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9時許,中國政府包租的兩架專機載著從東帝汶撤離的243名中國僑胞、中資機構和使館工作人員家屬,平安抵達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這樣的大規模撤僑已經不是今年的第一次。一個月前,中國政府包機從所羅門群島撤回了312名僑胞。
如果留心聽新聞,你會注意到,不管是世界上哪個角落發生了自然災害、社會動亂、流血沖突,新聞播報員總會在新聞最后告知受眾,有沒有中國人在這些災難中遇難或受傷。人們習慣了這樣的變化,習慣了中國融入世界,中國人的行跡遍及四海。
就在243名中國人撤離東帝汶,安抵祖國的同一天,中國外交部在北京舉行領事司領事保護處成立儀式。外交部長李肇星在成立儀式上說,隨著中國公民每年出國人數的增長,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保護境外的公民和企業。2005年,中國出境人數達到3100多萬,中國駐外使領館共處理各種領事案件2.9萬起。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和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我們安土重遷的傳統,作為貿易大國,中國對外貿易交流日趨頻繁,中國公民和企業積極參與境外經濟活動,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日益擴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赴海外開闊眼界也成為一種選擇,目前經國務院批準的出國旅游目的地國超過了100個,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大旅游客源輸出國。
機遇總是與風險形影不離,越來越多的海外經驗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海外風險。中國公民在異國他鄉被歧視、被侮辱、被侵犯的情況時有耳聞。天津女商人趙燕在美國遭到毆打、河南商人在德國被無理拘留45天、中國商人被俄羅斯“光頭黨”毆打殺害等事件,均讓國人憤懣。
事實上,中國人在海外面臨的窘境遠非這些“著名事件”所能概括,除去確有違法行徑的個別人之外,不少中規中矩的中國人也無端受到冷遇。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球共發生涉及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各類領事保護案件2萬多起,涉及中國公民8萬多人,其中,傷亡1713人,而被隨意毆打、扣押和逮捕的則更為繁多。2005年,中國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處理了2萬多起領事保護案件,平均每天有50多位身在海外的中國人遇到不同的“麻煩”。
頻頻發生的國人在海外權益受損事件,固然有部分客觀因素,比如個別中國公民法律意識薄弱,對國外情況不甚了解,個別國家當地居民乃至執法者對中國人抱有成見等;但也揭示出中國在復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面前,應對能力的缺失。這,對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造成了一定損傷。大國公民應該是走遍世界都擁有尊嚴的公民,“負責任大國”首先要對自己的公民負責。
保護海外公民的權益,是日漸“國際化”的中國公民的迫切需要,是時代的呼聲。溫家寶總理把“維護中國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權益”納入了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外交部成立專門的領事保護處,為國外的中國公民提供擋風遮雨的“避風港”,是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思想的具體體現。
毋庸諱言,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一度讓國人給世界留下了思想保守、體質孱弱的“東亞病夫”形象。沒有強大的祖國,就不可能有國民的尊嚴。孫中山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沉痛的故事:一個在南洋的中國富翁去朋友家玩,夜深了,他想回去,但是荷蘭殖民者在南洋實行宵禁,這個富翁只能找一個日本妓女陪著回家,因為日本當時已經崛起,荷蘭警察對日本人——哪怕是一個妓女,也不敢多問。在一個民族國家林立的世界上,國家對個人并不是可有可無。
近代之前的中國人,國家觀念并不強。封建專制讓人們覺得一家一姓的“天下”無論興亡,都與國民無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與近代民族國家的交往與沖突中,首先覺悟的先行者才認識封建立一個強大的,時刻照顧國民利益的國家是多么重要。
正是建立在對國家與個人關系的深刻理解上,革命先行者為爭取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大民族之林,無怨無悔奉獻出一切。今天的中國人是幸運的,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大祖國。作為整體的中國人,當今世界無人敢于小覷。那么下一步,就需要這個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建立起來的強大祖國,向世界宣示,中國人像他的祖國一樣站立起來了,侵犯每個中國人的權益,都是侵犯中國的尊嚴。
領事保護工作,將保護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海外中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放到了外交工作的核心位置。海外華人的權益,就是中國的國家利益,這一秉承“以人為本”思路的外交方針,把抽象的祖國變成了每個海外中國人能夠切實感受到的溫暖。一個位得信賴和熱愛的祖因,將凝聚起國民的熱忱,為了她的美好未來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