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看不出博客在將來會有怎樣的空間,它在政府架構中的角色也還有待探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官員博客采用的是新技術,暴露出來的是新問題,解決的卻是官民關系的老問題。

博客,這個互聯網上的新生事物正在迅速地延伸到政治生活領域。日前,鄭州市物價局局長、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都以自己的實名在互聯網上開設博客。盡管官員博客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但其關注度之高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鮮明反對者有之,贊同支持者有之。
浮出水面
在國外,官員開博客已屢見不鮮。美國布什、英國布萊爾、韓國盧武鉉都有自己的博客。在美國,博客介入選舉已是司空見慣;總統候選人沒有博客也是不可想象的,這已經成為他們問鼎白宮的一個必要條件。在我國,官員尤其是高級別的政府官員開設博客,還是一件新鮮事。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因開辦博客而被稱為中國“博客部長第一人”。2006年“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辦“兩會博客”,被認為起到“讓人們更廣泛地了解與參與政治決策”的良性作用,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一些廳局級官員博客也紛紛亮相。引人注目的是,這些開博客的官員大多集中在與廣大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的衛生、教育、物價等領域。客觀來看,這些領域爭論最多,官員表態往往動輒得咎,陷入口水戰中,這些官員在加強官民交流的同時,無疑也面臨著挑戰。
“醫生哥波子”,是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的自稱,也是他的博客名。“醫生哥”,指較年長的醫生;波子,則是廖新波的粵語昵稱。自從2006年4月份正式推出博客以來,廖新波的網上人氣可謂直線攀升,目前居人民網第七,在新浪廣東博客網排第六。在網絡海洋中,被淹沒的博客以百萬計,而“醫生哥波子”能脫穎而出,博客主人的官員身份自然起了很大作用。廖新波坦言:在博客中,自己千方百計淡化“官”的身份,尤其是杜絕官腔,從不回避諸如“醫療體制改革基本失敗”、“醫院不應該反哺政府”等一系列尖銳話題。
和衛生系統一樣,物價系統的一舉一動也備受媒體和公眾關注。2006年4月初,鄭州市2005年度市直機關民主行風評議結果出爐,鄭州市物價局在51家市直單位中排名倒數第一。怎樣取得市民理解?鄭州市物價局局長陳軍安想到了開博客。4月26日上午10時,陳軍安的博客正式開通。陳軍安表示,開博是因為意識到了物價局工作在公眾形象中改善的重要性。陳軍安的博客剛開通,就被網友稱為“漲價局局長”。與“醫生哥波子”定性私人博客不同,陳軍安表明自己的博客是工作博客,是代表物價局的博客。現在,物價局職工經常上博客與市民溝通和交流。根據博客留言整理出群眾意見,物價局對出租車的價格調整、油價運價聯動、教育、醫療衛生和房地產等收費熱點問題進行了專項治理。
無獨有偶,2006年4月,新浪名人博客頻道出現一個新面孔——“中國第一公安博客”。據稱,模板的底色是警徽藍,麥穗環繞的警徽寓意警民同心,太行山代表河北,華表象征中華民族,背景音樂則是《人民警察之歌》。“中國第一公安博客”的稱呼,源于網友的提議。兩個月后其點擊量達100萬,曾躍居新浪博客排行榜第18位。此后,青島、貴州等全國各地政府部門或官員陸續跟風,爭先恐后開通網上博客。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員博客正在成為官員與民眾聯系的新途徑。
正面判斷
從最初的人大代表公開郵箱、官員上網答網民問、到今天官員開博客,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網絡行政悄然前進的腳步,官員博客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行政模式,是新形勢下行政管理與時俱進的體現,從這一角度來說,無疑值得鼓勵和提倡。
官員博客有利于表達民間訴求。一方面,官員博客繞過了行政壁壘和人為障礙,拋棄了陳規陋習、繁文縟節與公文“旅行”,成為一個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動站,讓民間的訴求及時傳遞到政府各級部門。另一方面,民情也可以通過官員博客平臺直達,那些可能在各級行政部門中由于各種原因而被扣留和拖延的信息,得以完整地呈現在當地最高決策者面前,從而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保障官員了解到真實的社情民意。官員通過疏理與過濾,為政府行政、決策提供依據,從而漸進式地推動政治文明發展。
