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訪問被認為是美國高等教育史上首次啟動的大規模海外公關
“所有像你們這樣的學生都能享有在美國學習的機會。”美國教育部長瑪格麗特·斯佩林斯在北京師范大學演講時,面對臺下的中國學子這樣說。這位一直致力于本國“不讓一個孩子落下”教育計劃的官員,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于中國生源的歡迎和期盼。
11月16日,由斯佩林斯和美國副國務卿迪娜·鮑威爾共同率領的美國大學高級別代表團造訪中國,探討美中教育合作,并表達了延攬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強烈愿望。
這個陣容豪華的代表團的成員包括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校長,是首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高校代表團。這次訪華被認為是美國高等教育史上首次啟動的大規模海外公關。
率領著具有“歷史意義”的代表團,斯佩林斯一行訪問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政府官員、工商界人士、學生、媒體等各界人士廣泛交流,并與上海幾所高校的校長通過可視電話就“教育全球化”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11月10日至18日正值一年一度的美國國際教育周。美國教育部的官員說,斯佩林斯訪問亞洲是為了表明美國歡迎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亞洲學生來美國留學,這也是為了重申美國國務卿賴斯今年1月聯合召開美國大學校長峰會時所強調的觀點——美國要保持未來的競爭力,就必須改善簽證程序,對抱有良好愿望的學生開放門戶,并歡迎有才能的學生畢業后留美工作。
中國留美學生超過6萬
面對中國大學生,斯佩林斯說:“在我啟程赴中國前,碰到一群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他們告訴我,美國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創造力、批判性思考、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以及開放和自由的程度都使他們很享受在美國的留學生活。”
她說:“無論你希望進行短期交流還是幾年的學歷教育,海外留學經歷都將豐富你的教育背景,幫助你建立新的朋友和未來同事的圈子,這樣的關系網絡將使你受益一生。”
在美國教育部長對于中國學生的盛情相邀背后,是中國海外教育市場的誘人前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顯示:中國是世界派出大學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大學留學生占全球總數的14%,僅2004年度就多達11.47萬人。
而“9·11”事件后美國的國際教育合作受到負面影響,過去4年中美國在國際教育市場的份額已從25%減至22%,但全球留學生的總數卻增長了四成以上。
谷歌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在中國一美國商會為斯佩林斯一行舉行的早餐會上告訴本刊記者,美國此次派出如此高規格的教育代表團,是希望“直接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以促進雙方教育交流更深入廣泛地發展。
就在這次訪問期間,中美兩國教育部簽署了《關于進一步擴大教育合作與交流的諒解備忘錄》。
斯佩林斯在演講中透露,美國有約4000所高等院校,其中很多已與中國高校在科研、技術、醫藥、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展了合作關系。目前在美國求學的中國學生共有6.2萬人,是外國留學生中人數最多的。
“9·11”事件后,美國國務院對向外國學生發放留學簽證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標準,這使得簽證的辦理過程變得拖沓而冗長。斯佩林斯表示,美國國務院與各部門進行了溝通和協調,將繼續推動簽證程序能更快、更透明、更迅速。
據她介紹,2005年美國給外國留學生發放的簽證數達到約60萬,同比上升了15%。符合資格的申請者一般幾天之內就能拿到簽證。
中國大學必須鼓勵學生挑戰權威
據教育部統計,到2005年底,中國擁有高校2300余所,在學大學生總數已超過23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1%,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目標。
但高校的質、量之辯卻開始困擾著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
“要保持速度和質量的平衡并非易事,中國需要謹慎的戰略思考。”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說,“擴招會對大學產生影響,對頂級大學的影響尤為嚴重。如何在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之間尋求平衡,是中國高等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
亨尼斯說,一所大學要擴大規模很容易,但卻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來保持教學質量。以美國為例,不僅公立大學的規模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頓等頂尖私立大學的規模也都不大,人數—般不會超過2萬人。
事實上,在今年全國高考舉行之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決定,適當控制高校招生增長幅度,對高等教育的規模開始“宏觀調控”,期望將中國高等教育引入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的發展軌道。
對于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亨尼斯的建議是,如果中國大學想要躋身世界加強,就必須盡力爭取世界一流的教師,這比吸引一流的學生還要重要。
而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則表示,中國要想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要鼓勵學生挑戰權威,進行獨立的批判性思考,培養學術的良性互動,否則就可能重蹈日本覆轍。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快速發展,其后卻一蹶不振,持續疲軟,蓋因日本培養了大量經過嚴格訓練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可以仿效別人的先進技術,但卻無法進行創新。正因為此,日本在汽車和鋼鐵等行業很成功,卻在軟件和互聯網時代顯得后勁不足。
“我希望明年能用中文發表演講”
“我希望明年能用中文發表演講。”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威廉·布羅迪告訴本刊記者。因為明年是“南京大學一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1周年,兩校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成立于1986年的“南京大學一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中美雙方共同創辦的人文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實體,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雙方在人文科學領域內合作辦學的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合作中心,至今已有來自中國、美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1700多名學生從該中心畢業,在中美兩國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跨國企業、高校、媒體、科研機構等處任職。
“在美國,人們都說世界的未來在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美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我們現在擔心的是,到時會有太多的學生要求報名,而我們不能滿足需求。”布羅迪說。
“我現在最關心的是美中教育合作如何能更加緊密。”此次代表團成員之一的佛羅里達大學校長伯納德·馬陳說。他表示,中國高校在許多領域的研究水平相當出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考慮與中國高校進行合作研究。而佛羅里達大學已經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將在未來兩三周內與清華大學開展一個較長期的合作。
誠如馬陳所說,越來越多世界名校將目光投向中國。2004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北大設立分校,每年將辦三期3個月至3個半月的“海外留學項目”,每次參加的斯坦福大學學生有40人左右,課程涉及經濟、法律、中國文化與歷史等諸多領域。
強調以“全球化”確保大學活力的萊文則將校際合作視為“在這個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世界面對挑戰的有力武器”。耶魯大學目前在中國有超過50個學術合作項目,耶魯的17個系及學院與分布在中國16個城市的45所大學、政府機構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如“復旦一耶魯教育合作中心”、“復旦一耶魯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北大一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等。
“鑒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優秀大學都成為世界最著名大學尋求合作的目標。與中國高校的合作在耶魯的全球化戰略中地位很重要。”已把自己的小女兒送到中國留學的萊文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