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蘇暢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相對于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安全和經濟合作,人文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由于各成員國有著深厚的人文基礎,人文合作將成為這個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軟實力”之一。
蘇暢認為,人文合作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合作方式。在國際政治中,人文和經濟是構成軟實力的兩個主要因素。當今世界,技術、教育和經濟增長等因素在國家實力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這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人文合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蘇暢表示:“人文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增進上合組織各成員國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她認為,在充分尊重各成員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基礎上,上合組織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進一步推動了政治,經貿領域的合作,為地區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貢獻。
“文化溝通與交流,有助于增強上合組織各成員國抵御外部干擾的免疫力,為打擊‘三股勢力’,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良好基礎。”蘇暢說。
她指出,位于歐亞大陸結合部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地區匯聚了多樣文明,上合組織框架內的人文合作可以為不同的民族文化搭建相互了解與溝通的平臺,使不同文化能夠和諧相處而非成為沖突的根源。
她介紹說,上合組織秉承“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精神,其成員國之間的對話和合作始終堅持平等互利原則。上合組織成立五年來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不同的文明能夠實現和諧共處。
蘇暢說,上合組織成立五年來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其成員國簽訂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協議,舉辦了文化節、演出和展覽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教育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加強。
談到上合組織人文合作領域的發展前景,蘇暢強調,各成員國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空間還有很大潛力有待挖掘,同時也還需要付出長期的、大量的努力。她說,目前上合組織框架內的人文交流活動仍以雙邊往來、官方推動為主,多邊性的民間交流尚未形成規模,市場運作機制仍不成熟。上合組織應積極開展在文化,教育,環保、科技、傳媒、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形成政府倡導推動、民間積極參與的人文合作模式,以推動文化交流的市場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