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鄉選舉自民主革命時期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其間有關制度設計的改進、具體操作的革新,值得回味。
在根據地選舉期間,考慮到當時民眾的分布狀況和基本文化素質,采取了多種選舉方式,如畫圈法、畫杠法、投豆法、燒洞法、背箱子等,比較典型是豆選法。1940年1月,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深入鄂豫邊區訪問,親眼目睹了邊區民選活動的盛況:不少地方選民在自己“中意”候選人背后的粗瓷海碗里投黃豆、蠶豆或綠豆作選票,最后根據碗中豆數確定人選。史因此在《中國的戰歌》一書中發出“這是比近代英美還要進步的普選”的感嘆。史氏的感嘆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但面對一群識字無多甚至大多數不識字的農民,這是所能采取的最適宜的選舉方式了。事實上當年在進行表決、選舉時更為普遍采用的是舉手、鼓掌、起立通過等方式。
1953年選舉法曾規定,選舉基層人大代表時可以采取舉手表決的辦法,也可以采取無記名投票辦法。鄧小平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草案)》進行說明時指出,我們只在縣以上采用無記名投票方法,而在基層政權單位,則一般采用舉手表決的投票方法。這是由于我國當時的社會情況、人民還有很多缺乏選舉經驗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實際條件所決定的。
1957年以后,除了選舉和任免,鼓掌成為主要表決方式。而在1966年之后,舉手和無記名投票基本上被鼓掌所代替。
1979年的選舉法取消了過去的舉手表決辦法,規定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這無疑是一大進步。這在代表選舉中得到了較好的實踐,但人事任免事項采用無記名投票表決的要更遲,到80年代中后期,票決制才先后走進市縣區人大常委會會議。80年代中期,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啟用無記名電子按鍵表決,無停電等特殊情況,不再采用舉手表決;1990年,人民大會堂正式啟用無記名電子表決系統。之后,電子表決開始在省級和少數市級人大常委會推開。
從“丟豆子”到“按鍵”,這些細節和技術問題看上去和選舉結果沒有關系,實際上與民主的實現息息相關。鼓掌、舉手、“贊成不用動筆”等表決方式先后在人大會議上被汰棄,以及相關的點滴的“細節之變”,見證了半個世紀以來人大表決方式的變化演進,也可讓人品味出中國民主漸進變革的獨特意味和價值。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由等額選舉到差額選舉的改變。1979年以前,我國的選舉一般采取等額選舉的方法。1979年重新頒布的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第一次規定了選舉人大代表和地方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實行差額選舉,之后又不斷加以完善。差額選舉自1979年實行以來,不僅在縣鄉換屆選舉中得以較好“兌現”,而且在選舉省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一府兩院”領導、全國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時也得以落實。尤其是1986年修改地方組織法時,明確規定了地方國家機關領導人選舉的差額幅度。盡管在差額選舉中,違法選舉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但總體情況看,差額選舉得到不斷健全和發展,成為實現選舉人意志和提高選舉民主程度的重要措施。憲法學家吳家麟說過,沒有差額的選舉,不是真正的選舉;沒有競爭的差額,也不是真正的差額選舉。
我們對競選也并不陌生。早在延安時期,我黨就組織搞過競選,并提倡過競選。當時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就對競選作了專門規定,選舉單位“可提出候選人名單及競選綱領,進行競選活動,在不妨害選舉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和阻止”。
1980年11月,北京市海淀區直選區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要選兩名人大代表,其中一名是學生。當時,競選的大字報、辯論會、演講、座談會盛極一時,候選人經常在餐廳、教室、廣場進行辯論、回答提問、發表演說。一系列競選后,一名國政系研究生以登記選民57%的得票率當選。湖南師范學院、浙江大學等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競選。但全國縣級直選總結報告指出,必須堅決反對“極少數人利用選舉人民代表的機會,搞所謂‘競選’”。1982年選舉法把“用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改為只能“在選民小組會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限制競選。地方組織法也將地方國家政權機關領導人員差額選舉的原則改為可差額選舉,也可通過預選實行等額選舉。
近年來在村委會選舉的推動下,一些地方對完善鄉鎮長選舉制度進行了大膽探索。1998年12月四川省遂寧市市中區政府基于對當地農民要求由自己直接選舉鄉鎮長的回應,在步云鄉進行了直選鄉鎮長的試點。這是中國第一例鄉長直選。
與“競選鄉鎮長”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競選代表”。2003年四、五月間,在深圳市出現了十多個選民在官方提名之外要求獨立參選人大代表的事例。這些候選人在基層人大的同意或者默認下進行張貼競選廣告、拜訪選民的活動,最終結果有兩名這樣的候選人被選為區一級人大代表。接下來北京市在12月份也進行了區縣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在選舉中有二十多名候選人以自薦的方式自己參選。比深圳競選有所發展的是,在北京的選舉中,這些候選人明確提出了對選舉的提名程序、候選人正式確定程序和選舉競選活動改革的要求。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人中有三名候選人被選為人大代表。這樣就在全國范圍內提出了一個進行基層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改革的要求,這種要求在全國各地以致到中央都引起了積極的反映,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
總的來說,包括縣鄉選舉在內的我國選舉制度發展是漸進的不斷完善的,并且正在進步中。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公民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民眾參與國家管理的積極性也隨之越來越高。對于各級人大而言,與民意的真實聯結應當逐漸增強,凡是目前法律沒有禁止的活動,就應該允許選民在選舉中加以運用,通過試驗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通過總結經驗,上升為立法予以推動,從而實現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路徑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