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批判哲學的方法對設計的日常語義的進行區分,讓設計的本性自身顯現。設計作為人的觀念的物化,它相關與思想和制造并介于兩者之間。同時也分析了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問題,指出當代設計的基本問題,乃虛無化、技術化和享樂化。
關鍵詞:設計; 技術; 藝術; 批判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2-0057-03
當我們分析當代設計問題時,首先必須為其劃分自身的邊界,將設計的本性顯現出來。日常語義上,我們所談論的設計的范圍十分寬泛,并且在它的使用過程中具有多重意義。“設計”一詞的含義通常可分為三類:第一,精神活動層面。設計作為人的生存方式,是指在人的意識和思想中對人的生活世界進行預先設定與規劃,如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第二,造物活動層面。設計起源于人類物質生存的需要,是人為了改善生存環境,而進行的有目的的造物活動。“一般來說,設計這一字眼包括了我們周圍的所有物品,或者說,包容了人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所有物品(從簡單的或日常用具到整個城市的全部設施)的整個軌跡。”[1] 人的造物活動與生活世界相結合,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第三,非物質層面。是指在信息社會中,對信息的表達和處理進行的設想與規劃,如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軟件程序設計等。在我們日常語言和文化中,這三種語義都在同時使用。但其中第二種語義的使用更為廣泛,人們提到“設計”往往是指關于藝術在實際運用領域的一種技能、經驗和知識體系。當代設計現象紛繁復雜,并且擴展到我們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種人類行動,只要是意在改變現狀,使之變得完美,這種行動就是設計性的。”[2]面對當代設計,哲學與設計相遇,哲學能有何作為?“哲學只是思想,它除了批判之外無所作為。”[3]作為批判的哲學就是事物區分邊界。因此只有對設計進行明確地區分,才能便于對當代設計問題的分析。
一、 設計的生成
中國傳統儒家、道家和禪宗文化中都是重道輕技,將技藝歸結為“奇技淫巧”,為士大夫和皇宮貴族們所鄙視。同時“設計”一詞也是分開來使用的,如《周禮·考工記》中“設色之工”的“設”是指繪畫、染色。而在《管子·權修》中“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計”字在此是指考慮、策略。中國雖然有設與計,但將設計作為設計的主題的研究是沒有的,由此我們必須將視野轉向西方,對“設計”這一詞語進行分析。
“設計”(Design)源于拉丁文Designave意即徽章、記號,是人或物被認知和區別的依據。它是作為藝術領域的一個專門術語而出現的,就其意義而言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就形式而言。是指藝術作品的線條、色彩、造型等視覺元素,在比例、動態和審美方面的和諧,類似于構圖(composition),與藝術家的視覺經驗和情感相聯系。“構圖是對形式的組織,而繪畫則是形式塑造本身。”[4]因此,設計也就是關于形式的理論,相關于構圖和形式。另一方面,就觀念而言。是指藝術家心中的觀念。“設計是三項藝術(建筑、繪畫、雕塑)的父親......從許多事物中得到一個總的判斷:一切事物的形式或理念,可以說,就它們的比例而言,是十分規則的。因此設計不僅存在于人和動物方面,而且存在于植物、建筑、雕塑、繪畫方面;設計既是整體與局部的比例關系,也是局部與局部對整體的關系。正是由于明確了這種關系,才產生了這么一個判斷:事物在人的心靈中所有的形式通過人的雙手制作而成形,這稱之為設計。人們可以這樣說,設計只不過是人在理智上具有的,在心里所想象的,建立于理念之上的那個概念的視覺表現和分類。”[5]設計是對人類理念的反映,通過身體的活動將心靈所具有的形式制作出來。它與藝術家創作活動和理念相關聯,對內是理念的追尋,對外是質料的賦形,將觀念物化。
工業化大革命之后,設計逐漸從藝術領域中獨立出來,顯現為造物活動。設計與藝術分離,但這種分離是在傳統意義上不斷生成中形成的。“設計出現在藝術與工業的交匯處,出現在人們開始對批量生產產品應該像什么樣子做出決定之時。”[6]這時設計意味著決定和判斷,是對生產產品的預設和規劃。設計先于制造,與制造產品的活動相分離,成為工業生產之前的行動指南,指揮著產品的制造,介于思想與制造之間。因此設計作為連接思想和制造之間的橋梁。一方面,設計理念或觀念源于思想自身,而非其它。對于現代思想而言,思想的本性理解為經驗,此經驗不同于近代哲學中與唯理論相對的經驗論。“這種經驗強調的不是思想和人(感覺和體驗)的關系,而是思想和存在的本源性的關系。這就是說思想是存在的思想,由此思想來源于存在并歸屬于存在。”[7]在現代設計中,對象地設立是通過計算、推理和判斷而形成的,但設計的理念來源于事物自身的顯示,并為存在所規定。“設計的內容是決策和優先權,不是平衡性和邏輯性” [8]另一方面,設計相關于制造。作為設計的理念,它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要將其實現,必須借助于制造過程。制造的過程相關于人的身體的技藝和機械的技術,由此必須考慮設計的可操作性,而操作性的程序和過程也要在設計中將其顯示出來。
