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把人抽象的、一般人的錯誤觀點,將人放到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放到特定的歷史階段考察。馬克思指出在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導的工業化社會,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處于矛盾對立的狀態。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就在于消除這種對立狀態。馬克思的人學為我們深刻地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馬克思; 人學; 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2-0019-03
自從有哲學以來,哲學就在考慮人的問題,人學是哲學的重要內容。人學同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現實的存在和本質,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始終關注的問題。但是,馬克思的人學與資產階級人學有本質的不同。資產階級哲學家用非歷史的和抽象的方法去理解全部人的實在問題,所以他們不能真正揭示人的秘密。馬克思的人學把人放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去考察,他所研究的是人在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式。所以,馬克思的人學既能回答這一過渡過程中人的問題,也能回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現實生活問題。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用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為指導來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的發展問題,社會的發展問題?!耙匀藶楸尽钡目茖W發展觀是馬克思人學的新的理論形態。
一、 人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將人類的歷史發展視為一個不假外力的自然過程,歷史按照其內在的邏輯,在自身動力的推動下,經歷著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不間斷的運動發展。馬克思的這一偉大發現,為我們認識和掌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指明了必由的路徑。馬克思這一“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是建立在對人類歷史前提的研究、闡述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論斷,都是由這個前提出發必然導出的結論。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2]馬克思對人類歷史前提的確定,顯然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的過程中,建立了他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將人作為他的學說的出發點,但他的“人”是抽象的人,是無現實性、無生命的,因此,只是人的符號。同樣作為理論的出發點,被馬克思確定為人類歷史前提的人則是現實的人。所謂“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sup>[3]
同樣作為解讀人類歷史的出發點,馬克思的人和費爾巴哈的人有著根本區別。首先,馬克思的人是“有生命的個人”,而費爾巴哈的人則是抽象的“類”,是抽去了現實基礎的“共同體”。費爾巴哈雖然也承認個體的存在,但他的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是無生命的、“無聲的”個體。馬克思多次強調“個人的肉體組織”,[4]就是為了與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類個體區別開來。其次,費爾巴哈在討論人的本質時,只看到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因此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宗教、意識,這種理論無法深入、正確地解釋人與人的區別問題。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勞動及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如此既抓住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也解決了人與人的區別問題。最后,費爾巴哈將人視為感性直觀,人的存在也就是人的本質,人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就是使人的“本質”感到滿足的東西。費爾巴哈不理解現實的人,抹殺了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理由。馬克思認為人是人的感性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人的本質力量體現在人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
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過程中,通過闡述人類歷史的前提,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重大轉變。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他們觀察社會的方法都是從意識出發,把有生命的個人等同于意識。這種“從天上降到地上”觀察視角里的人,必然是孤立的、抽象的人。馬克思的觀察方法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從社會實際生活出發,是一種經驗的觀察方法,是根據經驗而非抽象的觀念來揭示人的本質。這種“從地上升到天上”觀察視角里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下的人,而是處在于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sup>[5]馬克思的觀察方法從現實出發,將現實理論化,理論現實化,我們要解讀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前提的理論,必須遵循這一經驗的、現實的理論路徑。
二、 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的矛盾對立
經驗觀察到的人的存在,首先是以“有生命的個人”形式存在的。這里的個人不再是抽象的、孤立的、離群索居的人,而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人。人不再是抽象的“類”,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為一個個體。個人之間具有千差萬別的差異性,個體間的區別是個體相互聯系的前提條件。個人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的相互交往,這種交往是形成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理解社會的認識前提。“因為現存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sup>[6]馬克思批評舊哲學把“社會”當做某種抽象的東西同個體相對立。在舊哲學看來,人的“類”生活與個體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把“類”生活當做一種抽象的規定,硬加在現實的人的頭上。他們以某種人類歷史外在的尺度站在“天上”衡量“地下”人們的生活,解釋、規制人們的生活。馬克思認為,所謂社會,不過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sup>[7]人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單個的人和社會的人是一個統一體,人的個體生活體現著社會生活,揭示人類個體的秘密就是揭示人類社會的秘密,理解了個體的存在也就理解了一定社會的存在。
