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
上游也是你的客戶
價值鏈的協同,包括企業外部利益共同體與內部利益共同體(所謂橫向與縱向價值鏈)。內部價值鏈即供應鏈,反映的是一個商業邏輯的循環:原材料供應商(信息流/資金流)—零件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客戶(物品流)。在這個供應鏈中,每一個下游對象都與上游成員形成客戶關系。
而在現實中,處在供應鏈下游的客戶,往往井沒有將上游成員視力它的伙伴,而是習慣于或者安于做上游成員的客戶。所以,我們看到,在絕大多數企業,銷售人員的形象和行為方式往往更受到重視,而對于采購人員卻疏于管理。或者說,沒有從協作效應出發,通過制定公平合理的操作流程來完善與上游的關系,并獲得最大的可共享的利益。
華為的采購原則是:通過設定供應商選擇/公干價值判斷流程,以確保選擇最符合華為利益的供應商,采購獲得最公平的價值,同時保證華為向所有供應商給予平等贏得生意的機會。采購流程的基本原則是公平、公開和誠信,并由以下機制保證:負責供應商選擇的主體部門是采購部各物料專家團。華為采購部在向外部供應商采購抽品、服務和知識資產時,有責任為華為獲取最佳的整體價值。(陳春花)
這是筆者擔任穗寶集團河北公司總經理一職時的實踐案例。認識與實踐告訴我們:“協同”本身就是一種系統化的思想與方法。
背景:廄料供應屢亮紅燈
穗寶是中國生產軟家具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銷售持續領先的知名企業。長期以來,公司非常重視對下游客戶和經銷商的交貨承諾,但由于原材料斷檔而造成生產計劃受阻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公司嚴格規定:“一旦因為物資供應不及時而造成生產計劃受到影響,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車間主任、生產部經理、生產總監、采購部經理、生產計劃部經理也要受到相應處罰。”但問題是,無論各個部門如何盡職盡責還是避免不了類似情況發生,采購人員困惑不已。其中,肯定有深層原因!
系統觀告訴人們,要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從根本上解決它,首先要了解影響個別行動的背后“結構”。我們以采購斷檔并影響生產的思維樹來圖解(見圖)。

從圖中我們看到,正常生產受到影響的主要原因有四個:倉庫斷貨;思考度;程序執行;沒有建立相應的機制。
1.缺貨,是影響生產的直接原因。缺貨可以分為四種情況宏觀市場出現了異常,物資供應短缺造成價格上揚,供應難以到位;生產計劃突然增加;沒有安全庫存;供應商的問題。
2.程序,是正常生產受到影響的重要原因。各部門都有獨立的運轉程序,而各程序之間的銜接卻不能保證。
3.機制,是影響生產的關鍵因素。請示機制、監督機制、糾正機制沒有建立健全,使得問題預防失去機制保證。
4.思維,是影響生產的根本原因。當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各個體常常“歸罪于外”,大多數人只專注于自己“分內”的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局限思考”是普遍存在的習慣性錯誤,它使人們無法看到解決問題是否還有其他變通的方法。事實上,不少時候的物資斷檔恰恰就是屬于“假性缺貨”,只要你換一種思考方式,問題可能很容易解決。事實上,內部協同依然是很多企業應該補的短板。
“同心圓”協同方案
(一)內部部門之間的協同解決
1.成立物資采購供應部,強化其協調職能。
2.采購供應部負責人參與新產品生產計劃的制定,提供庫存物資狀況和生產計劃進程建議。
3.生產計劃部門在接單時就要把最遲交貨時間核定好,并且在下單時要盡可能做到平衡制定生產計劃,對各車間的生產能力負荷預先進行分析,并建立產品資料、產品工程資料,生產前期做好完整的生產排程和生產計劃,提高備料準確率,提供順暢生產的計劃保證,根據季節的變化、節假日、促銷活動情況、歷史銷售記錄,作出銷售態勢的變化預測,適時提醒庫管做好備貨工作。
4.倉庫管理員配合生產計劃,做好物料損耗控制和備料,做好事前增購申請,依據為歷史資料(前一個月,上年同期,過去三個月平均等)和安全庫存量。車間要對生產進度及物料進度及時跟進和溝通協調。
5.倉庫庫管建立原始資料記錄制度井進行分析。庫管根據月份建立原輔材料用料走勢圖,結合銷售形式和生產記錄,按月份作出需用量測評。供應部門、生產部門、倉庫管理一起挑選出必須建立安全庫存機制的若干種材料,進行安全庫存控制。總經理牽頭,責成供應部、生產部、生產計劃部、庫管,結合采購周期、生產季節、庫存容量,測評出安全庫存水平。一旦進入安全庫存臨界點,就啟動采購程序。同時,供應部要提升準時交貨的能力。
6.建立工作流程制度。一方面是共享和透明,一方面通過工作流程控制項目進度。
7.崗位職責與考核。用考核從導向上引導各個部門,爭取大環節上的控制。
8.培養、樹立思維樹的思維習慣,一旦問題出現,要應用思維樹原理作分析,通過事情的表象看到問題的根源。
(二)建立與供應商的圓心型協同采購平臺
對外部協同來講,就是當市場發生變化時,生產和采購能否隨之變化當采購發生變化時,生產如何回復到市場的水平。
家具生產需要一定的生產周期,依據家具類型不同而長短不一。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市場做出反應,為供應鏈提速?我們構建了圓心型協同采購平臺,實施要點包括:
1.采購中把貨源管理與訂貨職能進行分離。
2.建立企業內部的資訊整合,即建立生產、運營、銷售,采購、財務等共享的SCG,做到內部協同。
3.對所有供應商進行評估。從供應商的發展意識和經營理念、產品質量達標程度、與本公司的合作意愿、在同業中的信譽度、交貨保證承諾、管理能力,物流管理水平、產品質量零缺陷狀況、物資供應延遲與否等指標進行評估,建立供應商檔案,將那些信譽高,質量好、供貨及時的供應商列為一級供應商。
4.選擇三家以上的供應商,作為供應同種產品的采購對象,并作為候補一級供應商。與一級供應商之間建立相對穩定的戰略聯盟關系,聯盟成員享受一級資訊,每個供應商都可以看到需要多少訂單、需要多少零部件之類的資訊。
5.在企業同供應商之間建立一個協同平臺。當銷售情況有變化時,快速知會主管和采購,讓其能夠迅速進行調整和備料,做到企業內部的快速協同;同時將最新的物料需求信息在第一時間發送給供應商,讓供應商能夠進行送貨、生產、備料的調整,避免盲目生產導致庫存積壓。
6.采購中心成為采購協調、資訊發布、信息反饋的圓心,將以往金字塔型的供應鏈管理機制,轉換為同心圓型的供應鏈協同機制。所有的原輔材料供應商都圍繞在這個SCG周圍,信息的傳遞不再是垂直式的,而是變為放射狀的溝通,從而消除了“長鞭效應”的影響。
7.建立定期與供應商溝通協調的機制,共同協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
該解決方案實施后,公司庫存降低40%,訂單周期降低60%,采購時間減少25%,協同采購的效益十分明顯。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公司和供貨商之間的合作關系。
總的來說,采購涉及的內容很廣,協同應該是采購部的重要職責。我們采取的策略是:先在理念上占領制高點,統一對“協同”思想的認識,再設計目標把協同思想深入到產、供、銷的各個角落和末端;先將部門級協同管理整合于一體化的企業級協同,再發展到整個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協同,從而解決“孤島效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