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海爾電器放棄手機業務
海爾電器日前發布公告稱,以4,2億港元的價格將其手機業務出售給海爾集團的一家子公司——青島海爾集團控股(BVI)有限公司。據了解,海爾電器目前的資產主要包括移動手機業務和洗衣機業務兩大塊,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手機業務的盈利能力每況愈下。海爾集團還表示,海爾電器正與海爾集團磋商,擬購入海爾集團旗下滾筒式洗衣機、熱水器、模具和鋼板四大業務,打通白電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實現成為白色家電旗艦之計劃。
格蘭仕向“盈利”轉型
格蘭仕微波爐近日宣布了兩項轉型計劃:嚴控特價機比例,向追求盈利轉型;聯手央視,打造“三人餐桌”微波美食欄目。據了解,“五一”期間,格蘭仕的促銷重點不再是讓利降價,而是圍繞高端光波爐市場做終端展示,通過現場演示及微波美食PK大賽等多種方式,推廣微波爐的烹飪功能。另據調查發現,國內60%以上的微波爐消費者還是主要將微波爐用于加熱飯菜。格蘭仕聯手央視,希望能帶給全國觀眾更多的健康餐飲生活理念和知識,并寄望能促進中國微波爐產業和市場的持續協調健康發展。業內人士分析,格蘭仕此舉,實際上是將戰略目標從爭奪現有蛋糕,轉到了更高層次的做大市場蛋糕上來。
海信正式入主科龍
科龍電器日前發布公告稱,顧雛軍所持科龍電器26,43%的股份確定以6,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青島海信空調有限公司。此舉標志著科龍的顧雛軍時代已經結束,海信收購科龍案終于塵埃落定。此后不久,科龍電器又發布公告,顧雛軍等科龍原高管正式被董事會罷免,海信人馬正式進駐。同時,海信集團自身的整合也初露端倪,海信電器正式將手機業務從海信營銷公司體系剝離,成立單獨的海信通訊營銷公司。預計,剝離出來的通訊公司很有可能將注入香港上市公司。海信集團的運作思路非常明晰:海信電器(黑電集團)、科龍電器(白電集團)、科龍(通訊公司)三家上市公司三足鼎立之勢將正式形成。
蒙牛渠道變革
近日,蒙牛在北京開出了第27家專賣店,預計到年底將突破1000家。蒙牛的目標是5年內在全國建5000~1,5萬家專賣店。為了加速開店進度,蒙牛已經投入了3000萬元用于連鎖,在30多個城市設立連鎖分公司。從今年起蒙牛還放開了只允許蒙牛經銷商加盟的要求,同步發展其他法人特許加盟商。業內人士分析,渠道的擠壓迫使中國不同領域的生產企業都嘗試自建終端。渠道越多元化,對銷量的增長越有利。乳業銷售的一個要件是鋪設銷售網絡,無論專賣店未來如何經營,都能更好地對終端進行控制。然而,乳業屬于微利行業,自建渠道成本頗大。同時,專賣店的統一配送、不同分銷渠道價格體系維持,以及跨區域管理等都是蒙牛需要解決的問題。
伊利溧挖二、三級市場
伊利股份發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主營業務收入為32,5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8. 17%:凈利潤0,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4%。據伊利集團分析,除了高端產品的熱銷外,伊利集團在二、三級市場的深入開拓是其主營業務飆升的主要原因。2005年伊利開始在浙江南部進行試點,兩個月時間銷售收入就開始翻番,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二、三級市場為伊利整體銷售收入貢獻達20%。據了解,伊利目前已在二,三級市場建立了六、七百個根據地。今年將重點瞄準江蘇、廣東和全國的百強縣。對于拓展二、三級市場最大的奶源問題,伊利表示,今年將在生產基地布局、奶源基地建設等方面投資27億元人民幣。
華聯轉戰農村市場
