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費用、消費者不同以往,熱門、冷門領域的風險似乎均不可控,這讓醫藥保健品操盤者困惑:成功有何軌跡可循?
近年來,受國家政策嚴管廣告、媒體費用節節攀升、消費者對廣告的免疫力增強等方面的影響,醫藥保健品廣告類產品的操作風險大大提高,原來一個半版報媒廣告或一檔10分鐘的專題片就可看到反饋效果,現在整版或者高頻次、大專題廣告也不一定會立竿見影;原來以3個月為市場運作的盈虧期,現在就說不準了……從這兩年的市場表現上看,市場風險加大了,許多業內人士感到困惑:怎樣才能成功操作呢?
從五大怪圈中走出來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近兩年來市場上運作的50多個產品的市場表現、操盤手法,筆者總結了五大怪圈,若有人涉入后不能妥善、及時解套,存活的機率就微乎其微,更不用談盈利了。
怪圈1:市場三期失衡
廣告投放了三四個月,力度不小,市場表現還是平淡,看不到起色,1月虧10萬、2月虧9萬、3月虧11萬……下月做促銷或許只虧六七萬,再下月或許還可做一次活動,那再下月呢?
這種操作啟動期長,熱銷期遲來,穩定期又短。為減少虧損,更多同仁的操作方式陷入了:廣告——促銷活動——再促銷活動——促銷失效的死亡四步曲。
怪圈2:不促銷等死,促銷找死
廣告投放不到一個月,自認為有了市場認知度。啟動一段時間后,市場反應一般,又認為市場需要拉動,開始采取買贈、折價等方式促銷,促銷或多或少會帶來動銷,可活動一結束,又賣不動了,最終只有等著退市。
沒有市場基礎的促銷活動,消費者不會因為價格優惠而形成購買,更多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只會導致促銷依賴癥,且促銷的幅度一次比一次猛。
怪圈3:沒有競爭壁壘的競爭
廣告才投幾期或市場剛有起色,突然冒出一個甚至幾個同類產品,其低價格或高密度的廣告投放令你措手不及,要么讓你亂了方寸,要么沖垮你的市場。
沒有競爭壁壘的競爭,讓你不再只考慮產品本身,而更多的市場策略是迫于競爭的需要:促銷、廣告投放……
怪圈4:“跟風”至死
看到市面上哪種類別、劑型或賣點賺錢,你也上個“兄弟產品”,可當你上市時才發現早已物是人非。有人看到同類產品對自己夾擊,就比著上整版或更多,心想只有這樣才能壓住對方,可一旦投入產出失衡,難免會被拖死。
“跟風”更多的是要琢磨如何去“蹭”,需要把握市場形勢和競爭格局,找準機會點。
怪圈5:零星虧損。拖成死結
先上個廣告試試行情,一看不行就把廣告力度或版面縮小,甚至干脆停掉,過段時間再上……斷斷續續,幾個月過去了,市場依舊平靜如初,最后虧得不少。
市場猶如一個有缺口的堤,倘若用零零星星的沙石去堵,永遠也堵不住。如果集中優勢兵力和資源,集中時段去投,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一旦進入五大怪圈,就需要對產品重新定位,調整營銷思路,實施新一輪的媒體投放等策略。比如咨詢電話少且購買人數也少,就應從媒體、廣告訴求等方面進行調試;咨詢電話多,而購買人數少,應從價格、電話咨詢、終端促銷等方面人手;在市場認知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不要急于做促銷……總之,發現問題后要及時解決,切忌拖成死結。
走好四步險棋
大家都認為火爆的領域,競爭早已白熱化;冷門領域,在看不清市場走勢的情況下,又不敢貿然投入——不可控的市場風險,步步都是險棋,這需要操盤手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險棋1:殺出“黑馬”
對于傳統大類或熱門領域,可從產品、價格等方面入手,嫁接市場認知和科普基礎,進行賣點和機理訴求。如婦科領域鳳保寧的獨特丸劑及“宮內排毒”訴求,補腎領域6、7、8元的價格盆地產品等。這里的關鍵在于找到足以撼動市場的切入點。
