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履新兩個月的劉志庚很忙。作為東莞的新任市委書記,日程表上有密密麻麻的工作等著他完成,還有的是計劃日程之外,比如接受《瞭望東方周刊》的采訪——談不上什么準備,也沒有秘書在身邊,就這樣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地說開去。
劉志庚說話聲音很輕,溫文爾雅。他是經濟學博士。
上任以來,劉志庚做的動靜最大的一件事是狠抓治安。記者隨訪了四位出租車司機,他們都認為東莞的治安“比去年好多了”。“治安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社會問題,現在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沒有安全感有什么用?外商不敢來投資,老百姓出門不敢提包。”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
“如果年終轄區治安狀況沒有明顯好轉,這個地區的派出所所長就要下課。”像這樣的“狠話”,文質彬彬的劉志庚在不同場合說了多次。
在今年4月3日的東莞市領導干部大會上,劉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公開向干部群眾“立下軍令狀”,要求把整頓社會治安作為今年市委市政府為群眾辦成十件實事之頭一件,確保年內實現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否則市委市政府要向全市人民檢討。各鎮街黨委政府也要作出同樣承諾。后來,“檢討”一詞被媒體“善意”地弱化為“道歉”。
劉志庚說:“怎么叫治安好轉,不是我領導說好轉就好轉了,要老百姓說了才算數。”
連治安都搞不好,黨和政府哪來的威信?
《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說東莞五年一個樣,是這樣嗎?
劉志庚:我覺得五年還有些太長。東莞發展的速度從人口上就可以體現出來——一個地級市目前算上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人。在東莞,有一種很有趣的人口推算方法,而且可能比任何一種官方統計都要精確,那就是通過手機用戶數量來推算:東莞移動公司用戶880萬個,東莞聯通468萬個,東莞鐵通100多萬,本市小靈通235萬個,沖減掉沒有手機的部分老人和小孩,以及部分人有兩部或三部手機,怎么算東莞人口都超過了1000多萬。
《瞭望東方周刊》:從一個縣升格到現在這樣一個大城市,在管理方面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劉志庚:現在的警力配置等都是按照戶籍人口來定編制的,但東莞的大部分人口都是外來人口,這是我們城市管理服務中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的總人口數與深圳差不多,深圳警力有兩萬人,我們只有8000多人,況且深圳人口素質高,白領多,我們是藍領多,在管理難度上就面臨很大的挑戰。但是東莞也有自己的城市管理優勢。我們作為一個地級市,沒有縣一級的機構,這在全國是少有的。這樣一種組織架構省略了一個累贅的中間層,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提高了辦事效率。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這樣一個城市的市委書記,你現在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劉志庚:東莞本地人與外來人口的比例約為1:6,這在國內城市中也是少見的。人口的頻繁流動也帶來了治安的隱患,可以說現在全市對社會治安的關注度是最高的。老百姓對于GDP增幅多一個點少一個點感受并不明顯,對政府建樓房多一幢少一幢要求并不很高,而社會治安則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上街提心吊膽,那還要你這個政府做什么?現在一些地方好人怕壞人啊,所以我說對見義勇為的英雄一定要給予獎勵撫恤,這是政府責任的一種體現。

《瞭望東方周刊》:應該說過去市里也重視社會治安工作,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你認為主要原因在哪里?
劉志庚:照我說就是一個力度問題。治安抓得好不好就是看你政府是不是來真格的。今年我們要為市民辦成10件實事,社會治安好轉位列10件實事之首。原來排在第一位的是基礎設施,后來我們調整了次序。我向百姓承諾,今年年底治安一定要有明顯好轉,如果沒有明顯好轉,市委市政府要向全市人民公開檢討。當然檢討不是目的,我主要是想表明市委市政府的決心。鎮委書記鎮長也要給地方百姓一個承諾,你身為一方官員卻不能保地方平安,這個官兒就是失職的。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連治安都沒抓好,你說這個責任要不要負呢?我已經放話給公安部門,到年底治安抓不好的派出所所長就地免職。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么看待官員向群眾檢討或者道歉的意義?
劉志庚:這是一個政府起碼的責任感。老百姓正當的、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滿足,就是失職,失職者就要負起這個責任,不光是檢討和道歉,群眾如果不信任的話你就別當這個領導。這個信息傳遞出去后,很多老百姓寫信給我,說就算治安沒有明顯好轉,我也不希望你檢討,只要能看到你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就行了。多好的老百姓啊!只要你心里有他們,他們就能和政府站在同一戰線上。但是無論怎樣,政府還是要背水一戰,沒有退路。連治安都搞不好,黨和政府哪里來的威信?
政協要設“外來工”界別
《瞭望東方周刊》:你曾表示警察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來不及鳴槍警告時,要采取果斷措施,是不是說目前我們的警察在處理類似事件時還不夠強硬?
劉志庚:我主張對持刀持槍的歹徒態度要強硬。我在深圳龍崗當書記時,針對社會治安形勢嚴峻,鼓勵警察采取果斷措施,結果一年干掉16個窮兇極惡的歹徒,社會治安就改善很多,老百姓拍手稱快。來到東莞后,我提議,有些情況鳴槍警告都來不及的,就要直接果斷處理。我的這個說法一傳出去,網上立刻炒得沸沸揚揚,但統計顯示,86%的網民還是投了贊成票。
《瞭望東方周刊》:東莞有沒有什么具體措施解決警察開槍的后顧之憂?
劉志庚:對待保護人民利益的警察,如果他們碰到什么問題,我都要站出來,我要保護他們,這是老百姓擁護的,而且屬于正當防衛。社會治安一定要采取強硬措施。抓治安就是抓發展、抓穩定、抓和諧、抓效益。最近我們組織干部去長三角學習,張家港市今年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路面搶劫案件,老百姓對治安的滿意率在90%以上。這個數字多硬啊,實事求是地說,東莞能達到80%就不錯了。
《瞭望東方周刊》:有報道說東莞有相當數量的治安員,對于這部分人,政府如何有效管理?
