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是生活在某國烏有城城郊的一位奶牛場主,不知何故,方圓數(shù)百里就這一家奶牛場。湯姆的奶牛場有2000頭奶牛,每月產奶2000噸,這些牛奶供應給烏有城的市民和周邊農村的農民。牛奶售價是每噸500美元,每噸牛奶的生產成本是300美元。因此湯姆一個月可以賺40萬美元。
在大學讀MBA的兒子杰瑞正在對當?shù)嘏D淌袌鲞M行調查,這是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yè),意在鞏固并實際應用課堂上學到的供求理論。
經過一個月的調查,杰瑞向父親指出了他的一個驚人發(fā)現(xiàn):“這些年你平均每個月?lián)p失130萬美元!”
這話讓老湯姆很不高興:“危言聳聽。”
“我反復核實過了,情況的確如此。讓我給你解釋一下吧。”
“說來聽聽。”
“咱們每月生產的牛奶賣給烏有城市民1000噸,鄉(xiāng)下的農民1000噸。烏有城市民平均收入是鄉(xiāng)下農民的兩倍多,對這些市民來說,牛奶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并且花在牛奶上的錢占其整個生活支出的比重很小。”
“這我知道。”
“我的市場調查表明:即使奶價翻兩番,即每噸2000美元,烏有城市民對牛奶的需求也基本不會下降。”
湯姆了解烏有城居民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憑多年的經驗和生活直覺,他覺得兒子的這個調查結果很可能是真的,不過他立刻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問題:
“可鄉(xiāng)下的農民很窮,根據(jù)我的經驗,每噸500美元,也就是每公斤25美分,是他們能夠承受的上限,超過這個價格他們就不會買牛奶了。而我們每月的牛奶產量是2000噸,城里只能銷掉1000噸,為了全部賣掉這些牛奶,我們只能賣500美元一噸。好在這樣每月也能賺40萬美元。”
“要是能夠賣給城里人2000美元一噸,鄉(xiāng)下人500美元一噸就好了。”
“這不可能,鄉(xiāng)下人會把我們的牛奶轉手賣到城里,2000美元的價格不可能維持。”
“我知道,那為什么你不只賣給城里人呢?2000美元一噸!鄉(xiāng)下我們就不供應了。你想一想,每噸賣500美元,賣2000噸,一個月才賺40萬美元;而每噸賣2000美元,雖然只能賣1000噸,可是一個月要賺170萬美元。”
“可這個月我們已經生產了2000噸,要是賣2000美元一噸,多余的1000噸難道倒掉不成?”
“是啊,倒掉很可惜!可是倒掉它們,我們還可以賺140萬美元,不倒掉它們,我們就只能賺40萬美元;畢竟賺錢才是我們的目的。而且你也只能倒掉,否則沒人相信你真的會賣2000美元一噸。”
老湯姆知道杰瑞的分析是對的!猶豫再三,他終于痛下決心:倒掉1000噸牛奶!
可能這一決定對他的沖擊太大了,他的腦子有點轉不過彎來,竟說出了后來自己也覺得頗為可笑的一句話:
“那以后怎么辦?難道要每個月生產2000噸,倒掉1000噸嗎?”
杰瑞哈哈大笑:“怎么會這樣!倒掉牛奶只能是這一次,以后我們就不需要生產這么多了,所以倒掉這個月多余的1000噸后,我們接下來宰殺掉1000頭奶牛,辭掉部分工人,把多余的牧場和養(yǎng)牛場租出去,這樣每月的生產成本可以降到30萬,銷售收入200萬,每月純利潤就是170萬美元了。”
第二天,湯姆的奶牛場做了一件讓人目瞪口呆的事:把1000噸香噴噴的牛奶倒入了海中,然后宰殺了1000頭奶牛,并且將牛奶的價格翻了兩番。自然,湯姆挨了不少罵。可是除了罵,人們也無可奈何。對于窮人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喝牛奶了。而城里人仍然購買湯姆的牛奶,盡管對這樣的大幅漲價也很不滿,可也沒辦法,方圓幾百里只有湯姆一個奶牛場。
(摘自《經濟學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