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藥品市場在經歷了廣告惡炒和終端惡性攔截以后,2006年以來,品牌營銷正在回歸主流。
電視里、報紙上、廣播中,藥品違法廣告的勁頭雖減,但仍然是鋪天蓋地。可是,被違法廣告“忽悠”來買藥的患者中,來自城市的患者已不足4成,更多的是來自郊區的農民。通過強勢廣告炒藥的老板們紛紛感慨:今年的藥,怎么不會賣了!
藥店里,普遍缺乏疾病與藥品基本知識的店員,還是在無休止地推薦著那些不知名的藥品,從藥店老板期待的目光里,可以看到他們多么希望通過店員的強力推薦,使那些名不見經傳但毛利很高的藥品出現熱銷的場面。但是,近7成的患者購買的是品牌藥,或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藥廠生產的價格較低的藥,藥店老板的期望變成了失望。
當前的OTC市場,主要有三種營銷模式:第一種是大藥廠慣用的品牌操作模式,以廣告為先導,通過廣告建立起鮮明的療效認知與品牌偏好,輔以終端與渠道的營銷整合,我們把這種模式下的產品稱為品牌藥品;第二種也是以廣告宣傳為主要手段,但廣告表現的療效、機理、承諾、證言、買贈等大多為虛假和違規內容,靠夸大宣傳短期起量,撈一票后退出市場,此類產品稱為炒作藥品,第三種是基本上不投廣告,通過做終端工作,靠終端強勢的推薦創造銷量,此類產品稱之為推薦藥品。
可以這樣說,OTC藥品市場在經歷了廣告惡炒和終端惡性攔截以后,2006年以來,品牌消費正在回歸。
藥品炒作日漸式微
藥品是特殊商品,由于患者缺乏疾病與藥品的相關知識,并且與經營者對藥品信息認識的不對稱性,導致醫生的處方、藥店店員或促銷員的推薦、廣告成為影響患者用藥的主要因素。由于患者看病難,而廣告又借助了媒體覆蓋面廣、傳播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等特點,成為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用藥的主導因素,很多患者往往是根據廣告上的宣傳,結合自己的經驗,自己到藥店去買藥。
目睹藥品廣告營銷成功帶來的豐厚利潤,花10多萬元代理個品種就有可能快速躋身富人的行列,一大批滿懷發財夢想而又不具備基本醫藥常識的“綠林好漢”步人了藥品、保健品代理商的行列。特別是最近幾年的OTC市場,以違規廣告加游擊戰為代表的“北派營銷”,廣告手段不斷創新,報紙廣告從半版到整版,整版到連版,電視專題從5分鐘到半小時,炮制概念,權威背書,專家解說,療效承諾,患者證言,買贈優惠……進人市場還不到一個月,患者就打咨詢電話:“你們什么時候搞活動?”