技術的變革,機器代替了人的身體,機器技術代替了人身體的技藝。技藝顯現為人身體的活動,手工藝品的制造直接相關于人的身體。身體直接與物打交道,將物顯現為一手上之物,是人對物的把握。設計的過程也是物不斷制作的過程,在物不斷制作過程中,設計得以生成。機器的出現,人成為機器化大生產中的一個環節,人的技藝性僅只是體現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某一環節中,中斷了人與物整體的直接聯系。設計就轉換為在機器生產之前擬定計劃、制成草圖和產品的部件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統一規劃和預想。
設計活動圍繞著機器技術展開,它要符合機器制造的原則,它不再僅僅只是藝術領域的構圖、一定形式的創造、構思和方案的創造過程。在此它為機器技術所規定,與手工業時代的形式至上的設計思路制作不同,工業時代強調形式符合功能,功能性在產品設計中起主導作用。但僅有技術是不夠的(設計品在工業化大生產過程中符合機器生產)因為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人而非機器或產品,產品的功能和形式要符合人的人性。由此藝術的藝術性就必須介入到設計過程中,產品的形式還須顯現為美的形態。設計的本性顯現為創造性的活動,通過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為批量生產的產品確定結構、功能與形式。
二、 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設計活動并非人類的普遍現象,但它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自從人開始使用和制造工具,設計現象也隨之產生。最初的設計不是人的自覺行為,而是為了適應嚴酷的自然環境而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雖然設計活動一直伴隨人類的歷史,但只是到了工業化大革命以來,它才成為一個突出性的問題。那么設計在何種程度上與技術、藝術相關聯,是什么使這一個問題得以突顯?
藝術與技術同源于“τεχυη”。“在古代希臘,‘藝術’(τεχυη)是用來表示各種技藝(亦即按照固定的規則與原則所從事的)的生產的一個術語。”[9]建筑師、雕塑家與泥瓦匠的工作都符合這一規定,藝術與制作等同。“根據希臘人看法,所有這些人都是掌握了某種技藝的師傅(τεχυιται),而我們的活動與產品都同樣地屬于藝術的范疇。”[10]而“西方語言文字中的‘技術’,源于希臘文τεχυη(techne),原意為人造物品、器具和工藝、技能、本領或實用技藝”[11]工匠們有著熟練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在制作和銷售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身的技能,完成對神的理念的摹仿。技術與藝術同源,相關于工匠的手工制作,而“設計”很難同工匠的“制作”相區分,工匠在制作之前是沒有什么草圖和方案。此時的設計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集藝術與技術一身。
藝術與技術各自保留著自身的本性進入到設計中,并且都試圖將設計帶向自身所屬的那個領域。藝術要求設計保持著審美的根本特性,以自身為目的,在作品中顯現出存在的真理。與之相反,技術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工業化技術,則要求設計以工具性為本性,指向設計之外的消費者或市場等外在目的。本性上背離的藝術與技術分別對設計所施加的影響最終構成一種張力,這種張力推動了設計的歷史的發展,但也使得設計的本性一直以來處于遮蔽狀態中。
從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藝術與技術之間的張力的典型表現是“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現代設計思想的最終形成。機械化大革命帶來了生產量空前增長,創造了大量地生產產品。但就產品而言,操縱機器的是產業工人而非手工藝人,技術與藝術相分離,產品失去了美感,工人只是依附于機器的生產部件成為工業化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在企業主以利潤為指導的前提下,設計顯現為“為生產而生產”,產品生產拋棄了藝術,導致了大量粗制濫造的制品涌入人的生活世界,這集中體現在1851年英國倫敦的海得公園舉辦的“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它一方面較全面地展示了歐洲和美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業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從反面刺激了設計的改革。”[12]工業產品拋棄了藝術性,而藝術在這一時期則走上了“為藝術而藝術”的道路。為了消除藝術與技術的這種矛盾,由威廉·莫里斯等人倡導的工藝美術運動開辟了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先河,設計不再局限于審美趣味的問題,而是廣泛的社會問題的一個部分,因而直接導致了現代設計的產生。技術與藝術的背道而弛是由工業化大生產所產生的,由此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13]這一理論逐漸成為現代設計思想的核心。
