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女主人公勃瑞特以其鮮明的性格特征感染了讀者。對于女主人公的評價,傳統觀念認為,勃瑞特是道德淪喪的妓女,可悲又可憐。本文認為,勃瑞特以其超凡的母愛個性昭示著人們,她是圣女,可敬又可佩。
關鍵詞:性格特征 關愛 圣女
1.引論
《太陽照樣升起》是美國著名現代小說家海明威(1899 -1961)的早期代表作。該小說描寫了一戰后一批青年流落歐洲的生活情景。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是英國人,由于戰爭失去了自己的親人;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美國記者,在戰爭中因下部受傷而失去了性功能。杰克與勃瑞特真心相愛,但無法恩愛結合。戰爭給他們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難以愈合的創傷,因而他們對生活感到迷惘、厭倦和頹喪。天際的太陽照樣升起,人性的太陽卻永遠地沉落了。海明威昭示了一代“世紀兒”的悲劇。與“世紀兒”的悲劇一樣,小說的女主人公勃瑞特也是一個悲劇。她是一個集男性的剛強與女性的脆弱,規范美德與倫理喪失于一體的復雜個性。但是,傳統的觀念卻把勃瑞特定性為道德淪喪的妓女,似乎有失公正。
勃瑞特的傳統定性源于美國學者威爾遜一九四七年把勃瑞特描述為“一個唯一的有破壞力”的人物。繼威爾遜的論述之后, 大多學者都不同程度地把勃瑞特批判為女巫等一類的代表。約翰把勃瑞特稱為“被迫賣淫的婊子”;賴斯里則描述為“妓女勃瑞特”;近年來,對勃瑞特的定位評述雖有松動,如有意避開使用“婊子”“妓女”等這些對女性極不尊重的忌語,使用一些較為和緩的詞語,但是基本上都沒有脫離一個框架,即勃瑞特是一個具有婊子個性的人物。一些激進的站在同情勃瑞特立場上的評論則把勃瑞特的亂淫行為解讀為自我摧殘。如格拉斯丁把勃瑞特列為“半婊子,半女神”;威羅認為勃瑞特是一個自作自受的可憐女子,不是妓女,因為“色情狂”促使其進行自我摧殘;是女性在伊甸園喪失以后的自然舉動,絲密斯雖沒有使用“色情狂”這個詞來形容勃瑞特,卻認為勃瑞特“希望通過縱欲來麻痹過去和未來”。迄今,真正給予勃瑞特正面肯定的解讀開始出現,但往往居于被批評的少數行列。相反,許多對勃瑞特的貶評非但沒有引起爭論和質疑,反而受到人們的肯定。所以,多數評論者仍視勃瑞特為一個有瑕疵的人物,該評價十年來基本沒有得到匡正。
2.傳統定位的淵源
考究勃瑞特的傳統定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傳統定位主要是站在小說的男主人公杰克的立場上看待勃瑞特。男主人公杰克為小說的敘述者和事件的親身經歷者,其觀點和意念無形之中就會影響讀者的觀點和看法。比如,在小說的一開始,杰克就承認其敘述將不會十分完美或者不會十分冷靜,因為他可能“犯了不合事實的錯誤,即第一次以作家杰克·貝恩斯的口吻來敘述整個故事”。正如斯科特所言“杰克敘述的故事非常令人信服,我們讀者從沒有想過要懷疑他對故事里所發生的事件的看法”。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對杰克的有關勃瑞特的敘述產生懷疑呢?是否有可能是杰克無意地把女人和被操縱聯系在一起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當他一天上午一大早沿著通往塞弗爾特的林蔭大道行走的時候,他注意到一些水性楊花的女性在招攬其顧客,旁邊有一位女操縱助手,幫她們操縱賣方的玩具。此時,杰克不止一次地說“和勃瑞特一起見鬼去吧,和該死的狂女勃瑞特一起見鬼去吧”。他的這種態度可能是在自己說服自己,說明勃瑞特的毫無價值或無所事事。但是這種態度極易歪曲他的敘述,從而使其敘述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
因為在海明威的這部小說中,人物的各種關系都是由杰克一人的觀察來透視的。杰克自己也顯示出他對勃瑞特有著深刻的感情;并承認“對勃瑞特的敘述有些盲目,對在柯恩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有著不可寬恕的嫉妒”。那么,杰克嫉妒什么呢?他僅僅嫉妒柯恩和勃瑞特的性愛呢,還是嫉妒勃瑞特和邁克的性愛呢?按照常理,杰克應當怨恨柯恩,因為他們兩個都愛勃瑞特,都想和勃瑞特有性愛,但杰克深知他永遠也不能。結果,杰克對勃瑞特的愛導致了他的徹夜難眠。從更加客觀的角度講,如果讀者能夠跨越杰克帶有感情色彩的敘述來重新認識勃瑞特,那么杰克和勃瑞特的關系就是共生的,而非像杰克自己所敘述的那樣。其實,海明威的作品中本身就暗示出杰克對人物關系的評價存在瑕疵,原因是杰克本身的性欲沒有得到滿足。
早在一九四七年,喬治就認為《太陽照樣升起》“是一部有趣的小說,原因是要發掘其內在的真正含義和所涉及的人物的象征含義令人玩味”。不可否認,這部小說中人物的行為動作大都發生在表象之下,正因為如此,讀者需要對杰克的敘述進行認真的思考,洞悉勃瑞特的所言所行,詮釋圍繞著勃瑞特所發生的事情,分析勃瑞特的真實意圖,從而才能了解該小說的真諦。這樣,通過搜尋隱藏在人物性格下被淹沒的平臺,海明威冰山下沒有被發現的部分就可以一覽無遺。
3.圣女勃瑞特
從對勃瑞特的傳統定位的淵源分析可以看出,杰克對勃瑞特的敘述帶有偏見和不公,所以揭示勃瑞特內在的性格隱藏面很有必要。本文認為,勃瑞特的性格特征可概括如下:其一,她具有母愛的美德。勃瑞特的行為證明她試圖在教化別人,而不是摧毀別人,不使別人進入誤途。格拉斯丁就承認勃瑞特有母性關愛的特性,所以不能把勃瑞特描述為一個純粹的婊子或女巫;有的評論家認為勃瑞特關愛她周圍的人,并試圖通過性愛使其得以慰藉。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她經常資助邁克,施舍邁克,因為在她看來邁克就像小孩似的。當她第一次試圖安撫柯恩時,說到“不要把圣日的祭奠搞糟”,這近乎是母親在對自己的孩子說要“好好玩”的效果是一樣的。而且,讀者知道,當杰克在部隊醫院接受治療時,勃瑞特對他進行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直至其完全康復。