人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致性,決定了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類”本質,人與人的區別不在于觀念意識,而在于人的現實社會生活?!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斷,把人與人的關系,從個體與類的關系轉變為人與社會的關系,克服了費爾巴哈將人的本質抽象化的理論局限性,使人的本質問題的解決建立在真正科學的基礎上。馬克思并不否認人的一般性質,但僅僅承認人的一般性質(人性),無法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在他看來,人性是一種直接性的范疇,它與人的存在直接同一;人的本質則是間接性的范疇,屬于反思的概念。凡是人就有需要,有歡樂、痛苦、愛恨等等情感,有追求和向往的目標。所以,人性是人區別于物的直接的外在差異性。但人性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而人性的現實基礎是不斷變化的。人的本質是用來說明這一現實基礎的概念,所以,人的本質是人相互區別并區別于物的間接的內在根據,它是制約著人的各種屬性的特殊表現形式的社會關系。[9]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錯誤時指出,蒲魯東認為,從社會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奴隸和公民,兩者都是人,“其實正相反,在社會之外他們才是人。成為奴隸或公民,這是社會的規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關系?!?sup>[10]
“社會之外的人”進入社會,就有了社會的規定,單個的人就成為社會的人,這是人不可避免的“命運”。馬克思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11]這是社會加給你的規定,不管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你都要在規定中生活。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定義,其偉大意義在于將人置于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考察,既揭示了人的現實性,又指明了人的未來,人的發展方向。馬克思對作為人類歷史前提的人的分析,強調的是人的本質與人的存在是“應有”與“現有”的矛盾對立,因而帶有倫理目的論色彩。[12]作為“現有”的人,人是現實的,人就是人的勞動方式、生存方式;作為“應有”的人,人的實際生活條件是不合理的,必須徹底改變。所以,改變個人的生存方式,不能單純改變人本身,歸根到底要改變個人無法擺脫的現實條件,改變社會。
三、 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是因為在費爾巴哈看來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是同一種東西。馬克思否認這種同一性的假設,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與本質相分離,并將其作為革命動力的來源。
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與本質相分離的論點,打破了那種視資本主義社會為社會進化最高階段的神話。資產階級思想家將資本主義社會說成是人類歷史上最合理的社會,馬克思尖銳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在這種制度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人的自我異化。不同的是,資產階級在這種自我異化中獲得了滿足感,它認為這種異化證明了它的強大,證明了它的存在方式,它從中獲得了它所需要的一切。而無產階級在這種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毀滅的,它在其中看到的是自己的艱難無助和非人的生存的現實。因此,資本主義是人性的桎梏。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就“歸結為這樣一條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13]因此,無產階級只有徹底改變現實的一切關系,才能消除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貧困與痛苦,消滅自己的“非人性”而獲得人性的解放。
無產階級的解放是真正的個人解放。馬克思認為,“對于各個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當然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們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sup>[14]但是,現實的個人受到他們實際生活條件的制約,在舊式分工條件下個人之間形成的社會關系對他們來講是外在的、獨立的,反過來成為限制他們的東西。因此,在資產階級統治下的個人表面上是自由的,實際上他們更加受到物的力量的統治。個人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隸屬于資產階級,獲得資產階級的生存條件,事實上當然更不自由了。而在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個人不再作為階級的一員,個人作為個人聯合在一起,這種聯合把實現個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從前人們的生存條件對他們來講是外在的、偶然的,個人只有經過違心的、痛苦的磨難,獲取某種資格或資源才能得到無阻礙地享用偶然性的權利。共產主義運動就是要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改造人們的社會關系,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在這樣一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sup>[15]
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問題
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但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現實的具體的人;不是生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馬克思曾批評“哲學家”們把人理想化,“他們總是用后來階段的普通人來代替過去階段的人并賦予過去的個人以后來的意識。”[16]同樣的,我們也不能用現在階段的人來代替以后階段的人并賦予現在的個人以未來的意識。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馬克思所設想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財富極大涌流的時代還遠沒有到來?,F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還相對落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現實環境中生活的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現實的問題。人就是人的實際生活條件,短期內我們無法改變非但不能把實現個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置于我們的控制之下,反而要受實際生活條件對我們的相當程度的控制的事實。這是我們思考人的問題時刻不能忘記的前提。
