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群眾都是從基層干部身上來認識,看待我們黨和政府的形象
6月的上海,空氣清新,草木蔥蘢。浦東新區張江鎮環東中心村,清清河水環繞村外,一幢幢農民別墅、農民公寓掩映在綠樹叢山,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
6月12日黃昏時分,正在上海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來到這里看望村民,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調研。
面積儀3.9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的環東中心村,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6.1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909元,人均居住面積超過50平方米。
胡錦濤首先來到村民孫上達家的院子里。看到孫上達97歲的母親坐在凳子上,胡錦濤快步走上前,彎下腰握著老人的子,對著她耳朵大聲說:老人家,你好啊!看到老人想起身,胡錦濤拉著她的手連聲說,不用站起來了。
孫上達家住的是一幢二層樓房。庭院雖然不大,卻收拾得十分整潔。胡錦濤坐在院子里,與一家人拉起家常。60歲的孫上達向總書記一一介紹家人,說到他6歲的孫女孫倩時,胡錦濤對孫上達的母親說:“老人家,你有福氣啊,四世同堂啊!”院子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日子過得還可以吧?”胡錦濤關切地問孫上達。
“生活好,過得很好……”孫上達回答。
兒子孫建輝接上了話茬:我一個月掙2500元,父親退休金有1000元,我媳婦一個月有1000元。奶奶、母親退休,每個月有400多元。村里老人一年有一次免費體檢,一個月有50元營養費,過節還有過節費,每天還免費給一瓶牛奶……
“一天一瓶牛奶是他們這的‘土特產’,是他們村自己搞的福利,其他的政策全市其他地方也都有。”陪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向總書記解釋說。
上海市市長韓正接著介紹,上海在全市農村推行了“鎮保”,參加“鎮保”的農民年紀大了人均每個月能拿到430元的退休金。
“拿‘鎮保’的年齡杠杠是多少?”胡錦濤問。
“女的55歲,男的60歲。”
“你們這個村醫療保障是怎么做的?”胡錦濤又問村干部。
村黨總支書記沈金國回答,一個人平均一個月交15元,再加上區里、市里的補貼,一年加起來大約交700元。村民在村里看病,醫藥費報銷85%;到鎮衛生院看病,報銷65%。如果到二、三級醫院看病,報銷45%至50%。大病最高可以補助5萬元。
胡錦濤問孫上達:“這樣是不是基本可以解決看病的問題了?”
“基本可以解決了。”
“到村里看病,100塊醫藥費,你只要拿15塊,落實了嗎?”
“落實了。”
胡錦濤滿意地點點頭,然后又指著小孫倩問:“她上學了嗎?”
孫建輝說,孩子還在幼兒園,下半年就要上學了。
“村里有小學嗎?”胡錦濤問孫建輝。
“有,村里、鎮里都有。”
“你準備把孩子送哪里?”
“都可以,村里,鎮里都可以。”
“兩邊的教學質量怎么樣?”
“都可以。”
胡錦濤笑著說,這說明村里的小學辦得不錯。
孫建輝的妻子費春琴告訴總書記,現在生活確實好了。村里有露天廣場,大家可以在那里跳舞。老人退休了一年組織一次免費旅游,“我父母磁懸浮列車都坐過了。”
聽了她的話,胡錦濤十分高興。他說:“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大家一起努力,把農村經濟發展得更好,讓廣大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我們現在就是一天比一天好!”孫建輝的回答,把大家都逗樂了。
胡錦濤接著他的話說:“農民收入增加了,村里的文化生活豐富了,鄰里關系改善了,這才真正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離開孫上達家,胡錦濤又來到村委會。在村務公開欄前,胡錦濤駐足觀看。在觸摸式信息查詢系統前,他伸手點擊,調出今年1至3月村招待費使用情況、村辦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等資料,一項一項仔細查看。
在閱覽室,信息苑,多功能演播廳,胡錦濤與正在閱報、上網、看節目的村民親切交談,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65歲的退休教師郭忠岐告訴總書記,自己退休后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生活得不錯。胡錦濤說:“看到你們生活得挺好,我心里也踏實了!”
胡錦濤叮囑村干部們,一定要為群眾做好服務。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群眾都是從基層干部身上來認識、看待我們黨和政府的形象。黨的政策好,還需要基層干部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這樣群眾才會更加擁護我們的黨、擁護我們的政府!”
正是晚飯后的休憩時間,村委會外的廣場上,村民們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扭秧歌。胡錦濤走到村民中,與大家一一握手,親切攀談。
“是不是每天都來活動活動?”胡錦濤問59歲的張瑛瑛。
“只要不下雨就來。”張瑛瑛笑著回答。
“你原來是做什么的?”胡錦濤又問頭發斑白、穿著一身休閑裝的宋水泉。
“我原來是地質隊的,在福建工作,現在退休了。”67歲的宋水泉說。
“地質隊的工作很辛苦,長年在野外生活。現在退休了,好好享享福!”胡錦濤說。看到宋水泉手里拿著一只紅色空竹,胡錦濤又笑著對他說:“歡迎你表演一下。”
“我太高興了,也有點緊張。”宋水泉說著,抖動起手中的繩子。空竹轉動,發出悠曠的聲響。
胡錦濤和大家一起,為宋水泉的表演鼓掌。掌聲、笑聲,空竹聲,在晚風中傳得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