官員博客有利于建立官民互信關系。與明星相比,官員更需要拉近與公眾的距離。與其他交流方式相比,博客具有無可替代的公開、透明、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優勢。網上的零距離接觸,消除了時空的障礙,消解了身份的差異,消融了官員的神秘感,有利于在政府和公民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同時,官員博客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奇,更多的是施政新理念。作為公務員,利用網絡這個平臺,依靠博客這個手段,將會是傾聽群眾呼聲、加大施政廣度的新嘗試。
官員博客有利于實現網絡民主。網絡民主是實現草根民主的一種新途徑,網絡中盡管有時也會宣泄一些不健康的情緒和觀點,但這是草根民主無法避免的,只要加強網絡管理,“官員博客”將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政議政的良好平臺,推動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進程。同時,官員的心聲訴諸博客,通過博客向社會大眾展示自己的才華,加強對本職工作的研究,既能增加親和力和感染力,又不會構成對社會的不良影響。網民發表了什么看法,官員回不回應,何時回應,怎樣回應,都一一呈現在公眾眼前。
三大疑問
官員博客會不會成為政治秀?官員博客能否真正解決問題?官員博客一直無法擺脫這樣那樣的質疑。
官員博客能否承擔公眾期待之重?官員博客可以了解一定的民聲,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如果以為一個博客就真的能有多大的效用,無疑有拔高之嫌。其實,官員博客和市長熱線、局長電話沒有本質區別。一個在現實中的好官,才可能成為網絡上的好官。很難想象,一個官員在現實中漠視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現實途徑都不用好用足,在博客上又能有多么積極而見實效的舉動。更好地完善已經普遍建立的政府網站,讓其充分發揮政務公開的作用,充分發揮溝通網友的作用,才是一個更具有制度意義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官員博客只是起補充作用,而不是起代替作用。如果政府真的把民意當回事,不必強求開不開博客,而應該從方便民眾與政府溝通出發,不拘形式地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并且對民意訴求真聽真信真辦,只有把心交給了民眾,才能讓民眾感到可信實在。
官員開博熱會不會曇花一現?前幾年,政府部門開辦網站,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渠道,但建成后如果不能很好管理,仍然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官員博客是否也會這樣,目前尚難預料。一位資深人士在瀏覽這些政府博客后笑言:“我們的政府博客完全沒有個性,都是官樣文章。”同時,在博客上寫作,是一件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長期把博客做好,很有困難。去年“兩會”后,不少代表委員停止更新自己的博客,還有一些即將準備息博,就很能說明問題。其實,我們要讓政府更加接近民眾,更好地接觸民意,體現民主精神,完全可以去努力完善我們的民主制度,而不必依靠私人性很強的博客。
如何規避官員博客公私不分?官員通過博客取得網友信任,是基于其博客的私人性。在私人性的博客空間里,討論公共問題,往往導致公中有私,私中有公,最后導致公私難分,讓很多公共問題更加復雜。公私不分容易打破正常的秩序,出現公權私用、以公謀私。因為在我國的政治框架內,政府官員的發言并非個人的、隨意的,如此背景下的博客,將必然引發“身份”的矛盾和沖突。“你的發言是代表了普通博客還是政府官員呢?是個人的看法還是集體的看法呢?”如果是官員個人的話,而且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反映出來的話,那才是真正的博客。但他能堅持多久呢?因為博客的維護是很麻煩的,除非有專人給他做。這樣,那味道就又變了,又變成新聞發布了。這跟博客的原創性、個人性和草根性相違背了。而且,有的官員借助博客做一些給自己個人形象加分的“出位”事情,平時也只關注自己的點擊率,因刻意迎合網民而本末倒置,可能導致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為經常上博客的網友左右,從而偏離其公共性。
多年前,我們還不知博客為何物,今天也還看不出博客在將來會有怎樣的空間,它在政府架構中的角色也還有待探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官員博客采用的是新技術,暴露出來的是新問題,解決的卻是官民關系的老問題。
博客正年輕,官員博客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