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多數共同基金的投資組合包括100只以上不同的證券,這樣“過度的投資組合”,可能規避了“非系統性風險”,但其收益率并不理想,一是因為維持數量眾多的證券組合導致較高的管理費用,二是龐大的證券組合經常包括了收益率較低的證券。無論是基于收益和風險還是基于稅收、法律限制的考慮,均有必要構建多個證券組成的投資組合。那么,對于理性投資者,一個國內股票組合的適度規模是多少?
20只規模的組合風險不大,風險波動穩定
我們選取2006年8月11日收盤時的滬深300板塊中的個股作為基本個股樣本,取2003年4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的月度收盤價計算月度收益率,共40個月,在2003年之后上市的個股由于市場數據與其他樣本不一致予以剔除,最后得到280只個股樣本。我們采取非回置式隨機抽樣方法,構建30個“i種證券組合”,j=1,5,10,15,20,25,30,40,50,60,80,即共構建330個組合,考察組合之間的收益率及其波動特征。
數據表明,隨著組合規模的擴大,同一規模組合的收益率的標準差的波動變小,風險不斷降低。從組合的風險即衡量指標組合收益率標準差來看,在組合規模數達到10只時,標準差的平均值為0.1032,在組合規模數不斷增加時,組合的平均收益率標準差下降并不明顯,也就是說,在“買入并持有”的長期投資中,從平均風險來看,10只券種數的組合規模已與大規模組合較接近。但是,從平均風險的波動性來看,10只券種數的組合規模風險仍欠穩定。考察同一規模組合收益率標準差的穩定性發現,在組合規模為1、5、15只時,同一規模組合收益率的標準差的標準差較大,組合規模15只時為0.0164;而在組合規模達到20只時,收益率標準差的標準差降低至0.01以下;在組合規模達到20只及以上時,同一規模組合收益率的標準差的波動趨于平穩,也就是說,即使組合券種數增加,其平均風險的波動性降低也并不明顯。這表明組合的適度規模在20只(圖1)。
20只規模適合長期持有
從持有期來看,在持有時間為1個月時,即使組合券種數達到80只,同券種組合收益率標準差仍未見平緩下降,表明持有期在1個月時的適度規模超過80只,在2—6個月時,組合券種數要達到50只以上時,同券種組合收益率標準差趨于平緩下降趨勢,這表明在持有期2-6個月時的組合適度規模在50只,而超過6個月的持有期時,組合券種數達到20只時組合收益率標準差趨于平緩下降趨勢,這表明長期持有的組合適度規模在20只。綜上分析,持有時間越短,組合的適度規模數要求更高些,而在持有時間相對較長時,組合的適度規模為20只左右。
積極組合管理大有可為,財務學風險組合理論值得懷疑

我們把280只個股樣本在40個月的時間區段內的收益率從高到低進行排序,以最高收益率的20只個股構成第一個組合,以次高收益率的20只個股構成第二個組合,以此類推。分析發現,在月組合收益率標準差非常相近的情況下,最好的組合收益率達到371.66%,遠超出隨機選擇同規模組合的收益率,也遠遠超出市場(上證指數)6.76%的收益率,這表明高收益率個股構成的組合,其風險與隨機選擇的個股類似,而收益率遠遠勝出,積極組合管理大有可為。
趨勢上看,高收益率的個股構成的組合收益率波動略高,在200%、30%、—15%的持有期收益率附近的20只個股組合達到收益率波動高點,但高點呈下降趨勢(圖2)。這似乎驗證了“高收益高風險”的財務學原理。然而,對投資者而言,所謂風險,是未來遭受損失的大小及其可能性,倘若個股是因低估值驅動造成向上走的劇烈波動,損失的可能性較小,波動性較大并不意味著高風險;反之,若個股由于高估而綿綿陰跌,損失的可能性較大,波動較低,也并不意味著低風險。
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統財務學組合理論上的風險定義(高波動高風險)與投資者實際操作中的風險定義(高損失高風險)上的悖論。因此,由于風險定義上的差異,財務學實證研究上試圖從行業、公司規模、財務變量等中尋求影響組合風險的因素,進而指導組合的積極管理,其實際操作意義有多強是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