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階層多元化,利益關系多樣化,利益矛盾突出化的當前形勢下,要保證社會長期穩定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黨的執政活動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就必須要使廣大人民群眾產生利益認同。“十一五”規劃就是一個典范,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高度的利益認同。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它的利益認同性。一是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利益選擇的正確性;二是高度關注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追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三是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落實,確保利益實現的可行性。
關鍵詞:利益選擇; 分配; 落實; 認同性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2-0067-04
現代政黨制度的實踐告訴我們,廣大民眾對政黨的支持,對政黨執政的認同不僅取決于對政黨所倡導的思想價值觀念的認同,對政黨政治規則的認同,對權利主體政績的認同,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對政黨的執政實踐活動要產生利益認同。因為利益是民眾選擇政治態度的最終根源,利益認同是檢驗廣大民眾對政黨執政活動是否滿意、是否高興、是否答應、是否認可、是否支持的根本標準。每一個社會都是由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構成,這些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這是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根源。為了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執政黨必須代表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并認真協調好社會各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的利益,只有這樣,執政黨的執政活動才能在廣大民眾中產生利益認同,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鞏固,社會才能保持根本穩定。根據一些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執政黨的執政活動要使民眾產生利益認同,應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關注民眾的普遍利益,使利益選擇具有正確性;其二是關注利益的公平分配,使利益分配具有合理性;其三是關注利益的落實,使利益實現具有可行性。[1]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所作的《關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直面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利益關系多樣化,利益矛盾突出化的社會現實,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度關注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落實,因此,“十一五”規劃具有高度的利益認同性。
一、 “十一五”規劃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利益選擇的正確性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這就要求,作為公共權利的執掌者,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認真協調好社會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作為公共權利的行使者,政府必須利用公共政策去保護、實現、滿足和發展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因此,執政黨和政府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必須做出正確的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利益選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正是從三個方面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在利益代表與選擇上的正確性。
1. 在指導思想上,切實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一五”規劃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加強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等等。這其中所強調的“人”、“民”和“人民”就是指的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2. 在發展的目標上,直接體現了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落實好“十一五”規劃,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進而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十一五”時期的戰略目標。在“十一五”發展具體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體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加強,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奔丛谖磥砦逯潦辏趪医洕鐣鎱f調發展的同時,將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至少六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包括從發展到科學發展,惠及更多普通百姓;從先富到共同富裕,讓每個角落富起來;增加更多就業崗位,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百姓看病貴讀書難等切身難題將逐步解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能得到更多實惠;環境、食品及治安安全不斷加強,人民生活的安全度將大大提高。
3. 在發展的戰略任務和戰略舉措上,著力于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十一五”規劃圍繞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提出了六大任務及相應舉措。一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四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六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于這六大任務的完成,提出了實實在在的舉措。這六大發展任務都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體現了我們黨對廣大人民群眾冷暖安危的高度關懷。
二、 “十一五”規劃高度關注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追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
由于社會經濟地位、思想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知識水平諸方面的差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社會中每一個群體與個體都希望在有限的資源中多獲得一些利益,這必然會在分配各種具體利益時造成沖突。如果這些沖突激化,就會造成社會不穩定。為了減少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摩擦,政府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用政策來調整利益關系,實現利益的公平分配,執政黨應該站在保護多數人的利益,特別是多數人的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立場,協調好各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之間的利益,確保實現社會利益的合理分配。[2]
從20世紀80年代所有制變革開始,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傳統的二元社會結構開始逐漸分化,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產生了眾多的社會階層(有的學者從總體上把當今中國劃分為10個社會階層),形成了在工作和生活上有較大差別的無數社會群體,并且社會流動也在普遍加快。社會分化的加劇和社會流動的加快,必然導致較為嚴重的利益差異,不僅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人們的收入和生活狀況很不相同,就是在每一個階層中,不同的群體在收入和生活上的差別也是較大的,特別是由于社會分配差距的拉大,已經導致社會不穩定。[3]改革發展的實踐警戒我們,要實現長期的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控制社會分配的差距,實現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在合理范圍內流動。為此,“十一五”規劃從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發展目標上高度關注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追求社會利益分配的合理性。
1. 在指導思想上,從“先富論”轉向“共同富?!钡闹髡{。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思路中占據了20多年的一個重要命題——“先富論”將在“十一五”規劃中轉變為“共同富裕”的主調,其目的就是要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扭轉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針對當時的國情,我們黨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策略的實施,打破了絕對平均主義和“大鍋飯”體制,為中國的全面改革開放探索了新經驗、新路子,并為國家積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目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但是一段時間來,在簡單的人均GDP指標下掩蓋了城鄉居民貧富差距懸殊,地區發展不平衡和社會分配不公平等現象。它可能是少數人口、少數城市、少數地區的高增長,而大多數人口、大多數農村、大部分地區低增長或無增長。據官方研究機構測算,中國東部最富省份與西部最窮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擴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財產總額占全部居民財產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財產總額則占40%以上;實際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5到6倍。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說,中國是過去20多年里貧富差距擴大速度最快的國家,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方面的差距也很明顯。因此,在“十一五”時期,必須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長、均衡的增長和可持續的增長,以實現先富者更富,不富者快富,逐漸縮小貧富差距,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造條件。[4]“十一五”規劃將“先富論”及時轉變到“共同富裕”,完全符合中國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它表明我們黨和政府重點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趨公平的利益均衡機制的決心,將“先富論”及時轉變到“共同富?!斌w現了我們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指導思想的轉變,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必將有力地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的實現。