由于一線城市超市業競爭激烈,優質商圈越來越稀缺,尋找難度也越來越大,為提升經營業績,拓展發展空間,目前華聯確定了“以縣級及鄉鎮地區的農村市場為戰略核心”的發展策略,轉戰外資零售企業尚未觸及的農村市場。據華聯超市負責人介紹,經初步估算,加盟業務對公司經營業績的貢獻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今年華聯將以深化加盟管理作為“轉型”工作的突破口。華聯目前已在上海,南京。北京建設了3個大規模的物流配送中心,以此輻射中國東部地區,各自對數百公里半徑之內的眾多加盟店進行統一配送商品。
肉類大亨雙匯落入外資之手
國內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發展日前發布公告稱,其第二大股東漯河海宇投資有限公司所持有的25%的雙匯股權,已作價人民幣5,62億元出售給美國高盛集團的控股子公司羅特克斯。此前羅特克斯已經以20,1億元的代價購得雙匯發展的母公司雙匯實業集團100%的股權,因此,算上雙匯集團在雙匯發展35,72%的股權,高盛實際上僅花了不到26億元就實現了對雙匯發展的絕對控制。高盛此前已獲得了國內最大的冷凍肉制品加工企業江蘇雨潤6,5%的股權,參股雨潤和控制雙匯,使得高盛成為國內肉類加工市場上的“巨無霸”。不過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前三大肉類加工企業僅占全國總市場份額的3,7%,因此尚不必擔心高盛控股雙匯后形成壟斷。
切遲一杜威借道寶潔入華
著名的ARMHAMMER消費品及專業護理產品品牌擁有者和制造商——美國切遲—杜威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在中國的第一個代表處在廣州成立。這意味著收購了寶潔旗下佳潔士電動牙刷品牌、聯合利華部分口腔護理業務的美國切遲一杜威公司正式進軍中國。切遲一杜威在中國業務的開展首先是接手佳潔士電動牙刷的銷售業務,接下來將把自有品牌引入中國。5年內,切遲一杜威將有更多的產品在中國內地銷售。業內認為,以洗滌、清潔護理用品見長的切遲一杜威公司的到來,將使得立白。浪奇、納愛斯等本土企業生存日益艱難。
阿里巴巴推出全新b2c業務
阿里巴巴日前宣布,依托網上購物平臺淘寶網,正式推出全新B2C(企業對個人)業務。據介紹,淘寶B2C新模式不同于以亞馬遜為代表的傳統B2C模式。傳統B2C模式需投入巨資建立倉儲、配送中心,中間成本極大,利潤僅有5%左右,而融合了B2B及C2C模式的淘寶B2C新模式則不存在物流、配送、支付等瓶頸。它將幫助商家直接充當賣方角色,把商家直接推到消費者面前,幫助廠商賺錢,幫消費者省錢,讓生產商獲得更多的利潤,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和產品創新上,最大限度壓縮中間環節成本,最終達到廠商和消費者雙受益的結果。
動態
老年用品市場份額期待分羹
據調查顯示,目前國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45億,占總人口的11%,并且以后每年將以3,3%的速度增加。隨著老齡人口的日漸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專門為老年人消費服務的“銀發經濟”應運而生。從國家老年學學會了解,中國老年人用品市場目前有3000億元的市場份額,到2020年,將上升至2萬億元。但目前老年產業和產品供應與老年消費者對接明顯不足。從目前市場反饋情況看,老年人對旅游市場需求最大,其次是老年保健食品、飲品、中老年醫藥、醫療保健器械、生活日用品及老年娛樂用品等,從事老年用品生產的企業應重視“銀發經濟”帶來的商楓,搶占市場份額。
乳業“貧富”分化加劇,第一陣營生變
