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國陶瓷界“建平陶瓷工業園”聲譽日隆,“北方瓷都”悄然崛起,可謂在業界掀起了一股“建平陶瓷熱”。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遼西小縣,何以能在短短的兩年內搞起如此大規模的陶瓷產業?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最近專訪了中共遼寧省建平縣委書記劉子余。
《經濟》:劉書記,當前在全國陶瓷界,大家都知道東北遼寧有一個建平陶瓷工業園,建平縣也因此有了“北方瓷都”這樣一個已在國家工商注冊很大氣的美稱,請問建平是如何從戰略的高度來考慮發展陶瓷產業的?
劉子余:建平發展陶瓷產業,可以說是歷史和現實兩大因素使然。從歷史的因素來說,建平地處大凌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發源地,從化石上考古發現,這里不但是“世界上第一只鳥”飛起的地方和“第一朵花”盛開的地方,而且也是陶制品的發源地之一。據這里出土的紅山文化后期文物玫瑰圖案彩陶筒座與彩陶盆考證,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崇山峻嶺中燒制出了第一爐彩陶筒座,第一只彩陶盆。有了這樣的厚重的歷史積淀,這里的制陶業就從來沒有終止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的陶瓷制品如缸壇盤碗到后來的馬賽克、紅坯體外墻,也曾小有名氣。只是生產規模太小,產品工藝落后,市場銷路不暢,以致逐漸被市場淘汰出局,最終于2000年跌入低谷。然而,建平的幾千年陶瓷情結并沒有因此而徹底中斷。從現實的因素來說,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來,我們敏銳地意識到,實現建平的工業化,發展陶瓷產業仍是這里的首選,這也是經過我們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深思熟慮的。同時,在陶瓷產業的空間分布上,中國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尚是陶瓷產業的空白區域,加之建平的陶瓷產業原有的持續多年的生產基礎,發展陶瓷產業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從發展縣域經濟的角度講,只有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加強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實現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的有機結合,才可以更好地發揮聚集效應,全面提升農村工業化的整體水平。因此,我們突出了工業的主導地位,樹立以工業化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理念,依靠比較優勢,面向市場,加快建立具有產業優勢的特色經濟,打造區域經濟品牌。在2004年我們提出了建設陶瓷大縣的口號,并舉全縣之力加速推進其建設進程。
《經濟》:發展一種產業,固然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機遇,但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優勝于其他地區的優勢,建平是否有陶瓷發展優勢呢?
劉子余:這種優勢不但有,而且得天獨厚。
——原料優勢。建平縣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益礦藏就達55種。就陶瓷原料而言,我縣原料具有兩個100%優勢,據遼寧省地質部門出據的勘探檢測報告,陶瓷所有的坯釉料均可以100%就地解決,而且原料品質好、儲量大,而且多為軟質料,研磨時間不到10小時;據地質部門勘察,按年產兩億平方米測算,根據我縣已經探明的原料礦山儲量,100%的原料開采時間可超過一百年。同時,供礦價格也比較低,原料平均單價是全國的最低水平,這就保證了我縣陶瓷企業能夠低成本、高效益地可持續發展。
——能源優勢。我縣電力資源充足,園區設有66千伏的中心變電所,總裝機容量25.6萬千伏安,保證全年不停電,同時園區還為所有企業配置了雙回路電源,保證全年供電滿負荷運轉;園區周邊還有三大煤礦,北京巖出燃氣科技有限公司的液化天然氣項目已經入駐建平,可為陶瓷企業提供優質的環保燃料;這些條件都為我縣發展陶瓷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生產優勢。建平陶瓷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組織陶瓷生產,逐步形成規模。多年來隨著陶瓷產業的發展,已經培養了一批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擁有實力雄厚的技術。同時也蓄積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培育了廣闊的銷售市場。在建平發展陶瓷產業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點。原料上看,中低檔磚的原料人磨成本不超過每噸40元,中高檔磚的原料人磨成本不超過60元。從勞動力上看,全縣有富余勞動力6萬多人,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一定專長的陶瓷產業工人。
——區位優勢。我縣位于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區的交匯處。境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國道101線橫貫縣城,距錦州港僅170公里,正在修建的“京四”、“朝赤”“一縱一橫”兩條高速公路全部經過我縣。這些優勢為我縣建設陶瓷工業園區,發展陶瓷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優勢。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既是陶瓷工業欠發達地區,又是陶瓷產品需求旺盛地區,每年需求量至少在3億平方米,而本地產品所占份額僅占10%,這樣為我縣發展陶瓷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緊緊依靠運輸優勢和成本優勢,就可以覆蓋東北、內蒙古、河北等地的建陶市場。還可以借助口岸優勢,實現產品出口創匯。
《經濟》:建平有這么多的資源、地域等陶瓷業發展優勢,真可謂得天獨厚。縣委、縣政府又是怎樣推進這一產業發展的?
劉子余:我們推進陶瓷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就是傾力打造建平陶瓷工業園這一平臺,并堅持項目向園區集中的原則,形成園區的聚集效應、輻射效應,進而實施招商帶動、項目牽動、政策推動戰略,努力實現陶瓷產業優先發展、集群發展。我們委托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為建平陶瓷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客觀、翔實的規劃方案,同時設計出了《建平縣陶瓷工業園區總體規劃》方案,指導建平陶瓷產業的健康發展。2004年,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點開發項目的建平陶瓷工業園區開工建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6.784平方公里,計劃到2010年建成,引進域外固定資產投資12億元,年產各類瓷磚2億平方米以上,預期實現產值銷售收入40億元,利稅4億元,使之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建筑陶瓷產銷基地。在環境建設方面,由園區管委會負責為入園企業領辦、代辦相關手續,全程跟蹤服務,并全部實行封閉式管理和掛牌保護。縣政府為所有陶瓷企業家頒發了“榮譽綠卡”。我們就是要用這種最優化的投資環境,推進陶瓷大縣建設,
《經濟》:發展任何一種產業的最終目的是讓它發揮效益,陶瓷產業作為建平縣的第一產業,在發展上確實具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優勢,那么怎樣讓這些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呢?