揭示人的實際生活條件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當代人所面對的收入差距、就業壓力、精神緊張等等一系列問題。在我們這樣一個生產力相對落后,資源緊張,人口眾多的大國,人們之間的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必然的。不是該不該存在差距,而是差距多少的問題。人為的用行政手段拉平這種差距,搞一刀切,歷史經驗已然證明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做的只能是將人們之間收入的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預計到2020年,我國有9億5千萬勞動力需要安排,如此龐大的勞動人口要實現人人就業是非常困難的。主張“勞動的價值是人的本質自我實現的根本價值”[17]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當勞動的機會成為緊缺資源時,人的本質又如何自我實現呢?目前,人們還屈從于分工所帶來的社會活動的固定化,并且這種固定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強迫性,由此帶來的精神緊張是無可逃避的社會問題。如果以幸福感作為衡量人的生存狀態的一項指標,這種幸福感只能是相對的。
現代人所面對的種種困難是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目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一方面,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處于指導地位,人民成為社會的主人,人民民主專政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一方面,生產力還相對落后,必須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商品生產受價值規律的支配,生產者如果不追逐利潤就難以在市場上生存。對效率的追求必然以犧牲部分公平為代價。社會分工還帶有某種程度的強迫性,人們尚不能完全憑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傊?,當年馬克思把人放到工業化進程中所發現的種種問題,有許多今天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人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人的歷史條件,才能為人促進人的全面的發展找到前進的方向。
五、 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要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問題,只有發展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經濟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先決條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觀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普遍解放,必須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達到普遍富裕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18]人是在勞動中發展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同時生產的水平也為人的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盡管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少的社會矛盾,盡管它采取的形式一定會有相當多的不合理的地方,經濟發展乃是人的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糾正了在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偏差,它強調經濟建設不能為發展而發展,不能為了GDP和官員的所謂“政績”而發展,而是為了人民大眾的幸福,為了提高人的能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發展。要通過發展經濟,盡力為每一個人提供勞動機會和良好的勞動條件,使個人在勞動中提高能力,發展個性,獲得財富,實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發展經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滿足人的需要。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具有自然的需要,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又有社會的需要。馬克思贊同費爾巴哈關于“沒有需要的存在是多余的存在”的觀點,并將其加工擴充為社會實踐本質的理論。滿足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動力,任何無視人的需要的主張都是不切實際,甚至是虛偽的。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因此,所有對人這個生產主體發生影響的情況,都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變人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從而也會改變人作為物質財富、商品的創造者所執行的各種職能和活動?!?sup>[19]人的痛苦或滿足,會影響人作為物質財富的生產者所執行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因此,無視人的自然需要,把人貶低為機器,貶低為實現某種目標的工具的做法,必然是不能持久的,并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人的需要的滿足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要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問題,還要調整人們的社會關系,完善社會組織結構。2003年4月的“非典”所暴露的問題提示我們,單純的積累社會財富并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這里有一個財富的分配和使用問題。如果把大量的社會財富都用來做表面工程,不僅不能造福人民,反而造成巨大的浪費和災難性的后果。針對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在原有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之上,加上了社會建設的內容。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科教文衛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對人的關愛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上,滿足人的需要,解決人的現實問題,化解社會矛盾,調整不適合人的發展的社會關系,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3][4][5][8][11][14][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M].
[6][13][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一)[M].人民出版社,1972.
[7][10][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六)[M].
[9][12]黃楠森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出版社,2005.
[17]譚培文.當代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濟哲學視角探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1).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六)[M].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