但隨著患者買藥經驗的增多、媒體對違規廣告的揭露與曝光,患者對正規的OTC廣告和違規廣告的識別力顯著增強,患者用藥趨于理性。在購買炒作藥品的患者中,城區患者只占38%。近期,國家工商總局下發了《關于整頓廣播電視醫療資訊服務和電視購物節目內容的通知》,明確以醫生等專業人士為嘉賓進行的健康講座,不得宣傳治愈率,專家與患者現場或熱線溝通交流的內容禁止播出。此次《通知》是專門針對廣播、電視醫療咨詢服務、廣告以及電視購物節目——而這是廣告藥目前最有效的宣傳手段。
隨著患者的逐漸覺醒,國家相關部門管理日漸加強,炒作式的藥品營銷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終端攔截效果衰減
終端攔截,是隨著連鎖藥店和大型平價醫藥超市發展,終端話語權快速膨脹而火起來的。被攔截的主要是廣告藥、品牌藥,而店員所推薦的,是藥店自己代理的利潤高但不知名的藥品——大多出自知名度較低的藥廠,或者廠家帶金力度大的藥品。如患者指牌購買,店員同時會拿出要推銷的藥推薦,惡劣的甚至對患者點購的藥進行詆毀。
最近,我們在訪問了130家藥店的店員、經理和廠家的近30名業務人員后發現,目前并不是說帶金的額度越大越利于終端銷售。帶金的額度大,說明藥品完全依賴店員的推薦,藥品的品牌力缺失,店員的推薦難度就非常大,推薦的成功率也很低,一般只有20%~30%。相反,店員更愿意推薦有一定知名度的藥品,雖說每售出一盒并不能得到大額的促銷費,但是銷售的成功率較高,利益也就更容易實現。因此那些帶金很高,但銷售有難度的產品,并不能得到店員的青睞,因為高額的促銷費變現難度大,實際上就是一張畫出來的餅。
另一方面,品牌藥廠家在受到終端攔截的壓制之后,越來越多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是維持甚至加大廣告投放力度,推動患者指牌購買,二是與大連鎖、大賣場簽訂合作協議,通過購買藥店陳列位、店面廣告,或適當讓利,穩定零售價,增加藥店的零售利潤和營業外收入,從而使藥店不攔截甚至反攔截。比如葵花、桂龍、惠氏等藥廠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另外,藥店業態正在發生的變化也不利于終端攔截。目前,越來越多的藥店由柜臺銷售改為開架銷售,非品牌藥的終端攔截只有靠自聘促銷員進行,但設駐店促銷員可能人不敷出。如果品牌藥也階段性駐店促銷,非品牌藥更是雪上加霜,而不設促銷員銷量將微乎其微。
終端促銷與攔截很難將一個缺乏市場基礎、沒有廣告支持的藥品做成知名品牌,雖然它能產生一些銷量,但隨區域、階段、終端不同而呈現較大差異。去年冬天,我們在對黑、吉、遼、鄂、湘、川、渝的二、三級市場的感冒藥調研后發現:從單個終端看,超過半數的終端銷量最大的感冒藥是非品牌感冒藥,但是卻分屬12家藥廠,也就是說非品牌感冒藥只能在個別終端做成優勢品種,而無法得到患者的廣泛認同;相反,終端合計銷量最大的還是某知名品牌,盡管該品牌的終端隊伍由于執行力缺失,終端工作已處于半癱瘓狀態。
所以,不按OTC牌理出牌,不管終端攔截做得多好,也不可能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終端重要,但不是主導,終端攔截改變不了OTC藥品品牌消費的主流,非知名品牌難成大器。
品牌營銷回歸主流
立足于長期經營的企業,廣告規范、簡潔生動,日積月累品牌效應已經顯現出來,即使廣告適當減量,銷量也不會有明顯影響,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如哈藥六廠和三廠,他們沒有終端推廣隊伍,不做終端店員的工作,完全依靠廣告的力量也照樣穩坐國內藥廠銷售額前幾名交椅。而廣告環境的凈化,對品牌藥的發展更是推波助瀾。
臺灣地區OTC藥品市場的發展曾經經歷了從大亂到大治的過程,就像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借鑒。由于廣告投入大、起量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的小藥廠和不認可投放大量廣告做品牌的藥廠,將資金投入到醫院的采購員、醫師及藥店店員身上,通過醫師和店員的推薦與攔截銷售藥品。但是隨著患者醫藥知識的提高,以及管理部門的強勢介入,臺灣的藥店銷售逐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眾通常只認老品牌,或者國際跨國公司的品牌,店員的強力推薦和違法廣告的誤導基本消失。患者如果被店員或違規廣告誤導,一般會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藥品的品牌消費在臺灣已經形成。
