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產品制造,如同購買煮熟的鴨蛋,雖拿來即可食之,但卻孵不出你想要的鴨子
論證了6年之久的新建京滬高速鐵路項目,終于塵埃落定。經過國務院批準,政府決定放棄磁懸浮,采用借鑒了國外技術的中國自主技術,建設輪軌式京滬高速鐵路。其符合國情的科學決策,推動產業的自主創新,以及眾望所歸的民意順應,令國人幾多欣喜。
然而,我覺得,在中國鐵路運輸及制造業新世紀實施高速化起步關鍵階段,高速列車這種大規模“棄中用洋”,也就是“1、2、7”生產模式(即采取10%整車引進,20%散件組裝,70%實現國產化引進生產模式),實質上是在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汽車工業走過的所謂“以市場換技術”老路。
要創自主品牌
當今世界,國家昌盛,歸根結底有賴于本國科技創新實力,取決于民族自主產業體系。審視經濟全球化,其實并不是世界大同??鐕就撇ㄖ鸀懴碌膰议g經濟互補與市場競爭,是以品牌為旗幟、知識產權為利劍的贏取民族利益最大化的全球角逐。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其品牌,誰在競爭合作中就說了算:誰占據了世界經濟產業價值鏈高端,誰就獲取了最大經濟利益。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內憂外患”汽車工業現狀就是鮮明例證。據統計分析,股比各占一半的中外合資汽車企業,由于中方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企業80%以上權益往往都落到了外資囊中。比如,2003年德國大眾汽車公司70%的利潤,便來自于銷量只占其全球1/7的中國生產的大眾牌汽車。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國際競爭優勢不再取決于資源稟賦和勞動力成本,科技創新及產品品牌才是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品牌的缺失,無疑把民族工業置身于一個世界經濟產業鏈最低端的地位,對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來說,這也是不利的。
“中華之星”不能半途而廢
從2001年下達時速270公里設計任務書,到試驗運行中跑出了最高時速321.5公里,“中華之星”僅用1年半多的時間,實現中國鐵路機車從低速向高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跨越,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聰穎智慧和創新能力。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令國人無比自豪!
然而,這一曾是鐵道部說服中央領導力主上高速輪軌的“爭氣項目”,卻在其部領導要親身試乘體驗的關鍵時刻,出現了“掉鏈子”——一只進口軸承超溫報警。從此,“中華之星”風光不在,迅速從人們視線中消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不僅被排除在鐵道部高速列車采購之外,而且還因得不到上級在精神、資金上支持,研發工作已經難以堅持下去,前途非常渺茫。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總是比較曲折的,不能因它暫時的挫折和失敗,便失去信心。德、法、日等國先進成熟的高速鐵路產品,其實也存在車廂失火、電纜頭短路、信號失靈、甚至機車相撞等技術故障缺陷。應該給予“中華之星”在政策、資金、精神、輿論等方方面面更多有力支持和呵護,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升,積累知識經驗。
筆者認為,攻克高速鐵路列車技術難關,我們并非“心有余而力不足”。當下的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科技實力也今非昔比,只要心系民族產業未來,振奮自立自強精神,充分發揮社會制度優勢,組織行業內外力量協同攻關,解決“中華之星”軸承超溫這類設計制造缺陷,在京滬高速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前,是完全可以期待實現的。對此,我們應有自信。
有人曾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引進產品制造,往往如同購買煮熟的鴨蛋,雖拿來即可食之,但卻孵不出你想要的鴨子。一個國家支柱產業的真正核心技術,不是用錢能買來的。因此,為“中華之星”的成功,即使多用點時日多點耐心又有何妨。我們應有促成國家支柱產業自主創新崛起的長遠大局意識。
戰略性決策要有政治眼光
京滬高速鐵路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戰略性意義不言而喻。但我認為,其技術方案的論證耗時6年多的原因,除了技術復雜、學術紛爭外,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便是方向之辯的困擾,也就是民族鐵路運輸業產業體系裝備技術與品牌,采用中華牌還是舶來品的戰略抉擇。這也是中國鐵路跨越式發展進程中,是走自主開放型還是走外資主導型方向的一次標定。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品牌問題表現為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說到底還是政治問題。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民族產業的最大利益,就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政治。
“中華之星”從曾有的輝煌到時下的冷落,令人深思。應該注意的是,防止產業戰略對策與產業戰略目標相背離。
從反思教訓中成就民族產業未來
溫家寶總理指出,一個聰明的民族,一定會善于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在探求產業振興、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特定歷史背景環境下有時難免走點彎路。問題是在于付出代價之后,應要善于總結,并從反思決策失敗中吸取教訓,增長智慧。
同汽車工業相比,鐵路產業實現自主開放式跨越發展,中國具備輪軌技術經驗豐厚、產業市場潛力巨大等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有利條件。只要增強民族自信心,發展上摒棄近利觀,把產業創新的實踐機遇留給國人,勇于探索,鐵路運輸產業會在開放競爭中,迎來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