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客家人的特色菜肴里,曾多有樹葉與野草出沒,形成獨特美味。如今在酒桌上,茶葉扮演了相應的角色:我曾應邀去漳浦“天福茶博物院”里用茶膳,品嘗到各種與茶文化緊密相聯的菜肴,如茶香濃郁的茶香雞、色澤鮮艷的龍井鳳片、酥松可口的油炸鮮茶葉、滑嫩味濃的普洱豬蹄……茶點更有綠茶薯餅、茶麻芝、茶果脯等。 但不管怎么說,這樣食茶,主題太明顯,痛快間卻多少有些被限制的感覺。而我這次嘗的這款“烏龍茶焗沙蝦”就不同了,我與它是在一家蘇杭酒家里不期而遇的,菜單上的它“一茶獨秀”,似乎有些孤獨,其實更具誘惑,盛產綠茶的江浙偏偏要在烏龍茶上小試牛刀,于是不妨一嘗乃至非吃不可的念頭就油然萌生。
首先此菜全盤顏色的對比相當鮮明,蝦與茶組成了紅與黑的大寫意,黃姜片與綠辣丁則點綴其間,十分養眼。那烏龍茶怎么色深近黑呢?且一眼看去還以為是黑豆司或咸菜干什么的呢!我的筷子不由舍本逐末,直取茶葉。入口的感覺實在大出意外,這茶葉怎么會有如此造化:滋味咸香像烤紫菜,梗葉酥松似豬肉脯,如果閉著眼睛吃,或事前沒有在菜名中有所預告,我絕對不會把口中細嚼細品之物判定為烏龍茶葉的!
進而再嘗那紅白相間的沙蝦,只覺得蝦肉堅挺而有彈性,鮮美耐嚼,滋味濃郁,當滿意的感覺正在悄然彌漫,而懸疑卻異軍突起:茶香,烏龍茶的茶香溜到哪里去了?在焗的過程中,茶與蝦的滋味相互滲透,相互調和,相互充實,茶葉不再是茶葉,它把一身的清香滲入了蝦的殼內肉里,從而淡化乃至消亡了自我,留存的葉梗允吸著蝦汁后化為鋪墊的佐料,而沙蝦弓身挽住了茶香,褪去了鮮腥進而鼓起了周身健美的肌肉,茶香淡淡就這么悄然蟄伏在蝦肉里,若有若無!
別開生面而物盡其用,我這下想起陳慧瑛在《茶之死》里對茶的描寫:“盈綠的青春,嫵媚的笑靨”,但卻“甘心把萬般柔腸,一身春色,全獻于人間。任掐、壓、烘、揉,默默地忍受,從無怨尤;在火烹水煎里,舒展娥眉,含笑死去……”盡管如此寫來頗具奉獻美,但畢竟太傷感了,在“烏龍茶焗沙蝦”里,火烹水煎的茶葉油里來鹽里去與沙蝦不清不楚犬牙交錯,斷然成就了一盤妖嬈,烘托出烹調文化又一道色香俱到的美味佳肴。你瞧,你瞧:佳肴里的烏龍茶葉其實笑彎了眉毛,因為前呼后擁的沙蝦都為它而齊鞠躬而競折腰!
善哉,善哉,但愿愛茶人能慈悲為懷,容忍鐵觀音們偶爾出軌,遁入佳肴,與葷素共舞,與勺筷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