設計不僅只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而且是對事物和人自身的規劃和設想。規劃和設想的實現需要借助技術,“技術就是要制造一個自然尚未存在且與自然不同的物,亦即人為之物。但這個物不以自身為目的,而是以人為目的。通過如此,技術成為了人的工具或手段,人借此來服務于自身的目的”[14]在手工業時代,是人憑借著自己的身體來充當工具,人直接與物打交道來實現物的完成。“在手工操作到機械技術的轉換中,人的身體的作用在技術里已經逐漸消失了決定性的作用。”[15]機器代替人的身體,這時設計問題便突顯了,產品的生產如果不進行好的規劃和構思就無法適合機器化大生產。在機器化大生產過程中,人所參與的只是簡單而重復的勞動。人不再是物的唯一尺度。人性化、人本化等問題成為產品設計中突出問題。
設計一方面顯現為一種獨創性的感性活動,類似于藝術創造。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有目的的造物活動,是一種運用各種科學技術創造出適合于人生存的設計物。因此,設計是為人創造出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是人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對事物在觀念上和實際地加以組織和改造的過程。這就需要設計將技術與藝術結合在一起,而這種結合不是一種數量上的對等關系,更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而在設計中達到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通向真理、大道的理想境界。
三、 當代設計的基本問題
生活世界是人對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改造、改變并不但生成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同時也生產世界。生產世界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改變了人自身,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設計是人生活世界的設計,不僅是為人創造出合理的生活方式,還為人的生活世界創造出規則和秩序。“生活世界是智慧和欲望、工具三者的聚集活動。” [16]設計是對生活世界的設計,因此必須克服設計中的三種傾向:虛無化、技術化和享樂化。
第一,虛無化的設計。“所謂虛無并不是否認人和世界的存在,而是否認其存在的意義。因為存在沒有意義。所以存在自身就是虛無。”[17]因此,虛無化是對人身價值和世界的意義的否定,也就是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沒有基礎、目的和價值等。人身的最高價值已經沒有了,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就是無意義的。設計的最終目的和意義也就沒有了,那么設計也將成為無根據、無價值和無目的的盲目的設計,從而是對生活方式的否定。古代教堂、廟宇的設計都有符合一種神的原則和天道的原則,如中世紀歌特式教堂,高聳尖頂是人類靈魂通想天堂的街梯,而教堂內部每當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照射進來,整個教堂中便彌漫著述離,神秘的氣息,光在空氣中震顫,在這樣的空間里,除了光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靈魂超越了肉體,這兒就是天堂。在我們這個時代里,天地良心也已不在,上帝死了,一切皆行。智慧已不再成為設計的指導,好的、壞的設計都是一樣的,無所謂倫理道德。在設計行業中曾風行一種“有計劃的廢止制度”,生產企業僅通過造型和風格的改變,來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雖然能在短時間獲得巨大的商業利潤,但由于人為的縮短產品生命周期,不可避免的帶來巨大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
第二,技術化的設計。具體的設計即造物活動的完成,需借助于技術。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設計活動之中,以至于設計活動成為了技術的附庸。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的設計主要憑借人的身體完成,設計物往往是單件的制品,手工藝人的技藝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技藝的獲得是通過身體的訓練,人的身體屬于自然,技藝也就因此不可能超越自然。設計的完成在一種自然狀態下的生成。西方近代以來,機器代替了人的身體,手工技藝逐漸為機器技術所代替,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取代了人的身體而且取代了人的智力。設計中人的身體的作用也漸漸消失,設計成為了技術主義的崇拜物。