而客觀地為應試人“定量”、“定性”,從而提高測試的信度。
三、 科研能力
自1997年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以來,測試員隊伍在不斷擴大,但從總體來看,科研實力還不夠強,不能滿足新世紀普通話測試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大科研力度,適應社會需求成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發展的重要一步。
1. 加強科研意識。測試員必須具有強烈的科研意識。我國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了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研究。這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測試,研究的時間不長,需要研究的領域很多,發展的空間很大。測試員工作在測試實踐的第一線,擁有豐富的第一手語言材料,應當重視和發現測試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例如,現行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標準、方法、內容和測試項目是否都盡善盡美;普通話水平測試分為三級六等總體不錯,“級”和“等”實行量化評分,但是,在測試過程中,“級”的分值確定比較難把握,而且“級”的分值確定是否能準確地反映語音、詞語、語法的本質;普通話水平測試輸出的真實性是否可靠,因為,從測試的結果來看,普通話水平高的應試人由于語言水平更正確、更流利,分數應該更高,然而,現實情況是,有的實際水平低的應試人考分往往較高,分數差異不在正常范圍之內,進入到跨“等”的行列。這些測試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都需要依靠科研加以解決。測試員必須把科研作為測試工作的一部分,在測試實踐中,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將測試活動本身作為意識對象,把具體的測試活動與理論研究聯系起來,并且能夠上升為研究課題,通過對課題的研究、探索,加深對語言規律、語言測試規律的理解,從而推動普通話測試的實踐,發揮對普通話測試巨大的指導作用。
然而,測試界有不少人認為測試員只是從事測試工作的,不可能、沒必要也沒法成為什么家。而且,迄今為止,普通話水平測試員都是兼職的,沒有專職的,組織上相對松散。 在這些兼職的測試員隊伍中,整體結構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開展。據統計,測試員隊伍中,從專業技術職稱看,初級職稱比例較高,占62%,而高級技術職稱的僅占9%;從工作單位類別看,來自中小學占了四分之三以上,為70%,而來自高校的占19%。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看出,這支測試員隊伍在科研方面存在著先天不足,但是初級職稱的或者來自中小學的測試員并不等于就不能搞科研。其實,在科研方面能不能出成果,決定于自己的根基和努力程度。沒有科研的支持,不能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測試實踐,將影響到測試員自身的業務能力。
是否具備科研意識是能否在科研上出成果的必備條件。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呼喚著科研,普通話水平測試要發展、要有新的突破、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就一定要以科研為基礎。科研能夠提高測試質量,測試實踐則給科研指出方向。作為研究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測試員已經意識到科研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重要性,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學術論文。在當今的網絡時代,還有不少測試員通過電子郵件與同行、專家、學者就某個特定專題進行討論。測試員有豐富的測試經驗,在測試實踐過程中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測試試卷,這些為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 進行多角度研究。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與雅思、托福等國外的口語考試相比,普通話水平測試有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領域不僅涉及到語言學,還涉及到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工智能、統計學和測量學等學科,這就要求測試員建立跨學科意識。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問題常常是綜合性的問題,比如,從試卷構成到等級結構、分數體系設計、測試模式、題型模式、測試大綱、測試方法、測試標準等無不需要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研究。測試員在進行科研活動時,一定要把語言學理論與相關領域相結合,運用多種研究手段、先進技術和方法,在廣度和深度上加強力度,不斷突破,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是比較科學的,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
在多角度的研究中,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研究始終應該從漢語出發,立足于漢語。為了立足于漢語進行多角度的研究決定了測試員的學歷背景最好是漢語言專業的。然而,目前的測試員隊伍中具有大學漢語專業學歷的并不占優勢,不少測試員的專業是經濟、體育或者農學。這樣的測試員可能自身語音面貌良好,也許能擔任一定的測試工作,但是卻不利于進行測試研究。當然不是說非漢語專業的測試員就不能進行立足于漢語進行多角度的研究,也不是說漢語專業的教師就一定能很好地進行多角度的研究,但在現代漢語、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等學科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能否更有效進行立足于漢語進行多角度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上,漢語專業畢業的測試員肯定比非漢語專業的測試員更能勝任,出成果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為了立足于漢語進行多角度研究,必須改善測試員的學歷結構,加大中文專業測試員的比例。
參考文獻:
[1]周國光,李向農等.體態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2]李榮.怎樣求出方音和北京音的語音調查規律[J].中國語文,1956,(6#65380;7).
[3]朱建頌.武漢方言研究[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4]宋欣橋.試論普通話水平測試(PSC)[C].2002年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