對于冷門或患病人群少的重癥領域,可從產品、治療機理等方面入手,傳遞科普知識和產品信息。在人群既定的情況下,不需猛炒,只要持續投入,成長期可能會稍微慢一些,而一旦進入成熟期,就可實現持續、穩定的盈利。
險棋2:排他性競爭
在區域內壟斷核心資源,對同類產品形成排他性,市場風險就容易控制了。現在常見的方法是壟斷核心媒體的黃金時段、強勢終端的現場廣告和終端陣列,讓競品無從下手。一位經銷商買斷了當地電視臺11:00~12:00、17:00~19:00等時段,相比之下,競品若上其他時段廣告就造成其目標受眾不對稱。盡管這位經銷商有一半以上的時段轉賣給了別人,但都是有選擇性地賣給了非競品操作者。
險棋3:廣告不再是廣告
筆者曾看到一位老大爺一次買了10盒某補腎產品,他對營業員說“我從來都不相信廣告,但看到你們廣告播了快一年了,我想不是真的也是真的。”這句話不難理解:試想產品不行,廠家不會投那么多廣告;效果好肯定買的人多,廠家就不會虧本,所以就能做這么長的時間。
其實很多時候,消費者玩起了反問計:先觀望,再購買。在此期間,廣告不再是廣告,而是一種高風險下的高產出。當然,這需要產品療效作保障。
險棋4:堅持就是勝利
廣告投放最怕的是咨詢電話少,購買者更少,一般1~2個月同仁們都撐得住,從第3個月起心就慌了,開始考慮退路乃至撤退。遇到這種情況,及時調整媒體和廣告內容,狠抓終端和售后,如果效果逐漸好轉,就應繼續投入,堅持下來就會勝利。
精雕細琢,小市場大作為
市場風險不能預測,但操盤手如果把市場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即使是小區域也可成就大市場,這不失為一條生存之道。筆者總結出以下四步方略:
第一步:修補方案
把產品引入到區域市場后,應對廠家原有的企劃進行再次修補,如定價、廣告投放、終端策略等。因為廠家的這套全案企劃可能在全國大多數城市做試點都成功,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市場,這就需要調試。
第二步:資源接軌
對原來的資源進行有效分析、論證后,確定原來的資源能否對現在推廣的產品進行有效嫁接,切忌強行硬搬。
一位經銷商以前做補腎產品,其媒體資源是買斷的當地電視臺23:00~24:00時段。后來他改做一個女性產品,苦于買不到廣告時段,就用了原來的時段,廣告投了兩個月沒有效果——這個時段,女人大都已經睡覺了。另一位以前做腎炎產品的經銷商,積累了3000多個患者名單,后來轉做另一同類產品,利用這份名單做活動促銷、專家義診、會議營銷,每次都有很好的效果。當然,這些在選產品時就應考慮進去。
第三步:渠道下沉
大多數經銷商受資金、網絡渠道等方面的影響,市場炒作力度不溫不火,如果能縮小打擊范圍,集中資源進行重點突破,可控因素就會大一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渠道下沉。
到底怎么沉?筆者認為有兩種沉法:即在現有渠道上下沉一級后,一種是兩個渠道一起做,另一種是只做下一級渠道。如地級市場下沉到縣市級市場后,可以地級和縣市級一起做;也可以只做縣市級,在總預算既定的情況下集中廣告投放。
第四步:精耕細作
很多經銷商寧愿把錢花在廣告上,也不愿花在終端建設上,實際上這種投放廣告后坐等銷量的方法未必能如人愿。若想成功,還需要操盤者在媒體投放上做到有效組合的同時,把終端工作落到細微之處,多看看終端的反應。比如咨詢電話的接聽和促銷員的培訓,就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及時分析,及時總結。
總之,在當前的營銷環境下,醫藥保健品廣告類產品的運作,不再是某一個點或面上的優勢就可以決定大盤,而是需要以系統、全面取勝。
(編輯:唐 人2001tr@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