據大型乳品企業日前陸續公布的2005年業績顯示,“強者恒強”的格局愈發明朗,伊利。蒙牛在整個乳品行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型乳品企業光明、三元等被拉開了不小的一段距離。另據《中國乳品行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由于乳品原材料。運輸成本上漲等因素,2005年我國有近40%的乳品企業處于虧損狀態,30%的企業收支平衡,30%的企業是盈利,但盈利規模都不大。與有三成企業虧損的2004年相比,虧損面有所擴大。乳業第一陣營中原有伊利、蒙牛、光明、三元、三鹿、完達山6家,但從現在情況看,第一陣營內部格局發生變化,近年經營欠佳的三元,完達山已經退出第一陣營,三鹿已經對光明乳業第三名的位置造成威脅。光明乳業和三元股份都透露出與外資加強合作的意愿。或許光明、三元能借助與外資在品牌,管理等方面加強合作,逐漸擺脫當前的頹勢。
大中永樂合并,家電連鎖初顯“三強鼎立”
目前,國內家電連鎖業巨頭北京大中和上海永樂在北京聯合宣布,雙方已簽署協議,決定實施全面戰略合作,并有望在一年之內實現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將取名為永樂(中國),新的公司將由陳曉擔任董事長,張大中擔任副董事長。將來的業務拓展永樂負責長江以南地區,大中負責長江以北地區,目前雙方在各地的門店則采取“向優勢靠攏”的原則進行經營調整。根據協議,雙方將在聯合采購,后勤及送貨、產品展出、倉儲開發、倉儲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及人員交流等領域進行合作。并在約定期限內,通過股權置換蛇方式實現大中與永樂的股權合并。業內普遍認為,大中和永樂的合并有可能成為中國區域性家電連鎖在國美、蘇寧兩家寡頭壟斷的大勢下的一種樣板模式。大中與永樂合并后,實力將會呈現幾何級增長,可以有效地增加與國美,蘇寧對抗的實力,從而使國內家電連鎖業出現“三強鼎立”的格局。
國美家電促銷,服務是亮點
五一黃金周期間,國美電器的促銷活動在服務上大做文章:(1)家電與家裝聯姻:國美與知名的裝飾企業聯手,家裝公司派專業人士進駐國美家電賣場,為購買電器的顧客設計購買電器的最佳方案。國美家電賣場也在裝修公司的各連鎖店“坐堂”,為顧客免費提供電器的最佳選購方案和建議。同時,國美還推出了高、中、經濟型三種家電套餐組合供消費者選擇。(2)銷售顧問取代促銷員:在即將開業的北京洋橋國美店,一般賣場中常有的“品牌割據”改為了按機型。尺寸、價格段等分類有序的電視墻,國美銷售顧問取代了廠家促銷員。這些銷售顧問都是經過國美系統培訓的,在商品知識、服務技能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質。(3)開設“家電醫院”:國美電器北京分公司率先推出以家電銷售、維修、保養一站式服務為宗旨的“國美家電醫院”,為購買電器的消費者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
中國對外井購掀起第四次熱潮
波士頓咨詢公司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正在全球掀起第四次海外并購熱潮,而政治因素將成為其贏得國際并購戰役的重要障礙。自1986年以來,中國共掀起過四次對外收購熱潮。第一次持續了大約10年,以海外投資為焦點。第二次為1996~1999年,由香港回歸所引發,企業的關注點開始向海外擴張轉移。第三次開始于2000年,由于當時很多合資企業的合同都已到期,中國公司紛紛將合資公司中的國外合作伙伴的股份收入囊中,主要以本地擴張為主。中國企業目前掀起的第四次并購熱潮與第三次有所重疊,主要始于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不同的是,海外擴張已占據主導地位,礦業,能源以及科技與通信成為最熱門的并購行業。該報告建議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收購過程中,應制定清晰的全球戰略,對知識產權、勞工法和環境標準等“不太明顯的”事項給予高度重視,以避免遭遇“意想不到的破壞”。報告還認為,盡管一些中國企業在最近的海外并購中失利,但是對外并購已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趨勢,并且會越來越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