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是一位30出頭的少婦,她的身體一直不錯,也從沒有發生過月經不調的現象。自從她聽到丈夫在外邊發生婚外情的風言風語后,最近半年,她出現了月經不調,去醫院檢查,也沒有什么異常。醫生說,這可能是因為她心情不好造成的。
月經失調是婦科常見病,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也可以是月經前或月經時的腹痛或全身癥狀。一般來說,如在最近半年內至少具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屬月經失調:①行經期超過7天;②月經周期嚴重紊亂,少于21天或超過35天;③每次行經,衛生巾用量多于20片;④痛經:指行經前后或經期有腹痛、腰酸、下腹墜脹等癥狀,影響生活和學習;⑤經前期綜合征:指經前或經期有以神經性癥狀為主的主訴,尤其以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的癥狀多見,影響生活和學習。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與人的健康有密切關系,持續一定時間的某種情緒會損害身體健康。長期的精神壓抑、生悶氣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心理創傷,極有可能導致月經失調。女性月經失調者在面對刺激時易出現緊張焦慮,并且反應強烈而持久,易發生心理疾病。而且這些人常有認知偏差,從而加重反應。此外,女性月經失調者內向的人較多,而內向者往往不善排解憂愁和釋放緊張情緒,對心理應激的應對能力差。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女性遇到應激性生活事件層出不窮,如學習深造、戀愛、家庭、人際關系、擇業、晉升、下崗等問題。總之,精神因素對月經失調的影響不容小覷。
發生月經失調的女性,除了從生理方面積極治療外,還要學會“調心”。
1.做好“減壓”工作
預先安排好下一天的工作、學習,提高自己對事物的預見性和控制性,從而減緩每天的工作節奏,避免行色匆匆、身心疲憊。當然為更好地緩解精神壓力,還可從事一些健身運動,如瑜伽、游泳、跑步、打球等,每周進行1~2次,每次1小時左右。內向的人要勇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相關的人面對面地溝通一下自己的想法,相信這比心里無端承受巨大的壓力要好得多。通過減少壓力,那些由此而引發月經失調的女性可以讓癥狀得到緩解。
2.提高心理承受力
多聽各類心理講座,積極參加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訓練,定期接受個別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并不是非要等到有問題,甚至很嚴重才去)等。要培養自己健全的個性,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以便能有效地應付挫折和應激。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遇到各種事件才不會發生嚴重的情緒問題,從而降低由此發生月經失調的機會。
3.經期注意心理保健
一些心理問題常常是因為不正確的認識引起的。所以,先要改變對月經的不正確認識,比如,一些女性認為來月經很“倒霉”,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是不可取的。因此,女性應多了解關于月經生理及經期衛生的知識。經期除了,生理保健(如防寒避濕,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飲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涼,注意保暖,同時注意避免重體力勞動與劇烈運動)外,還要注重心理調節,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避免不良刺激,避免情緒波動。親屬也應對其更加愛護與關心。
4.找心理醫生治療
如果經正規嚴格檢查,月經失調并不是由生理上的問題引起的,而本人也感覺心理問題嚴重,那么,可去正規的心理咨詢、治療機構找心理咨詢師、治療師治療。醫生對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嚴重者會給予多慮平、安定等對癥藥物治療。醫生還可進行認知療法、放松療法等,使患者了解本病的性質,減輕心理負擔,并能較好地應付環境中的應激因素。通過心理咨詢、治療,此類月經失調多會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