在大陸,我們也在經歷著類似的歷程:藥品和醫療廣告滿天飛——患者迷失于藥品廣告一高額利潤使終端攔截演變成主要推廣模式,品牌藥銷量在終端被攔截——連鎖店等重要終端依靠自身資源開始向廠家要條件——過度的終端推薦影響了患者對終端的信任——患者醫藥知識提升,開始注重品牌消費——品牌消費成為藥品消費的主導——品牌營銷成為OTC藥品營銷的主導模式。
今年5月,我們在華中幾個城市的維生素藥品調研中發現,患者獲取藥品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醫生、廣告、親友同事、店員等,在這些渠道中,雖然他們推薦的品種不同,但是,73%的人推薦的是品牌藥或知名大藥廠的藥品!我們分析了最近三年以來的上市品種發現,那些炒作式營銷的藥品,市場存活的時間都較短,而品牌藥品在踏踏實實圍繞患者進行廣告、終端、渠道整合后,克服了終端惡性攔截和違規炒作藥品的沖擊,進入收獲季節。
臺灣OTC市場的今天就是大陸OTC市場的明天,認清OTC品牌營銷的趨勢,結合企業自身的資源應對,才能免遭淘汰。
OTC品牌營銷的原則
量體裁衣,尋找適合自己的品牌營銷模式
實施OTC的品牌營銷戰略,不是要你超越客觀條件去大打廣告,其實,藥廠的品牌資源、經營狀況、資金、渠道與終端資源不同,所選擇的品牌營銷模式也不相同。不要克隆別人的成功模式,而要看企業自身適合選擇哪種模式,或是嫁接哪幾種模式。以下一些問題必須事先考慮清楚:
我們目前的盈利能力如何?現金流是否充裕?資金能在多長的時間支撐多大的市場?
企業具備多少品牌資源?哪些區域的患者認同我們的藥品?我們的根據地在哪里?
哪些品種在OTC目錄里?哪些品種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適合主推的品種是哪個?這個品種有市場前景嗎?
如果資金不足,我們的優勢渠道與終端在哪里?終端隊伍執行力如何?如何尋找市場的合作者?
我們的媒介資源好嗎?如何能獲得優勢的媒介購買?
制約我們做品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消除或緩解這些制約因素?
決策者的盈利預期如何?有多大的心理承受力?
以患者為中心的營銷要素整合
營銷諸要素中,在消費者、終端、渠道上投入的資源比例應該大體為7:2:1的關系,因此,品牌操作的核心工作是患者的工作:研究你的患者,研究他們的變化,把握患者品牌消費的趨勢。
以患者為中心,整合廣告、渠道、終端、公共關系與新聞媒介等資源,將品牌的名稱、品質、理念、個性傳達到患者的心中。廣告雖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不能僅僅依靠廣告。終端攔截與促銷雖然成就不了OTC品牌,但對品牌塑造、銷售促進以及口碑傳播作用重大,目前各大藥廠如惠氏、葵花、桂龍、施貴寶等紛紛加強軟硬終端建設,就是為了達到傳遞品牌信息的目的。
同樣,渠道可以通過廣泛覆蓋放大廣告、公共關系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炒得很熱的“第三終端”,事實上充滿了陷阱,中小企業在運作“第三終端”的過程中,作業成本高、結款難、隊伍缺乏執行力,由于沒有品牌基礎,缺乏消費拉動,“第三終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一條走不完的路。而對品牌藥品來說,由于有良好的渠道構建和品牌支持,“第三終端”恰恰能提高其邊際收益。
關注品質,對患者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目前很多廠家打出了“做良心藥”、“人品好,藥才好”的廣告,目的就是使企業在患者心中有一個良好的形象,以企業形象帶動產品銷售,實現長線經營。能否實現長線經營,能否給患者一個值得信賴的形象,不僅要靠形象工程來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嚴格按GMP的規范生產,杜絕類似“齊二藥”和“欣弗”事件的發生。多一份誠信,就會為自己的品牌多幾分增色,品牌效應自會水到渠成。
(編輯:賈秋良qlji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