劉志庚:我們有15萬名保安員和治安員。實事求是地說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他們沒有執法權,跟正規執法隊伍相比,素質也比較低。不可否認,這些保安員、治安員大多數是好的,為東莞的和諧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成為另一種隱患,有些治安員出身于工廠,對廠內環境十分熟悉,還有些因為與老板不和,出廠后當了治安員就想伺機報復。公安部說要取消治安員,我們認為一下子取消不妥。到現在整個廣東都還沒有取消。一旦取消,15萬人失業的結果也相當可怕。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增加警力嚴加防范外,你認為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安全感問題?
劉志庚,我認為,社會治安治標治本的關鍵,在東莞來說,就是“一端一斷”。“端”就是“端窩”;“窩”即出租屋,清理出租屋就是清理犯罪分子的落腳點。近年來我市抓獲的各類刑事犯罪人員90%以上是外來流動人員,治安,刑事案件90%以上與出租屋有關,去年90%以上的消防案件也發生在出租屋。出租屋租金收入是東莞近一半本地戶籍居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是1/3無田無地原居民的主要經濟支柱。出租屋及其租住人員已成為東莞社會管理的難點,社會治安的重點,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實踐證明,管好出租屋,治安好一半。我們將采取多種措施,按照“管住少數,服務多數”的原則,強化對“重點人”的監控管理,創新巡查管控機制,監督約束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犯罪,促進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比如,實行出租屋治安管理責任制,凡是出租屋內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按照“一次性死亡”原則,收回出租屋租賃證,不得再出租。此外,在出租屋集中地段安裝探頭,也是我們的一個創新。“斷”就是“斷腿”,“腿”即摩托車,是犯罪分子作案的主要工具,所謂“飛車黨”即由此而來,東莞現有摩托車約100多萬輛,其中非東莞車牌的不少于30萬輛;近年涉及摩托車的治安刑事案件占全市總數的31%,涉及摩托車的交通事故占全市總數的60%,所以要徹底整治摩托車。將組織有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限摩、查摩、銷摩和堵摩的專項行動,重點檢查非粵S號牌摩托車和無牌無證、假牌假證摩托車。對全市摩托車銷售店和維修店進行清查整治,堅決取締外地摩托車號牌代辦點,清除清理一批制販假牌假證、買賣無牌無證摩托車窩點,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兩搶”案件的發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從根本上關懷所有在東莞的居民。流動人員在戶籍地通常都是安守本分的,一旦流動起來因為生活所迫等因素影響,犯罪率會明顯增加。所以我們也要采取措施增加流動人口的歸屬感。東莞有今天,離不開這些外來工,未來發展也要靠他們。今年我們準備適當放寬外來人口的入戶問題。另外,一定要有人代表他們的利益,替他們說話。所以我在今年3月的市人大政協會議上提出,要設立外來勞工界別,讓他們參政議政。
《瞭望東方周刊》:過去東莞也出現過一些勞工受到傷害的惡性事件,有人說不能發展“斷指經濟”,目前的情況如何?
劉志庚: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不顧工人死活的黑心老板受到了應有的懲處。此外,這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也促使整個地區產業優化,類似的事件這兩年再沒有發生過。
《瞭望東方周刊》:有人說珠三角的發展也讓一些村民成了“新地主”,成了光靠賣地和出租房子就可以生活的“閑人”。在新農村建設中,東莞如何讓這些人變成新一代農民或市民?
劉志庚:我的態度就是絕不能讓現在的農民再成為過去的“少爺”和“二世祖”。為此,政府準備每年拿出10個億,連續五年,解決農民就業創業問題。很多農民不愿意在工廠就業,瞧不上那點工資,這時村里就給一些補貼,目的就是讓他們勞動。中國有個成語叫無事生非,所以一定要讓他們有事可做,體會勞動的含義。
城市發展要兼顧長遠
《瞭望東方周刊》:東莞作為奇跡般崛起的大城市,在城市化和城市品位提升方面還有什么思路和目標?
劉志庚:在建城、整山、治水、修路、文教方面,市政府的投入是很大的。比如,我們投資6億多元修建了東莞玉蘭大劇院,投資10多億元搞綠化,另外公園整治、污水治理等也撥了100多億,關閉磚廠206家、采石場189家、水泥廠47家,清理生豬200多萬頭、家禽747萬羽;建成污水處理工程18項,在建36個污水處理廠,2005年底全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13.2%,市區為72%,建成垃圾焚燒處理工程3項,總處理規模2800噸/日,全市生活垃圾處理率44.5%,市區達到100%。我一直在強調保護生態,不要只看眼前,不要有塊地就想建工廠,喝著污染的水,吃著污染的菜,物質生活水平高有什么用?一定要兼顧長遠,留一個好的生態空間給后人。
《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都說當官沒有一個好身體是扛不下來的,你是怎樣保持身體健康的?
劉志庚:在東莞當官,更需要一個好身體。因為這里的機關編制只能按本地戶籍人口配備,實際上要管理大幾倍的經濟社會事務,大家做工作都是超負荷運轉,身為領導業務工作和接待、應酬更多,沒有好的身體當然扛不下來。從清遠市調到東莞后,我離家近了,但回家反倒少了。好在我的身體還很健康!似乎沒什么嗜好,就是我身體健康的最大保證。除了應酬之外,我基本都在家,不信你們晚上打電話來監督。閑暇時我也就上上網,看看報紙。我訂了很多報紙,但大部分都是在車上揀著看的。現在東莞工作太多,我們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