不僅有母愛的美德,勃瑞特還具有獨具個性的迷人容貌。格拉斯丁把勃瑞特視為愛與美的女神,也正因為如此,勃瑞特成為該小說中所有男人羨慕追求的對象。杰克在該小說敘述之初就強調勃瑞特有十分美麗、迷人的外表。比如,當柯恩第一次見到勃瑞特時,就以熱切期待的目光盯著她,好像是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新大陸似的。阿婿利則直言不諱地說勃瑞特十分迷人,擁有無可比擬的天然豐韻。貝爾第一次見到勃瑞特時就說她是一個十分漂亮的女人;特別是當勃瑞特在大街走路的時候,在酒店里賣酒的女人們都走到窗前盯著看她。密爾就描述勃瑞特是“一個引人注目,其美貌足可把男人引入陷阱的女人”。
對勃瑞特來說,她沒有把自己漂亮的外表當作買賣的籌碼。當眾多的男人爭相要為她付費的時候,她拒絕了。當其他的男人競相出錢出物爭取她的好感的時候,她只接受那些不違背她自己善良個性的男人的禮物。比如,勃瑞特拒絕了酒店老板以一萬美元的酬價換取和她一起到巴爾熱市游覽的盛請。她還拒絕了羅密歐要離開她的時候給她大量的賞錢;并說“不用擔心,我有大把大把的錢”。
另外,雖然勃瑞特的情人來去頻繁,但她對杰克的愛情一直未變。當她試著要遠離杰克的時候,她自己做不到。在她離開杰克的前夜,對杰克說,她必須走,因為分手對他們兩人都好。話畢,當她要離開時,兩眼卻直勾勾看著杰克,說“離開你是愚人之舉”。
而且,勃瑞特很會給杰克面子,特別顧及杰克的情緒。在許多的社交場合,勃瑞特都能找出很好的理由使杰克贏得相當的自尊。如為了掩飾杰克沒有性愛能力,當在酒店里店員問他們為什么不結婚時,她找了一個敷衍的借口,回答說,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和事業。
更為重要的是,勃瑞特和男人的做愛并不是隨意的,她選擇了和那些有道德信條的男人做愛,并寄希望于愛的力量。比如,小說中描述她和羅密歐的風流韻事就十分引人注目。當做愛開始時,羅密歐穿著緊身的綠色褲子,加之于其有斗牛的英勇氣質,點燃了勃瑞特的性欲。事后勃瑞特告訴杰克說她感覺完全變了;杰克則注意到她容光煥發,非常滿足。縱觀整個小說,勃瑞特一直在努力尋找她要得到的東西:通過頻繁和理解她的男人做愛,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從而尋求其生存的真正意義。如當她和羅密歐最后做愛時,羅密歐想讓她重新變成更有女人味的做愛對象,讓其頭發更長一點;勃瑞特則仍然保留真正的自己。當她向杰克敘述這一情景時,她極力掩飾自己的痛苦,說長頭發對她來說就好像是魔鬼一樣。
4.結論
綜上所述,在海明威筆下,通過杰克帶有個人偏見的敘述,勃瑞特被評判為妓女或女巫不難理解;但是,對勃瑞特的這種評判有失公正。因此,把勃瑞特定位圣女,似乎更加客觀,更合乎整個小說的主題含義。因為勃瑞特以圣母的關愛和美德昭示著人們,并以一種超脫的方式尋求生存的意義,實在是難能可貴。
(責任編輯:水涓)
作者簡介:任虎林(1969- ),在讀博士,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外語部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育。
參考文獻:
[1] Wilson,Edmund.The Wound and the Bow: Seven Studies in Literature[J].New York:Oxford UP,1947.p.8-29.
[2] Aldridge, John W. After the Lost Generation[M].New York:McGraw Hill,1999.
[3] Fiedler,Leslie A. 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M].1966. Third edn.New York:Scarborough House,1982.
[4] Gladstein, Mimi Reisel.The Indestructible Woman in Faulkner, Hemingway, and Steinbeck[J].Ann Arbor:UMI Research Press,1986.p.20-35.
[5] Whitlow,Roger.Cassandra's Daughters: The Women in Hemingway[M].Westport,CT:Greenwood,2004.
[6] Smith, Carol H.“Women and the Loss of Eden in Hemingway’s Mythology.”In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M].Ed.James Nagel.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ress,2002.P.129-144.
[7] Hemingway,Ernest.The Sun Also Rises[M].1926.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54.
[8] Donaldson, Scott.“Humor in The Sun Also Rises”[A].In Wagner-Martin.P.19-42.
[9]Snell George.The Shapers ofAmerican Fiction [M].
1947.New York:Cooper Square,1961.
[10]Miller,L.Patterson.“Hemingway’s Women: A Re-assessment”[A].In Lewis.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