劉子余:這種效益很明顯,而且日益明顯。在剛才的介紹中,我也已經談到了。要讓我們的這種優勢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認為關鍵還是要在發展規模企業上做文章,由于陶瓷企業都具有投資額度大、建設規模大、生產能力大三個特點,每個項目、每個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都在2000萬元以上,一條生產線達產后產值最低都在4000萬元以上。同時,發展規模企業不但可以帶來經濟效益,還可以增加勞動就業人數,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到2005年末,全縣陶瓷企業已容納3500人就業,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預計到2010年,就陶瓷工業園這一塊就可以安排15000人就業,到那時,陶瓷企業將成為我縣就業和創業的第一載體。陶瓷產業的蓬勃發展和迅速崛起,對地方經濟起到了強有力的牽動作用。陶瓷產業本身不僅實現了良性循環,而且還帶動了建筑業、采礦業、運輸業、商飲服修業、配套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經濟》:建平陶瓷園目前運行態勢如何?
劉子余:建平陶瓷園開工建設兩年多來,已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園。截止到目前,園區基礎設施總計投入8000多萬元,修筑園區主干柏油路3500延長米,2條10KV高壓雙回路電源已接入園區,66KV高壓防火電所已投入使用,主干路已進行了綠化、亮化,現在園區已入駐企業18家,累計合同引資額6.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8億元,陶瓷總生產能力已達到1億平方米。特別是今年福建閩清騰龍陶瓷有限公司投資1.04億元建設的2條全國知名品牌“花開富貴”高檔陶瓷地磚生產線,填補了東北地區無地磚生產的空白;北京盛康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投資2590萬元建設的年產20萬平方米微晶玻璃磚生產線建設項目,填補了國內高科技領域建筑材料的空白。這2個項目的入駐,標志著陶瓷園的產品質量水平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發展中的建平陶瓷園同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被確立為全省東北老工業基礎振興重點開發項目;省委書記李克強、省長張文岳、副省長胡曉華等領導先后前來視察,并提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建平陶瓷產業的要求。2004年11月,我們搶先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了“北方瓷都”的工商注冊,2005年4月得到批復。工業園也通過了省級規劃環評,省科技局、省技術監督局在陶瓷園區建立了省級陶瓷研發中心,質檢中心的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運行中。截止到2005年末,已經有18家企業、20條生產線入園,陶瓷生產能力達1億平方米,實際產量達到350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29%,實現產值3.5億元,比上年增長345%。這18個企業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并產生了極大的集群效應。2005年,全縣陶瓷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占全口徑工業總產值的12%,預計到2010年,整個陶瓷工業總產值將達到40億元,在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中所占份額將達到50%以上。陶瓷工業的主導產業地位日益明顯,建平陶瓷園已步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經濟》:在全國陶瓷產業上,您認為建平的陶瓷產業目前站在一個什么位置上?
劉子余:20多年來,我國陶瓷業的發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各陶瓷產業區的崛起,使得我國陶瓷業一日千里。從最初的“三山”格局到現在的“三山一海夾兩江”的局面,從當初的品種單一、結構簡單,到現在的種類繁多、產品豐富多彩,可以說經過20年的拼搏奮斗,成就了一個盛大的陶瓷王國。目前看,在這個陶瓷王國里,建平應該說還是小字輩,陶瓷產業還正處于創業和上升階段,同廣東佛山、四川夾江相比,規模是小了一點,陶瓷產量占到全國陶瓷市場份額的2%。但是可以說建平縣發展陶瓷產業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的,從我們目前引進的項目看,項目起點高、技術含量高、工藝先進、花色品種齊全。從各種優勢上來看,從我縣陶瓷產業發展的態勢來看,我們具有各種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優勢和條件。中央提出建設社會新農村的號召之后,也給陶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和商機。可以自信的說,打造“北方瓷都”絕不僅僅是我們提出來的一個口號,我們會利用我們的優勢和決心,使建平成為真正的“北方瓷都”。
《經濟》:建平陶瓷園建設時間之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對“陶瓷園”、對“北方瓷都”的進一步發展,您有何設想?
劉子余:我們的設想就是4個字“做大做強”。“大”是數量上的概念,體現的是規模,表現在總量上;“強”是質的概念,體現的是效益、效率,表現在市場的競爭力和占有率上。要想做大做強陶瓷產業,就必須盡快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由大而全向專而精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由大而全向專而精轉變;由單一行業經營向跨行業經營轉變;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從2006-2010年這五年的近期目標看,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陶瓷工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陶瓷生產線50條,新增生產能力1億平方米,新增銷售收入15億-20億元,同時圍繞陶瓷制造產業發展商貿、餐飲服務、現代物流等第三產業,不斷提高園區的綜合效益,完善陶瓷產業鏈。到那時,我縣陶瓷工業園的陶瓷生產線將達到80條-100條,陶瓷產量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20%。形成產品門類齊全、專業化生產配套完善、商貿物流集散區。陶瓷產業將成為全縣的第一支柱產業,在全縣工業經濟中所占份額超過60%。通過培育陶瓷產業集群,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兼容、功能完備的經濟綜合體,走出一條高效健康的發展道路。總之,我們將舉全縣之力,力爭早日實現“南有佛陶、北有建陶”的陶瓷市場格局,這也是我縣發展陶瓷產業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