現代技術雖然極大的改變了設計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的階段成為設計創新的動力,但設計不能技術化。技術化是將技術的本性推至極端,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效率。效率的原則具體顯現為“多快好省”,“多”指的是可復制性,復制的不僅是物還有人;“快”是指方便、快捷,強調達成目的的速度;“好”是指設計結果的好用、管用;而“省”則是對于時間、人工、材料和能源等消耗最少的節約原則。技術化的設計往往只是對效率感興趣,而忽略它所帶來的后果。因為設計總是某種人為的狀態和活動,而不是自然活動。技術是對自然的利用和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技術化的設計不可避免的帶來設計活動上的匆忙和偏狹,將導致對自然和社會產生嚴重的危害性。
第三,享樂化設計。當設計由構想轉變為產品時,它便成為人的消費之物。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欲望并不是在欲望中實現,它的實現要借助于手段。手段就是工具”[18]工具的使用和制造需要設計來完成,而人借助工具的使用來滿足人的欲望。在設計中所提倡的人本化和人性化,最終顯現為人欲望的訴求也就是情欲化,因此決定了現代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而人的欲望是多樣的,有精神的、身體的和社會的。消費直接相關于人的身體欲望的滿足,也就是享樂。因此享樂化便成為產品設計的直接或間接原則。人身體欲望的滿足需要借助于產品的功能來實現,功能性成為產品設計首先要思考的方面。在享樂化設計原則指導下,一切物都是可以消費的,一切功能都是可以實現的,一切技術都是可用的,一切產品都是可以創造和制造的。因此設計成為滿足人感觀需求的直接形態,將設計直接等同于欲望的滿足。但有些欲望是可實現的,有些欲望是不能實現的,一切欲望都有其自身的邊界,“欲望的邊界性就是它作為生命力的欲望并被生活世界的游戲所規定”[19]設計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超出生活世界的游戲規則。
對于當代設計而言,必須針對上述三種傾向,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在這里作為批判的哲學并非簡單的否定虛無化、技術化和享樂化的設計,而是為其劃分自身的邊界。反對虛無化,讓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們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要拋棄設計之外的任何根據,另一方面讓其自身建立根據;反對技術化,讓設計為我們創造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讓自然和人自在自為,另一方面要拋棄將自然萬物成為設計對象的思想;反對享樂化,讓設計不要越過生活世界的邊界,一方面讓設計不斷釋放欲望,另一方面不要將欲望轉變為貪欲。我們身處21世紀的開端,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我們遭遇中西思想和文化的沖擊,將給當代設計帶來許多問題。這里并非是為了回答如何設計的問題,而是將設計現象作為一個問題展現出來讓人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2][法]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7][17]彭富春.哲學美學問題——一種無原則的批判[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英]克萊夫·貝爾.藝術[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G.Balduin Blown edited. Vasari on Technique[M].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 1960.
[6]Stephen Bayley. Art and Industry[M]. London: Boeilerhouse Project,1982.
[8]約翰·沙克拉.設計——現代主義之后[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9][10][波]符·塔達基維奇.西方美學概念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11]王前.現代技術的哲學反思[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
[12]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
[13][英]弗蘭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鶴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
[14][15][16][18][19]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