2. 在發展戰略上,高度重視解決四個不平衡,逐步縮小四大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總體上發展很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有些問題是深層次的、歷史性的、比較突出的。具體表現在四個不平衡和四大差距上。其一,地區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差距大。由于各個地區發展的起點不一樣,條件不一樣,導致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差距很大,東部最富的省份和西部最窮的省份人均GDP相差10倍以上。其二,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差別大。由于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致使在“三農”方面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問題、體制問題、機制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城鄉改革不配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顯突出。雖然改革開放初期,農業和鄉鎮企業出現了一個大發展時期,城鄉差距顯著縮小。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城鄉差距又開始逐漸擴大,城鄉居民實際的收入差距已達到5到6倍。其三,產業發展不平衡,行業之間還存在差距。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不合理,農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所在比重過大的現象仍未改變,第二產業技術設備還較為落后,第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總體上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方面都與當代世界發展潮流還有差距,同時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也呈現擴大趨勢,分細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為最低的6倍多。其四,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和生活不平衡,差距較大。有10%最高收入家庭的財產總額占40%以上。我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在國際預警范圍之內。而且地區差別與貧富懸殊,城鄉差距相互交叉重疊。雖然國家對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減輕農民負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收入調節等來抑制收入差距拉大,但是收入差距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十分突出。[5]為此,“十一五”規劃高度關注這一社會突出矛盾,并強調要通過落實“五個統籌”,實現區域發展“四大”的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等戰略舉措,逐步解決四個不平衡和四大差距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十一五”規劃強調要認真落實“五個統籌”:在統籌區域發展方面,要落實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力爭實施東部大跨越、中部大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大振興“四大”的戰略,實現各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把農村發展作為重中之重,重點是進一步做好加強農業、發展農村、富裕農民的“三農”工作。同時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強調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辦好各項社會事業,滿足廣大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在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當代人造福,為后代人留路;在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方面,強調要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實施這些戰略措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實現不同區域、城鄉、產業、社會群體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并通過建立和實施利益均衡機制,實現各地區、各階層的社會利益在合理的范圍內流動和分配。
3. 在發展目標上,高度關注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社會公平和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恒主題。在我國社會劇烈的變化過程中,原有的社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革和分化,加上“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的高度重疊,使我國的社會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呈現出多元交織、錯綜復雜的局面。今天我們講的公平正義,就是基于這樣的社會現實,追求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的分配。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根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就是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妥善協調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和內部矛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7]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首先要通過實施合理的分配制度,切實保護合法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認真調節過高收入,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避免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盡可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在收入分配上有一種和諧的心態。同時,社會公平的內容決不只是合理的財產分配,還包括公民的政治權利、社會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會救助、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等,因此,要全面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除了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使人民群眾享受基本的經濟公平外,還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比較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權利、醫療的權利、福利的權利、工作就業的權利、勞動創造的權利、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和接受法律保護的權利?!笆晃濉币巹潖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中,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和諧社區,和諧鄉鎮建設,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和諧社會基礎?!蓖瑫r強調,要在全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切實搞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 “十一五”規劃高度關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落實——確保利益實現的可行性
相關的利益群體能否按照政府預定的目標真正獲得應有的利益,這不僅是他們關心的事,更應該是政府關心的事。政府處于政策主體地位,應當主動把政策內容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產生應有的政策效果,使分配的利益到位。[6]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策內容貫徹落實到實踐中去,使廣大人民真正獲得應有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和其它各種社會利益,這是我們黨執政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政府的職責之所在。因此,“十一五”規劃作為指導我國在新世紀第二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深刻闡述了如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就是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之本,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是從指導思想上明確要落實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強調:勝利實現“十一五”規劃,關鍵在黨的領導。黨的宗旨決定了,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黨必須圍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黨的根本宗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全體黨員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兢兢業業地工作;廣大黨員干部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努力為群眾謀利益。這里所強調的“執政為民”、“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利為民所謀”,就是從組織領導上強調要保證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3.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強調: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各種民主權利,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政治權利。同時要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要求我們在作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要堅持民主的作風,暢通民主的渠道,要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民情,知曉民愿,掌握民意,集中民智,一方面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決策過程中有知情權、參與權,充分體現決策的民主性。另一方面保證人民的利益在決策過程中和所作出的決策中切實予以體現,使廣大人民群眾對作出的決策和制定的政策產生高度利益認同。這是從政治制度和法律保證方面,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
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作為“十一五”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戰略舉措的提出,就是要在“十一五”時期努力實現不同地域、城鄉、產業、社會群體以及人和自然等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實現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和諧。我們堅信,這些戰略舉措的實施,必將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產生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宗洪.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
[2]公共行政概論[M].人民出版社,2002.
[3]吳家慶.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4][5][7]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若干問題[C].新華出版社,2005.
[6]公共行政學概論[M].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李 萍