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鼓勵下,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集團正進入更廣泛的投資領域以求穩固其業務,多樣化收入來源。
另類投資經理們一度置身紐約或倫敦的閣樓里,瞄準投資不足的利基(niche)投資領域,斬獲豐厚回報,但現在,他們已不再是這種神話般的有為青年了。
相反,他們正開始涉足廣泛的資產類別,試圖使收入來源多樣化,創造更穩固的業務。
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之所以采取這種做法,是得到了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鼓勵,因為二者發現,與規模更大、牌子更老的機構打交道更簡便,也可能更安全。
美國企業處在這一變革的前沿,但他們的歐洲同行也在跟進。
凱雷(Carlyle)和黑石集團(Blackstone)以杠桿收購業務最為著名,但業界同行認為,在向全方位服務另類投資機構轉型方面,這兩家走得最遠;它們的北歐同行EQT最近則展開擴張行動,進入亞洲收購和夾層融資領域;而據悉,英國CVC資本伙伴(CVCCapital Partners)和珀米拉(Permlra)正籌劃從秋季開始從事債務業務
就凱雷而言,它目前的業務涉及17個領域,包括債務交易和房地產等,并且它將從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聘請拉爾夫·雷諾茲(RalphReynolds)和里克·戈德史密斯(RickGoldsmith),負責剛成立的對沖基金業務。
而黑石集團的目標是成為一站式另類資產投資機構,現在它已取得卓有成效的進展。
黑石集團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最初是一家并購咨詢機構。其出色的技巧很快使收購成為公司的主營業務。隨后,公司合伙人成立了一只對沖基金的基金(即財富管理)部門,來運作合伙人賺取的附帶權益(即資本增值部分的提成)。
過去幾年,黑石集團進入了危機債務領域,使公司能夠在收購退出市場(buy—out exit market)疲弱、業界視其房地產管理業務略微傾向于低風險/低收益型時提供一些其他服務,但據悉,黑石的房地產管理業務目前的業績高于預期。據預計,匯豐銀行(HSBC)企業和投資銀行業務前聯席主管約翰·斯圖津斯基(JohnStudzlnski)將于10月份加入黑石集團,擔任該集團并購咨詢部門主管。
但接近黑石集團的消息人士感覺,這一擴張行動更多的是出于偶然,而非經過精心計劃。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黑石集團出售了其主流基金管理部門BlackRock,隨后該部門與美林投資管理公司(Merrill Lynch InvestmentManagers)合并。
據稱黑石集團對這筆出售交易略有悔意,特別是BlackRock成立了一只私人股本基金,開始涉足原母公司的收購業務領地。盡管如此,黑石集團當初保留的業務范圍仍使其收入來源實現了多樣化,為合伙人提供了更穩定的收益。
至關重要的是,投資者一直支持黑石集團的多樣化嘗試。過去12個月,黑石集團以156億美元的代價清償了其第5只全球收購基金,并為專注于對沖基金的基金、單只對沖基金、公司債務以及房地產業務籌集了145億美元資金。
其他公司正在效仿黑石集團的策略。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Group)和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既投資上市公司股權,也投資私人股本,并新成立了危機債券部門,而美國對沖基金巨頭蕭氏企業(DE Shaw)也開始向機構投資者推銷傳統資產管理產品。
蕭氏企業管理著23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和3億美元的主流資金。該公司的特雷·貝克(Trey Beck)表示:“我們從事的是管理數百億美元的(傳統)業務,而且我可以預見,將來蕭氏企業的傳統資產管理基金業務將超過對沖基金業務。
“10年后,你是一家對沖基金還是傳統資產管理公司將不那么重要了,關鍵在于能否創造阿爾法回報(alpha,即高于市場基準水平的超額回報)。”
其他大型對沖基金,如塞爾伯呂(Cerberus)、城堡基金(Fortress)以及Och-Ziff等,也正向私人股本、房地產、對沖基金和債券基金領域拓展。
這些另類投資基金按照“2%和20%”模式,向投資者收取管理年費和績效提成。在這種模式下,公司每年收取資產管理額的1.5-2%作為管理費,如果投資回報率超過最低回報率,公司還將保留費后利潤的20%,其余部分發放給投資者。
這種穩定的收入來源利潤豐厚,緩和了收購業務的波動。
這種模式對合伙人來說很有利,而且如果公司打算通過上市讓合伙人套現(大量公司正在考慮這種做法),這也會得到股市的贊賞。
但多樣化的風險在于,高級管理人員不再關注核心業務,或不具備足夠的技能,將他們在杠桿收購等操作上的成功復制到其他領域。
在一家正進行多樣化的公司,一位高級合伙人表示:“多樣化可能意味著投資回報低于預期,或者最糟糕的是,一只專注于蒙古的對沖基金崩盤就可能損壞我們收購業務的品牌形象。”
除潛在的聲譽風險外,據稱黑石集團等公司還擔心,多樣化可能導致官僚作風上升,并喪失組織靈活性,而組織靈活性是其早期成功的一大關鍵因素。有人稱,如果另類投資公司雇員超過2000人,組織僵化癥就可能發生。
但鑒于投資機會可能帶來高額回報,并且投資者追捧那些承諾高回報的基金經理,這種擴張似乎不可能在近期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